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津古渡的“黄河铁牛”

一兵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说到山西运城的永济,大家首先会想到唐代大诗人王之焕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那首诗中的鹳雀楼和元代《西厢记》中崔莺莺与张生相会的普救寺。 但您可知道这里还有一处全国独一无二的黄河古渡唐代浮桥文化遗迹遗址。它就是位于永济市西南18公里外黄河东岸与中条山西麓交界处的蒲津古渡,迄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永济鹳雀楼</p> <p class="ql-block">鹳雀楼</p> <p class="ql-block">永济普救寺</p> <p class="ql-block">普救寺梨花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蒲津渡位于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的黄河东岸,自古以来就是秦晋之交通要冲。早19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秦公子咸就在曾此建造过第一座黄河浮桥。此后的秦昭襄王、东魏齐献武王高欢、西魏丞相宇文泰、隋文帝等,都在这儿建造过浮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唐开元年间,唐玄宗李隆基将蒲州升为中都(直辖),为了加强对唐王朝的大后方河东地区及整个北方地区的统治,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唐玄宗钦命兵部尚书张说挂帅,倾国力对蒲津桥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改建后蒲津渡桥,改木桩为铁牛,为铁索连舟固定式曲浮桥。在黄河两岸各铸造四尊巨大的铁牛为地锚,牵拉着两岸之间用铁链穿在一起的成串木船,上铺木板成为浮桥,供车马、行人来往。唐宋时期,蒲津渡为黄河两岸的往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可惜的是,由于金元时期外强入侵中原,社会动荡不安, 永济县的黄河鹳雀楼、蒲津渡先后毁于兵火战乱,蒲津渡从此废弃,只留下八尊铁牛和铁人矗立黄河两岸,人们称之为“镇河铁牛”。</span></p> <p class="ql-block">蒲津渡遗址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些铁牛,面朝黄河,横向两排呈伏卧负重状,高约1.5米,长约3.3米,二目圆睁,尾后均有横铁轴一根,用于拴连桥索。旁边立有一铁人作牵引状。四牛四人形态各异,大小基本相同,铁牛下面有底盘和铁桩,两排之间有铁山。据估算,每尊铁牛的重量大约在70吨左右。这在1500多年前的世界古代桥梁建设史上是史无前例的的一大奇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几百年过去,蒲津渡渐渐被人们遗忘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前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开始了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造。随着三门峡大坝的建成,库区水位抬升,大量黄河泥沙淤积上游河床,铁牛被埋入黄河泥沙之下。后来随着河水改道西移后,东侧变成了河滩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8—1991年期间,文物部门对东岸蒲津渡遗址进行了全面勘探和科学发掘,埋藏在6.5米深处的唐蒲津渡遗址终于重见天日。从遗址上可以看出,当时河岸有一道曲拱梯形石堤,堤基下有密密成排竖钉的柏木桩,垒砌石条间贯注有铁锭,又以米浆白灰泥粘合缝隙, 十分牢固。石堤之上有四尊铁牛、四个铁人、两座铁山、三个铁墩、六根铁柱及一座四米见方的砖屋遗址。现在人们看到的蒲津渡遗址及出土的这些文物,是在原址基础上提高了12米。而对岸的四尊铁牛及渡口遗址,如今依然淹没在滚滚的黄河水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后的今天,黄河上建了多少座大桥和大型水利设施,已经不计其数了。但是当我们走近这座1500多年前曾经辉煌过的蒲津渡“黄河第一桥”,抚摸着这些冰冷无言的铁牛、铁人时,不禁感慨这世事的沧桑变化之大、感叹人的一生如此短暂……</span></p> <p class="ql-block">当年蒲津渡遗址发掘现场图片</p> <p class="ql-block">在原址基础上复原的蒲津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