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回忆——不可忘记的历史

玉绿卷春

<p class="ql-block">我所悲愤的</p> <p class="ql-block">——南京回忆——不可忘记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阅读完《南京大屠杀》一书,我的内心被悲愤与震惊交织填满。那场惨绝人寰的浩劫,远比我曾经想象的更加沉重与复杂。最初,我只知三十万这个冰冷的数字,却未曾深究这三十万人中,有多少是无辜百姓,又有多少是浴血奋战的士兵。曾经,我甚至带着偏见,认为南京的沦陷是因蒋介石的退缩与失策,甚至荒谬地幻想,若换作毛泽东,或许悲剧就不会发生。然而,这本书让我彻底改变了看法,也让我深刻反思:历史,远非一句简单的对错所能概括。</p> <p class="ql-block">事实上,南京保卫战中,国民党军队并非不战而退,而是拼尽全力,浴血奋战。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军,他们虽奋力抵抗,却终究因实力悬殊而败退。尤其令人痛心的是,在战斗的最后阶段,许多军官身负重伤,因通讯中断、指挥混乱而无法及时撤离,最终被日军俘虏并残忍杀害。12日晚至13日凌晨,是南京城最黑暗的时刻,指挥系统全面瘫痪,士兵失去命令,百姓陷入恐慌,秩序崩溃,日军趁虚而入,南京城在混乱中彻底沦陷。</p> <p class="ql-block">而造成这种混乱的根源,或许正是国民党内部的纷争与无序。书中对国民党高层的描写令人深思,诸如“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描述,初读时并未引起我足够的重视。直到母亲在书页旁写下批注:“这多像是现在办公室内的情况呀,不输才怪呢!”我才恍然大悟。是啊,一个在危难时刻仍内斗不断、推诿责任的组织,又怎能抵御外敌?在蒋介石提出死守南京时,唯有唐生智挺身而出,看似坚定,实则动机不纯。他并非为民族大义而战,而是借此机会谋取兵权。他提出不提供船只以示死守决心,却间接导致无数官兵无路可退,死于乱军之中。</p> <p class="ql-block">更令人唏嘘的是,书中并未提及唐生智亲自上阵杀敌的记录。他站在高处发号施令,却未曾与士兵共生死。这种虚伪的“英勇”,在历史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讽刺。南京的陷落,不只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组织内部溃烂的必然结果。历史告诉我们,真正的失败,往往始于内部的分裂与无序。</p> <p class="ql-block">南京的记忆,不应只是血与泪的控诉,更应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国家与民族在危难时刻的脆弱与教训。我们铭记这段历史,不是为了沉溺于仇恨,而是为了警醒后人:唯有团结一致、上下同心,才能抵御外侮,守护家园。南京的回忆,是一段不可忘记的历史,它提醒我们,和平来之不易,正义需要力量守护,而真正的力量,始于内部的清明与坚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