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西友·衡阳雁去无留意

澍勋

<p class="ql-block"><b> 衡阳雁去无留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湘江上游,湖南衡阳。</p><p class="ql-block"> 公交车从湘江西岸过大桥,向东岸的市区驶去,右侧一直往南,是横亘在湖南与广东之间的大庾岭。右手是山,为大庾岭的余脉。我坐在车窗前,看着大江向北流去,下游即是省会城市长沙,再往北流入洞庭湖,连接万里长江。突然,远远地,右边的山坡上出现一块石碑,我把脸贴在车窗上,紧盯着那块石碑,越来越近了,看到了,石碑上的字清晰可辨﹣-"回雁峰"。</p><p class="ql-block"> "回雁峰",古诗词中无数次出现的"回雁峰",我的脑海中立即浮现出宋朝文学家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笛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首耳熟能详的诗词,应当是文人出身的范仲淹,在西北方向领兵抗击西夏时所作。他把西北的苍凉景色与大雁南飞北归巧妙地联系在一起,阐述了边关将士渴望战火平息,回归故里的迫切心情。</p><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河南老家禹县三峰山,一座形似于笔架的地方,秋高气爽,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的季节,我经常会看到天上的大雁排成人字形,在头雁的带领下向南方飞去。冰河解冻,春暖花开时,它们又从</p> <p class="ql-block">南方往北飞。多么神奇的鸟,排着整齐的队形,它们这是飞向南方的何处?南方是温暖,可总得有个尽头,一直往南,不可能到达南半球,南极和北极是同样寒冷啊!它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似乎是一个哲学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我也没有弄清楚它们来自何方,估计是遥远的西伯利亚。但我终于明白了它们要到哪里去,那就它们整装待发,要到达的终点站就是湖南省的衡阳。它们长途奔徙,晓行夜宿,历经千山万水,到达衡阳回雁峰时,寒冬即将过去,来时把严寒甩在身后,返回时又把春光带回北方,一来一往,一秋一春。大雁是温暖的使节,是神奇的精灵!据传说,大雁也是爱情的忠实守护者,一夫一妻,一方去世,另一方至死不渝,哀鸣不止,直到气尽而亡,令人肃然起敬!成语"哀鸿遍野"是描写它们生离死别时的哀歌么?</p><p class="ql-block"> 明代诗人王荣在《春雁》一诗中写道:"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莫道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为什么鸿雁飞不过衡阳回雁峰?像许多人一样,我也有过这样的疑问。一是它们一路向南,到了衡阳时,来的路上寒气逐渐消退;往回飞时,逐渐草长莺飞、气候温和,水边、沼泽地里食物渐多。等到飞回西伯利亚,已经适应了生存。二是它们一路奔波,等到达衡阳时体力即将耗尽,已经飞不过那么高、那么宽,南北达数百公里的大庾岭。三是衡阳一代水草丰美,食物众多,满可以生存</p> <p class="ql-block">了。事物不能一概而论,体力好的雁群也有飞过大庾岭的,但大多数都会在衡阳逗留数日,掉头返航。"阳日南飞雁,传闻至此回。""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宋朝的元好问、唐朝的王勃都在诗歌中记载了衡阳雁北归的事实。</p><p class="ql-block"> "云端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伟大的女诗人李清照在诗歌中描写了大雁空中传书的故事。"鸿雁传书"寄托了古代远在天涯、天各一方人们的思念之情。在我国古代,最为人知的故事当属"苏武归汉"了。西汉时,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押,在北海牧羊十九年。后来,汉朝与匈奴和解,汉朝向匈奴索要苏武,匈奴称他已不在人世。汉朝皇帝称在上林苑射下一只大雁,大雁腿上有封锦书,为苏武所写,称自己在北海牧羊。匈奴理屈词穷,只好将苏武放回。</p><p class="ql-block"> 妻弟和弟妹在电话中问我:"我国的南岳和北岳都叫什么?好像其中一个叫衡山。"我回答他们说:"南岳叫衡山,北岳叫恒山。南岳、北岳读音一样,音同字不同。南岳在湖南,北岳在山西。南岳衡山的部首是双立人,北岳恒山的部首是竖心。"衡阳市在衡山的南边,山之南为阳,是为衡阳。衡阳市是以衡山命名的。</p><p class="ql-block"> 来到衡山脚下,在山下广场上有一尊硕大的鼎,即南岳大鼎,亦称"中华第一大鼎"。此鼎为黄铜铸造,高9.9米,寓意吉祥,重达56吨,寓意全国56个民族如</p> <p class="ql-block">钢铁般团结。鼎上铸有一万个古往今来、内陆海外各界人士,用不同字体写就的"寿"字,因而此鼎又被称作"万寿大鼎"。大鼎的正面,刻有集毛主席手书"中华万寿大鼎"六个大字。此鼎之大,在全国各地无有可与比肩者,为全国最大的鼎,也是全世界最大的鼎、世界上寿字最多的鼎。山东威海大海边,一块圆形的石壁上,也刻有数不清的"福"字,二者遥相呼应、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 南岳衡山为湘中第一高山。坐汽车上衡山主峰祝融峰,汽车徐徐升高,四周的山峰,一一呈现在眼前,千峰竞秀,林木葱茏。汽车在山林中穿行,路边出现一座纪念碑,为民国政府为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牺牲在战场上的抗日将士所立。日本侵华战争,曾叫嚣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短时间内,东北陷落,北平失守,上海沦陷,南京也落入敌手,长沙大火,省城成一片废墟。不可一世的日军,历经14年也没有征服华夏。14年来,除了八路军、新四军外,国民党军队也功不可没!不知有多少抗日将士血洒疆场,为国捐躯!为此,民国政府在风景如画的衡山,修建了一座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此碑为全国唯一的纪念碑,以此缅怀抗日先烈们!</p><p class="ql-block"> 山谷中有一条小径,随着山势蜿蜒而上。在没有公路的古代,拜山的信徒们就是沿着这条古老的小路爬上山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来过衡山,肯定在这条小径上留下过他们的足迹。多么想放弃汽车,重走一遍李</p> <p class="ql-block">白、杜甫等诗人,以及数千年来无数人走过的路,追古抚今,发思古之幽情,怎奈年老体弱,不可能再徒步登山了!</p><p class="ql-block"> 步行上主峰,南天门有座石牌坊,从牌坊下穿过,远远地可以望见主峰上的庙宇。峰顶庙宇为祝融庙,里面供奉的是火神祝融,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上古时期,南方的蚩尤兴兵作乱,黄帝联合祝融,将蚩尤打败。祝融为火神,是他教民众用火,吃熟食,结束了茹毛饮血的生活习惯,刀耕火种,开创农业文明。黄帝念他有功于人民,便封他为南岳圣帝,镇守衡山,享受祭祀。祝融庙为两进建筑,庙顶为铁瓦覆盖,部分铁瓦上铸有生产的朝代。同湖北武当山上的铜殿一样,不知古人是用什么原理,金属屋顶起到了避雷针的作用?在我的印象中,金属应该是导电体呀!</p><p class="ql-block"> 祝融殿后有一块巨石,挺立在山顶,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峰顶。有年轻人爬上巨石拍照,站在上面,应该有"山高我为峰"的豪迈感觉。放眼四望,群山尽收眼底,感叹世界之大,人类的渺小。山风呼啸,汗水渐干,倍感凉意,我赶紧从背包里掏出冲锋衣,穿在身上。山顶小,游人多,见好就收吧!美味不可多用,赶紧拉着老伴儿小心翼翼地缓步向山下走去。</p><p class="ql-block"> 衡山山脚下,有一大片古建筑。这里是南岳庙。我国的五岳山下,都有一座岳庙。五岳庙都很大,建在山下,便于和尚化缘,生活方便,同时也便于众香</p> <p class="ql-block">客进香朝拜。在五座岳庙中,泰山脚下的东岳庙,周围是高高的城墙,俨然是一座城池,其它四座岳庙的四周均为砖墙。南岳在五座岳庙中具有明显的特点,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大"。它建筑面积达98500平方米,前后有九进院落,在五岳中首屈一指。另外还有一个区别于其它岳庙的特点是佛道共存。除了中轴线上的宏大建筑外,它的西边有8座佛教寺院,东边有8座道观,两两相对,和平共处。开门即见面的僧道门,虽然信仰不同,但他们从不争执。如相处和谐的邻居。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教派,佛教是外来的宗教,二者和平相处,体现了中华民族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p><p class="ql-block"> 佛教倡导慈悲为怀、普度众生。在古代,寺庙的大门对世上大众永远是开放的,这在历史书籍中不止一次有记载。古典名著《西厢记》中,上京赶考的书生张生、张君瑞就借住在寺中读书。同时,故相国的家眷也寄居在此。小姐多风采,书生大雅才。郎才女貌,二人一见钟情,"月移花影动,疑是玉人来!"于是演绎出了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宋朝名相吕蒙正,年轻时家境贫寒,一日三餐无以为继,寄食在洛阳龙门的一所寺院,这才避免了冻饿而死。后来考中头名状元,成为了历史上少有的几位贤相之一。解放前,我的姥爷、舅舅是一家豫剧戏班的演员。据舅舅讲,他们戏班在少林寺所在的登封县演出,晚上就借宿在中岳庙的屋檐和走廊下。戏台上,演员们出将入相,无比风光;戏台下</p> <p class="ql-block">却住不起店,流浪艺人台上台下的境遇有天壤之别!</p><p class="ql-block"> 南岳大庙是我国江南最大的古建筑群,称"江南第一庙"、"南国故宫"。据历史记载,南岳大庙始建于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历经一千多年,历朝历代都对它扩建、维修。在大庙的扩建和维修中,进行捐资的不乏善男信女,甚至达官显贵,如我们知道的曾国藩、李鸿章,民国将领薛岳,中共领导人陈毅元帅、陶铸等。在一座大庙中,我发现一根大柱子上刻着字,凑近一看,竟是捐助者的名字:"湖南新军第一师师长薛岳捐赠"。薛岳,国民党抗日名将,在长沙保卫战中,他运用"天炉战法",歼敌十万,为抗日战争做出了突出贡献。如此名将,得享天年,103岁去世。</p><p class="ql-block"> 南岳大庙红墙黄瓦,类似于北京的故宫,当地人称它为"南方故宫"。从北门进入南岳大庙,大门内为寝宫。过寝宫进入正殿,出正殿,到御书楼,再进嘉应门,见御笔亭。御笔亭中有康熙皇帝撰写的《重修南岳庙记》。亭上有"御笔亭"竖写的匾额。额坊上有不同形状的"寿"字二百个。俗语说的"寿比南山",南山指的就是南岳衡山,因此,衡山又称"寿山"。下御笔亭,过正川门,观赏盘龙亭。"亭有盘龙,何不在天飞霹电,岳常集凤,都来此地听箫韵。"出盘龙亭,左右为钟鼓楼。再往前为大庙南门,棂星门。门口有石狮拱卫。参观完南岳大庙,觉得它确实类似于北京的故宫,无论是规模还是气势,都与</p> <p class="ql-block">故宫有相似之处,难怪有人称它为"南国故宫"了!</p><p class="ql-block">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来到衡山,面对秀丽的衡山,诗兴大发,写下了许多诗句。"诗圣"杜甫在安史之乱被平定后,从三峡出川,来到衡山,写下了《归雁二首》,其中一首说:"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双双瞻客上,一一背人飞。"杜甫还在《朱凤行》中赞美衡山:"君不见衡山之山衡山高,山巅朱凤声嗷嗷。侧身长顾求其群,翅垂口噤心甚劳。下愍百鸟在罗网,黄雀最小犹难逃。愿分竹枝及蝼蚁,尽使鴉枭相怒号。"慈悲为怀的老者、心系苍生,怜悯众生,连陷入罗网之中的小鸟也顿生悲痛之情,是不可多得的保护大自然的倡导者!同是唐朝人的柳宗元在《过衡山见新花开却寄弟》中写道:"故国名园久别离,今朝楚树发新枝。晴天归路好相逐,正是峰前归雁时。"冬日的衡山:"访衡山之顶,雪鸿渺渺,湘江之上,梅竹娟娟。寄语波臣,传言鸥鹭,稳扩渠侬书画船。"衡山之美,竟连大雪覆盖的冬日也分外妖娆!</p><p class="ql-block"> 中华民族是爱美的民族,许多城市都有"八景"、"十景"之说,凝聚了先人的审美观。衡阳也有"八景","八景"中首推"雁回烟雨"。衡阳雁去无留意。可去过衡阳的人却流连忘返,久久不愿离去!</p> <p class="ql-block">【注】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向图片作者由表示由衷地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