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人生行至中途,岁月忽晚。年华老去之际,回望来路,艰辛与努力皆成生命的刻痕;展望前路,世界飞速旋转,令人目眩神迷。在这变动不居的时代,我们何以自处?华夏智慧宝库中的四个“随”字成语,或可照亮我们的迷思:随心所欲、随遇而安、随乡入俗、随机应变。此四者,非孤立之策,实为应对时代洪流的连环智慧,是在流变中寻求安顿的生命境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心所欲”并非纵情妄为,而是历经沧桑后的内心澄明。孔子有言:“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此心已受岁月洗练,与天地规律相合。在信息爆炸、选择无数的今日,外在呼声嘈杂,唯有回归内心坐标,方能不为潮流所裹挟。这种“随心”,是知道何为自已真正所需,是历经千帆后对生命本真的守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现实常非坦途,“随遇而安”便成了不可或缺的修行。此非消极顺命,而是一种深刻的接纳与内心平和。苏轼一生颠沛,却能在各处寻得生活意趣,写下“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豁达之句。时代巨轮碾过,个人际遇浮沉,能于任何境遇中保持心灵的不溃散,是一种难得的韧性。这份“安”,是世象乱流中的定海神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入世愈深,愈知“随乡入俗”的智慧。全球化撕扯着地域的边界,文化交融与冲突每日上演。此成语教导我们一种开放的适应性——对异质文化的尊重与理解,是避免成为“时代孤岛”的前提。它不是放弃自我,而是以谦卑姿态学习、融入,守规矩,重礼法,进而谋求对话与共生。在差异中寻找连接点,是现代人必备的生存技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最高境界,当属“随机应变”。面对人工智能崛起、社会结构重塑等前所未有的变化,固守成规无异于自设牢笼。《周易》贵在“唯变所适”,强调因时制宜的变动哲学。真正的应变之智,源于对规律的把握和对趋势的敏锐,是主动迎向变化而非被动应对。它要求我们成为时代的追随者、参与者,甚至是创造者,而并非是个冷眼的旁观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随”相继,构成一套完整的处世体系:以“随心所欲”锚定自我,以“随遇而安”修习心境,以“随乡入俗”拥抱他者,以“随机应变”主动前行。它们共同指向一种理想——在变动中保持内核稳定,在稳定中不失灵活是其应有之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代从不因个体而放缓脚步,但人却可因智慧而获得从容。年龄增长带来的不仅是衰老,更是四“随”智慧的沉淀与升华。愿我们都能在岁月的流转中,更深理解和运用这份华夏智慧,于时代洪流中,既不忘其所往,亦不惧其所变,最终获得一种自在而有力量的生存状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28日于丹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