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陈启军 撰文并供图</b></p><p class="ql-block">王皇义政委编写颂扬55师前身部队抗战的文章,体现出他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大视野,政治工作干部的敏锐性,令人敬佩!可能是心灵感应,缘分使然,我一觉醒来打开手机,王政委的文章便映入眼帘,急不可待地一口气读完,闭目沉思,感慨万千。坐在床上写完留言,又来到书房推荐转发到朋友圈。末了仍感意犹未尽,觉得应该再写一篇读后感与读者交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幸福生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i>薄一波接见55师副师长杨志成、副参谋长陈启军(本文作者)</i></p> <p class="ql-block"><b>一、诞生于抗日烽火的山西新军</b></p><p class="ql-block"><b>人民军队大家庭的重要成员</b></p><p class="ql-block">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经中国共产党不懈努力,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形成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喜人局面。随即红军主力于关中改编为八路军,东渡黄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与此同时,我党利用这一大好形势,指示以薄一波为首的中共北方局做阎锡山的统战工作,以“山西青年牺牲救国同盟会”的名义,创建“山西新军”。55师前身部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其中163团前身为活跃在晋西南灵石、霍县、洪洞、赵城地区的决死2纵队4、6团。之后经历了晋西北军区(后改晋绥军区)4、6团,晋绥军区6支队,豫西特务1团的沿革;164团前身为中条山地区的夏县、平陆、芮城、垣曲4县人民抗日自卫队。之后经历了政治保卫第3支队、213旅59团、豫西特务2团的沿革;165团前身为晋南稷山、安邑、旖氏、临晋、万泉、荣河、虞乡、闻喜8县人民抗日自卫队。之后经历了晋绥教导三总队、政治保卫第1支队、212旅,太岳军区54团的沿革。</p> <p class="ql-block"><i>1938年10月,朱总司令给6团作报告</i></p> <p class="ql-block"><i>自卫队集会</i></p> <p class="ql-block"><i>决死队队歌</i></p> <p class="ql-block">在八年抗战中,55师前身各部队先后经历了独立活动时期,晋冀鲁豫野战军8纵队24旅时期、晋冀鲁豫军区4纵队12旅时期。这一发展过程的初期,有三大突出特点。一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山西新军名义上是阎锡山部队的编制序列,是区别于旧军的称谓,实则每个部队从上到下都有党的领导,党组织始终控制影响着这支武装。</p><p class="ql-block">二是与红军和八路军实行干部交流,优势互补。在党的北方局统一领导协调下,从红军和八路军中选派一些思想作风好,会打仗的干部到新军工作。也从新军中选调一些思想先进的知识分子干部到红军和八路军工作。</p><p class="ql-block">三是在战争中发展壮大。当年山西新军50个团的部队完全跨了的还没有,保留完整的新军师有3个。分别为14军40师、19军55师和60军179师,另外,还有新疆军区4师10团。这些被保留下来的山西新军部队,都曾在山西抗日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重要贡献。是人民军队大家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p> <p class="ql-block"><i>1945年底24旅成立时领导合影,前排左三旅长刘金轩、左一旅政委李耀</i></p> <p class="ql-block"><b>二、坚持抗战反顽反逆反摩擦</b></p><p class="ql-block"><b>不断巩固山西抗日根据地</b></p><p class="ql-block">山西新军的抗战之路远非人们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国民党及其阎锡山一方的顽固派与投降派一直从中作梗,不断制造麻烦和摩擦。新军从一开始就面临着与日、阎、伪、顽势力的斗争。到了1940年前后,这种斗争愈演愈烈。55师前身各部队一方面要坚持敌后作战,发动群众,巩固扩大根据地。另一方面还要与这些顽固投降势力较量周旋。违心地提出一些策略性口号,比如明知摩擦是阎锡山制造的,还要打出“抗日拥阎讨逆”的旗号,留下争取阎的余地。</p> <p class="ql-block"><i>1939年1月晋南军民反顽大会主席台,右一薄一波、右二朱德、右三傅钟</i></p> <p class="ql-block">1939年秋至1940年春,反顽反逆斗争到了白热化程度,阎锡山先以在陕北宜川召开“秋林会议”,举办“秋林集训”为名,通知新军营以上干部参加,图谋一网打尽我党在新军中的骨干力量。接着又以重兵包围决死2纵队,逮捕政治部主任韩军,直接威胁到4、6团安全,并企图消灭中条山的213旅59团和晋南地区的212旅,顽固势力的倒行逆施登峰造极。为保留抗日有生力量,2纵队4、6团等经中央军委批准,迅速向晋西北转移,经一路激战,突破旧军14个团的南北夹击,到达方山与我晋西北新军和八路军会合。</p><p class="ql-block">于此同时,213旅59团也摆脱了敌人包围,到达晋南稷王山根据地与212旅会合。随之212旅在万泉县联合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召开了声势浩大的“拥阎讨逆誓师大会”。会议宣布王成林任旅政治委员,提出“大家动员起来抓住枪杆子,开展反顽固、反投降、反倒退斗争,给顽固分子以反突击”的战斗口号。会议通过由孙定国旅长宣读签发的质问阎锡山的通电:“韩军何罪,竟成叛逆?213旅何罪,竟被包围?抗日县长李维义何罪,竟被枪杀?牺盟会何罪,竟被解散?当真抗日无功,革命有罪?我等誓率7000革命同志与晋南10万人民共同奋斗,誓师坚守革命阵地,予顽固分子以反突击!”</p><p class="ql-block">会后,根据地军民同仇敌忾,集中兵力打退了日、伪、顽军的九路围攻,肃清了当地顽固反动势力。并经晋南中心县委研究决定,缴了20余名反动军官的枪。任命八路军大队彭芝久、薛克忠、郑方、范俊瑞等到212旅任职控制部队。之后又于1940年2月17日,在闻喜县丈八沟召开出师大会,7000余人在旅长孙定国、政委张洪毅、参谋长彭芝久率领下,经8天700余里行程,突破闻喜东镇日军封锁线,冲出曲沃县隘山口日军合围,击退翼城县、安泽县阎伪顽军阻击,到达岳北根据地沁园与八路军会师,正式纳入太岳军区序列。</p> <p class="ql-block">至此,55师前身部队胜利粉碎了蒋阎妄图以武力消灭新军的“12月事变”。彻底摆脱了阎锡山的控制,完全过渡为我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使我山西抗日根据地更加巩固。</p><p class="ql-block"><b>三、在战争中不断发展壮大</b></p><p class="ql-block"><b>为抗战做出历史性贡献</b></p><p class="ql-block">55师前身部队在八年抗战中打了不少仗,部队也在战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据薄一波1987年8月26日接见我们时回忆,“抗战八年中,在1940年以前的独立活动时期打下了一个基础,但那个时候战斗力并不强。开始的时候,学生的成分多,小知识分子的成分多,政治工作是好的,思想也是活跃的,接受党的方针、政策是比较快的。跟红军比起来,红军就没有我们这个长处。后来我们交换了一下,决死1纵队,包括212旅、213旅在内的干部都作了一些交换。知识分子加入工农红军,工农红军也往这边派干部。工农成分和知识分子的结合,使部队壮大起来。从此以后,在政治、思想工作方面决死队起了很大作用,而红军部队中的战斗作风,战斗传统也起了很大作用。</p><p class="ql-block">从1940年开始,逐步参加了一些大的战斗。百团大战参加了5个团,决死1纵队的25团和38团牺牲比较大,最后的一次战斗中,3000人的团打完仗剩下不到600人了,牺牲的牺牲,逃跑的逃跑,一个人背两条枪。57团、59团、212旅也都参加了,主要在白晋线开展破袭战。打这个仗对部队有锻炼。从此以后,这个部队就跟老部队没有什么区别了,可以打硬仗了。”实际上4、6团也参加了“百团大战”,在汾阳至灵石间担负破袭任务。</p><p class="ql-block">这一时期,55师前身各部队仗打得越来越漂亮。这里补充王文之外一些有影响的战斗。212旅主要围绕开辟岳南根据地开展斗争,坚持反顽作战,粉碎日军1943年春发动的“铁滚扫荡”等。59团主要开展岳北反“扫荡”反“蚕食”斗争,参加1942年粉碎日军“秋季扫荡”的作战,1945年粉碎日军清水师团豫西合击我军的战斗等。因篇幅所限,不便一一讲述,仅举4、6团几场战斗的概况作为反映各部队战场表现的一个缩影,以收窥一斑而知全豹之效。</p><p class="ql-block">1942年春,4、6团与兄弟部队协同作战,在交城县石沙庄设伏,包围了“扫荡”我根据地的日军佐佐木中队,最终将该中队30余人全部歼灭。4、6团还运用锄奸、袭扰、移民、围困等手段,中断对我根据地危害最大的芝兰和岔口两个据点供应,将据点的日军全部挤走。消息传到延安,毛主席于1942年10月高兴地发表谈话:“各地要像晋绥军区那样打出威风,扩大自己,把敌人挤出去。”4、6团演变为6支队后又于1944年秋成功奇袭汾阳城,歼灭日军20余人、俘2人,俘伪军50余人,缴获武器弹药一批。迎来“盟国记者参观团”战地报道。消息在《解放日报》《新华日报》《晋绥日报》迅速见报,也很快传遍全世界,成为当时山西战场最为耀眼的新闻。战后参加这些作战有功的6连指导员张鉴当选党的“七大”代表,郭时胜、张济堂、牛玉川被晋绥军区授予“战斗英雄”称号。</p> <p class="ql-block">由此可见55师三个步兵团前身部队在抗日战争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轨迹,可见这支部队诞生于抗日烽火中,成长于抗日战场,为夺取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师炮兵团虽然1945年才归属55师前身部队,同样也在夺取抗战胜利,巩固抗战胜利成果的战役战斗中发挥了历史性作用,做出了历史性贡献。</p> <p class="ql-block"><i>作者陈启军,1969年2月入伍。曾任陆军55师参谋长、酒泉军分区司令员等职。</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