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荣牺牲的地方

随遇而安

<p class="ql-block">8月30日,东极之旅渐近尾声。午后,我们从风景如画的兴凯湖启程,奔赴杨子荣长眠之地——牡丹江。沿途,柴河镇的青山绿水在车窗外掠过,导游深情讲述英雄牺牲的真实经过,随着她的娓娓道,那段尘封已久的英雄岁月仿佛被重新点燃,愈发清晰动人,令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此次陪同我们的导游于前,业务娴熟,聪明睿智,性格开朗,风趣幽默,对沿途的风景、风土人情信手拈来,讲解恰到好处。她以“身份复杂”著称——父亲是河北人、母亲是四川人、她在虎林出生,时常亲切地用“北方老乡”“南方老乡”“东北老乡”的身份,拉近与游客的距离。更难能可贵的是,她总是尽心尽力安排好大家的食宿,细致入微,体贴周到,是我近年来参加长线旅游中遇到的最优秀的导游之一。</p> <p class="ql-block">于导第一次旅游,就是到海林杨子荣烈士纪念馆,当时她上五年级。那一次的参观,在心中埋下了对英雄的敬仰与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如今,以导游的身份,一次次讲述杨子荣的故事,仿佛在与童年的自己对话,也仿佛在用脚步丈量英雄的精神高度,用声音传递那不灭的信仰之光。</p> <p class="ql-block">杨子荣,原名杨宗贵,1917年3月3日出生于山东省牟平县嵎峡河村。1945年,他投身革命,加入八路军,历任战士、班长、侦察排长等职,并于同年11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自1946年2月进驻海林参与剿匪工作起,他先后投身大小战斗上百次,凭借智勇屡立战功,获评“侦察英雄”“战斗模范”等荣誉称号。在成功消灭匪首“座山雕”后,他继续带队追剿残匪“郑三炮”部,却因天寒地冻枪械故障,在战斗中不幸壮烈牺牲,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0岁(实际年龄未满30周岁)。2009年9月10日,杨子荣被评选为“<b style="color:rgb(237, 35, 8);">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b>”,英雄之名永载史册。</p> <p class="ql-block">1947年初,杨子荣时任东北民主联军牡丹江军分区独立二团侦察排排长。彼时,东北剿匪已进入关键阶段。他因智擒“座山雕”(张乐山)的英勇事迹而声名远扬。张乐山是长期盘踞在牡丹江一带的惯匪,势力范围涉及山林、村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严重阻碍解放区建设。杨子荣主动请缨,伪装成“土匪联络员”深入匪巢。他熟稔黑话,沉着冷静,凭借过人胆识赢得匪首信任,最终在摸清地形与布防后,里应外合,配合大部队将座山雕及其残部一网打尽,全程未发一枪,堪称“智取”典范,书写了剿匪史上的传奇一页。</p> <p class="ql-block">这一次,他奉命率小分队深入闹枝沟,清剿盘踞于此的残匪“郑三炮”部。任务艰险,前路未卜,风雪漫天,密林如狱。他却毫无迟疑,踏雪而行,身影没入苍茫林海。那一步,是他走向使命的坚定背影,也是他生命最后的征程。</p> <p class="ql-block">1947年2月22日,牡丹江军分区二团获报:郑三炮藏匿于闹枝沟。杨子荣奉命率两个侦察班、一个机枪班进山围剿,时任副政委的曲波请战随行。次日拂晓,小分队在山坡上发现土匪窝棚。杨子荣一脚将门踹开,厉声喝道:“不许动!举起手来!”屋内顿时骚乱,枪栓声刺耳,杨子荣扣动扳机,却因寒冷导致枪械失灵;孙大德的转盘枪亦未打响。土匪趁机开火,杨子荣胸部连中三枪,不幸牺牲。</p> <p class="ql-block">战友们含泪歼灭残匪,将英雄遗体暂葬于闹枝沟的雪岭深处。1966年,杨子荣烈士陵园落成,英魂迁葬于此。青松环抱,碑石巍然,林海静默,风雪低吟。他长眠于曾踏雪而行的林海之间,目光如炬,凝望着那片曾誓死守护的土地。他不再言语,却以山河为碑,以岁月为铭。</p> <p class="ql-block">闹枝沟的雪,年年如旧,皑皑覆盖着那片英雄倒下的林海。那里没有墓碑,却有山河铭记;无人呼喊,却有风雪回响。他倒下的地方,不是终点,而是精神的起点。每一片飘落的雪花,都似在低语那段惊心动魄的往事——一位战士,用生命划破寒夜,照亮了黎明前的黑暗。</p> <p class="ql-block">杨子荣的追悼会异常隆重。部队专程从牡丹江请来殡仪乐队,吹奏“哭皇天”等哀乐,悲声回荡山野。因他活捉座山雕威名远播,百姓纷纷前来悼念,泪洒雪地。据战友回忆,下葬采用民间罕见的“十二杠”抬法,以示最高敬意。抬杠者皆为连、营以上干部,曲波亲自执杠前行,前有两挺重机枪开道,后随全副武装的一个班战士。那一刻,山河同悲,天地共哀。</p> <p class="ql-block">为纪念这位传奇英雄,1975年杨子荣纪念馆建成,2019年进行了整体维修改扩建。馆内设有序厅、陈列厅、英雄厅、多媒体演示厅与动感体验厅,融合声光电艺术,再现英雄生平与历史风云。步入其中,仿佛穿越林海雪原,亲历那场惊心动魄的剿匪岁月。每一步,都是对信仰的叩问;每一景,皆是对英雄的致敬。</p> <p class="ql-block">馆内共展出杨子荣烈士遗物及相关文献、实物214件,照片、题词、绘画等260余幅。此外,还有“杏树村战斗”“活捉座山雕”“血洒闹枝沟”等写真场景,以及“曲波书房”“杨子荣故居”等复原景观,真实而艺术地还原了当年剿匪的惊险画面,令人仿佛穿越时空,亲历那场林海雪原中的生死较量。</p> <p class="ql-block">高波,是曲波所著小说《林海雪原》中的人物,其原型为高新亭,1928年出生于山东省海阳县高家乡高家村。1945年3月参加八路军胶东军区海军支队,担任曲波的警卫员,并改名为高波。1945年8月随部队进入牡丹江地区后任排长,负责小火车押运工作,多次带队击退劫车土匪。1947年1月19日,土匪在二道河桥头埋设重型炸弹伏击我军。高波带领战士打退敌人多次冲锋,救出大批群众,却在激战中身负重伤,壮烈牺牲,年仅19岁。他被牡丹江军区授予“战斗英雄”称号,与杨子荣一同长眠于海林市东山。1957年,《林海雪原》问世,曲波在开篇写道:“<b>以最深的敬意,献给我英雄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同志。</b>”随着小说被改编为现代京剧、电影、电视剧,高波的名字也广为流传,成为一代人心中的英雄符号。</p> <p class="ql-block">曲波(1923年2月—2002年6月27日),山东黄县(今龙口市风仪区枣林庄)人,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他自幼家境清贫,只念过五年半私塾,13岁失学务农,15岁加入八路军,投身革命。1943年进入胶东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后任胶东军区报社记者。1945年初,他任牡丹江军区二团副政委,亲自带领一支小分队深入东北林海雪原,与国民党残匪周旋,展开艰苦卓绝的剿匪斗争。这段经历,成为他日后创作《林海雪原》的现实基础。1950年因重伤转业地方,1952年春,他以顽强毅力开始写作,1956年8月完成40万字初稿,1957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小说一经问世,便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京剧,其中《智取威虎山》影响深远,使杨子荣、高波等英雄形象深入人心。此后,他还创作了《山呼海啸》《桥隆飙》等作品,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随着《林海雪原》《智取威虎山》等影视作品的传颂,杨子荣的英雄事迹早已家喻户晓,成为几代人心中不朽的传奇。他的名字,早已超越个体,化作一种精神符号,象征着无畏、忠诚与信仰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如今我们身处和平年代,虽不再面对枪林弹雨,但杨子荣烈士为了信仰不惧艰险、为了人民挺身而出的精神,始终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行的宝贵力量。他牺牲的地方——那片白雪皑皑的林海,依旧静默伫立,风过林梢,仿佛低语着英雄的故事。那不是终点,而是一段永恒的起点,提醒我们:铭记,是对英雄最好的告慰;传承,是对历史最深的致敬。杨子荣牺牲的地方,不只是地图上的一个坐标,更是民族精神的高地——在那里,雪未化,魂不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