<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杭州富阳宵井村烟头山有一处抗日将士阵亡陵园。</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陵园依山而建,绿树环绕。拾级而上,两边依次排列的墓碑,无言诉说着战场上的血泪与汗水,走到最高处,纪念碑肃穆而庄重,碑文上的一笔一画记录着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然而10年前,这里还是野草丛生,到处散落着碎砖和石碑残片,就连很多村里人都说不清这地下埋的是谁,他们身上又发生了什么。</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故事要从一块墓碑开始说起。2014年,一位村民在方家井村和宵井村交界的小溪里发现了一块墓碑,本报记者连续追踪报道,抽丝剥茧,最终确认这块墓碑和烟头山上埋葬着的国民革命军第192师牺牲官兵有关。当年报道的最后,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如何保护“烟头山”抗战国军将士陵园。</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时间来到2025年,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时间节点上,一起来看看这10余年间,富阳是如何回答这个现实问题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块墓碑揭开万千将士的过往</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最早报道“方家井村发现抗战士兵墓碑”的是本报记者赵向军。从他的报道中可以得知,在方家井村和宵井村交界的小溪发现墓碑的村民名叫阮军,墓碑上不仅刻着“抗日伤亡兵”的字样,还刻有亡者的姓名、籍贯、番号、立碑时间等信息。同时,阮军还提供了一个线索:在宵井村一座名为“烟头山”的山坡上有“六七十个国军官兵墓”。</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根据这一线索,赵向军的注意力也逐渐从这一块墓碑转向了烟头山上的陵墓遗址。他多次前往实地调查,走访大量村里老人,咨询当时富阳史志办的张建华,这一段被人遗忘的历史逐渐“拨云见日”。他分别在2014年4月21日、4月25日、5月5日《富阳日报》刊登了《小溪内发现抗战士兵墓碑》《方家井村一带确曾埋葬大量阵亡抗战将士》《宵井村“烟头山”为抗战将士陵墓》三篇文章,得出结论:烟头山朝东的整面山体曾是埋葬着上千名抗战阵亡国军将士的陵园,这些将士所属国民革命军第192师。1938年9月24日《东南日报》的报道《富春江畔烽火重起我敌鏖战湖南山》,以及当时第二十八军第一九二师第一一九团第二营第五连连长邓国均在《闽浙赣粤桂黔滇抗战》一书中的回忆都对这段历史有所记载。</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8年10月,以湖南籍子弟为主体的国民革命军第192师奉命接替浙江保安纵队,担负新登、临安之线的防务,以阻止日军通过富阳、新登进攻桐庐、兰溪、金华,进而向南挺进的企图。在富阳境内的高桥、青云、鹿山等地发生激战,特别是鹿山的石灰山战役中,国军阵亡将士众多。清理战场后,收集阵亡将士遗体600余具,埋葬于宵井村烟头山。随着战争推进,阵亡将士越来越多,其他地方阵亡的人员也集中安葬于此。墓葬群越来越大,逐步形成了规模较大的抗日阵亡将士陵园。</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规格很高”到“无人问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根据当地村民“阿水伯”回忆,陵园断断续续建了一年多,对于最终完工后的墓葬群,他用“很大、规格很高”来形容。而赵向军也根据当地村民的回忆,尝试“还原”陵墓最初的样子。</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中写道:整个陵园可分为外围、主体、纪念碑三大部分,最上面接近山顶处,是一面沿山势而建的弯月形墙壁,墙上刻满文字,墙前立有数块青石板碑石,上面同样刻满文字。墙后还挖有一条同样为弯月形的壤沟,据村民推测应该是排水沟。墙壁前有一大块平地,面积超过100平方米,两端种有不少菩提树、柏树等,应该是用来供人瞻仰缅怀逝者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平地中央的纪念碑是整个陵园最醒目之处,用水泥浇灌而成,下部是正方形结构,四面刻满阵亡将士的名字,上面如炮筒状。纪念碑有五六层楼那么高,十里外抬头就能看到,按此推算,起码超过20米。</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平台下依次向下挖成梯田状的墓葬群,十几垄,密密麻麻立着数百块墓碑。墓葬群正中间和左右两边是3条楼梯一般的上山道路,宽约7米。对比来看,现在翻修的陵墓和当年的是有几分相似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值得一提的是,在陵园最高处的南侧曾有3个坟包,葬着3位军衔较高的阵亡国民党将领。师长胡达也曾撰挽联刻碑立于墓前,联云:“热血洒春江,惊涛怒浪催三岛;英魂邻岳墓,忠臣义士并千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然而当年赵向军看到的却是另一幅景象。“烟头山上草木茂盛,无路上山,脚下均是软绵绵、层层叠叠的落叶。在一片灌木丛中,记者只能弯腰缓慢登山,不时撩开眼前的枝蔓。”“山顶10多米墙壁早已坍塌,只剩下一个个长满荒草的土堆。刻有阵亡官兵名字的长条形青石板及20多米高的纪念碑也已消失不见”“山脚被挖空了一大段,裸露出较大面积的山石和黄土。”“在一片片石堆中,发现了3块墓碑,其中1块已被厚厚的泥土覆盖。”</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几十年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才让“规格很高”的将士陵墓完全变了模样?</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据《日军侵略富阳暴行调查》一书记载,在2006年8月4日曾向宵井村多位年长村民作过调查,确定陵园是“在1957年大办钢铁时,因无人看管,纪念塔碑被拆,没能留存下来”。而村民们的说法也基本印证了这一情况,还有人补充道:“陵园再次被毁,是上世纪90年代在这里建铁红粉厂。陵园下面的一半被推土机和挖土机弄掉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抗战将士陵园该何去何从</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赵向军也在报道中多次发问:这个历经70多年沧桑已破败不堪的抗战将士陵园该何去何从?而这一系列报道也引起了时任农工党富阳区教育支部主委、富阳中学政治学科组长郑华中的关注。“赵向军记者的一番话让我下定决心,着手去做这个提案。”郑华中说,新闻媒体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那么作为政协委员,他也有责任和义务去促成这件有意义的事情。</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于是,同年9月,郑华中也开始走访调查、实地考察,与地方志专家张建华、黄埔亲属联谊会王江龙等人士座谈、讨论,整理相关资料后,着手撰写提案,而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郑华中进一步了解到保护历史遗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时的烟头山抗日历史遗存可以说是‘忧大于喜’。”郑华中说,喜的是陵园的遗迹尚存,能找到部分散落在山上、沟渠、农户家中的残碑,更可喜的是有部分抗日老兵和参与建造陵园的亲历者和知情者健在。忧的是烟头山抗日将士陵园已残破不堪,如果不重视起来,加以收集、保护,随着老人离世,许多有价值的石碑等遗存将进一步流失。“我从富阳地方志工作人员处了解到,有如此规模,且史料记载和印证,有墓碑等遗存、保存尚完好的抗日将士陵园,浙江省内绝无仅有。”郑华中说,保护、利用好这历史遗存,是富阳人对这一历史的尊重,也是对这一历史的交代,是义不容辞的责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多方为保护陵园不懈努力</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可惜的是,由于种种现实原因,当年郑华中的提案并没有实施落地,但是对于烟头山抗日将士陵园的保护并没有止步于此,很多热心人士都在积极地为烟头山抗日将士陵园的上千位亡魂做出自己的努力。</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现有的历史记载里,大多只记录着较大规模战斗、部队行经路线、高级将领等较为宏观叙述,但从来找不到以普通士兵视角讲述的那段历史,绝大多数名字被遗忘,化为统计数据上一个个冰冷的数字。于是,赵向军先后前往临安、诸暨、湖南等地,查阅大量史料,试图找到一些当年与宵井村可能有过交叉的在世老兵,但因时光太过久远,且当事人因年纪、健康等原因,无法获得更多确凿信息。</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烟头山”陵园仅保留的几块墓碑上,留下了不到10人的名字,大家一度寄希望于通过名字,找到他们的过往经历。2016年,时值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富阳区黄埔亲属联谊会副会长王江龙受邀前往台湾参加活动,同时他也身负着“寻找历史”的任务。王江龙的父亲在抗战期间是国军79师景山阻击战的排长,1941年被破格选入黄埔军校,所以王江龙也一直致力于关爱抗战将士的工作。巧的是,当年发现墓碑的阮军正是王江龙的朋友,所以他一直关心着烟头山抗日陵园的情况。</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由于192师后来在湖南起义,所以在台湾也没有他们的相关资料。”王江龙说,去一趟台湾非常不容易,没有找到相关史实资料还是很可惜的,“但是我把想要重新修缮宵井村烟头山陵墓的情况和接见我们的中国国民党原党主席洪秀柱说了,她表示非常感动。”事后,洪秀柱为宵井抗战阵亡将士陵园题字。2017年,宵井村在村内建起了抗战史料陈列馆,里面用图文的方式记录着富阳抗战的历史,展示墓碑的遗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么多异乡人战死沙场,埋葬这里数十年,无人知晓数十年,我们有责任纪念他们。”宵井村党委副书记张达科说,陈列馆的建设还得到了村民广泛支持。一位年长村民说:“当年,为了抗击侵华日军,死了那么多人,葬在了我们村里,又被忘了这么多年,我们应该以这样的方式纪念他们”。</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勿忘历史 致敬英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2018年,事情有了转机,富阳区政协委员李朝阳再次提出了《关于修建宵井村抗日将士陵园的提案》,而这一次提案终于成了现实。在区委、区政府及区委统战部和富春街道的高度重视下,对陵园进行整体规划设计,2018年夏天进行一期工程建设。</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开始修建前,首先要做的是陵园的清理工作。”张达科回忆,清运过程中发现了二三十块墓碑遗存,后续都已经统一保管。“我们也走访了很多村里的老人、史料专家,尽可能地去还原当时纪念碑的样貌。”陵园占地约3000平方米,一期工程投资200多万元,对陵园内600余名将士墓及纪念碑进行全面修复。2018年底,一期工程修复完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为了让长眠于此的抗战将士得到安息和保护发生在富阳的这段历史,把抗日阵亡将士陵园真正建设成为集纪念、教育、宣传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育下一代勿忘历史,目前,陵园二期工程还在建造中。二期工程主要为建造纪念馆、抗战史料陈列馆、活动室各1座,还有配套的休闲广场、绿化公园、停车场等,总投资金额1000余万元。</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近日,记者来到宵井村抗日阵亡将士陵园时,发现墓碑前摆放着不少鲜花。张达科说,自从陵园建成后,自发前来纪念的人更多了,特别是今年。日常村里也有工作人员对墓园进行维护打扫。</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去年12月,胡达的孙女胡继红女士也前来参观宵井村抗战史料陈列馆,并在抗战阵亡将士陵园进行祭奠。”张达科说,修建陵园不仅是为了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将士有一个安静的栖息地,也是为了让这份精神永远传承下去,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记者手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一次踏上烟头山时,山间的风裹着草木气息扑面而来,眼前是整齐排列的墓碑与肃穆的纪念碑。很难想象,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草丛生、残碑散落的模样。这场跨越十余年的“守护与重生”,不仅是一座陵园的修缮,更是一段民族记忆的“打捞”与归位。</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采访中最让我触动的是那些为保护这段历史奔走的人。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藏着最朴素的敬畏——正是这些人的坚持,让“保护陵园”从一个新闻追问,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历史从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与故事。我们能做的,便是带着这份敬畏,将这段历史讲给更多人听——让长眠于此的将士知道,他们用生命守护的土地,如今国泰民安;让后来者记得,今天的和平,是无数“无名英雄”用热血换来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座重生的陵园,终将成为一座永恒的丰碑,提醒着每一个人:勿忘历史,致敬英雄。</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永恒的丰碑,</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牢记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致敬英雄!!!</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