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丹艺术中心

deer

<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24日,罗丹艺术中心。</p><p class="ql-block">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原法国馆,主体建筑占地8000余平方米,拥有展览空间4200平方米,外立面设计采用了漂浮于地面的结构,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轻盈和现代感,还强调了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优雅自然,独特的的建筑结构让观众从四面均可进入场馆,成为一个开放性、连接性、有温度的空间。</p> <p class="ql-block">罗丹:现代雕塑的启承</p><p class="ql-block">一进入中心,罗丹最有名的雕塑《思想者》(1904年)映入眼帘,它只是罗丹的作品《地狱之门》的一小部分。他象征着但丁,在审视着世间的罪孽和苦难!</p> <p class="ql-block">第一展厅:阿尔贝-恩斯特•卡里耶-贝勒斯(Albert-Ernest Carrier-Belleuse)是19世纪法国雕塑家,以装饰艺术和雕塑技艺著称。他出生于1824年,活跃于19世纪中后期,是奥古斯特·罗丹的早期导师。卡里耶-贝勒斯擅长运用陶土、大理石等材质,作品常带有优雅繁复的装饰性细节,同时注重雕塑的物理属性与材质表现。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870年,卡里耶.贝勒斯</span>《酒神女祭司》,<span style="font-size:18px;">展现了工业革命时期对自然与机械的反思。</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爱》1865年</p><p class="ql-block">这位守护着熟睡孩子的年轻女子代表维纳斯,罗马神话中的爱神,她正在守护她的儿子爱神丘比特睡觉。</p> <p class="ql-block">《田中归来》1870年</p> <p class="ql-block">《苏醒》1870年完成的陶土雕塑,以粗糙质感对抗标准化美学,被视为跨越时空的对话之作。</p> <p class="ql-block">《梳着辫子的年轻女子》1870年</p> <p class="ql-block">《座钟装饰》,卡里耶-贝勒斯绘制了许多装饰艺术品设计图,例如座钟,其中许多设计图已转化为精美的艺术品。这座精美陶俑并未被做成最终成品。陶俑描绘的是一位将孩子抱在膝上的母亲,前面跪 着一位女子,似乎正在发出恳求,而母亲怀中的孩子正抚摸着女子的脸。灵感源自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表现形式,特别是意大利艺术家拉斐尔(1483—1520)。</p> <p class="ql-block">亨利纪尧姆.施菜辛格《五感》,1865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他的作品中没有任何神话或宗教因素来干扰其对“五感”的解读,他对触觉、味觉、嗅觉、听觉和视觉的诠释在当时被认为极具创新性,甚至是现代性。通过两位互动的女性模特,施莱辛格围绕每种感官展开叙述。闪亮的色彩、对细节的关注和画中人物富丽的服装也让整组作品倍增华彩。</p> <p class="ql-block">原为《地狱之门》顶饰的《思想者》,如今已成为现代艺术的图腾。从正面看,他是陷入沉思的智者;从侧面看,弯曲的脊椎像一张拉满的弓,随时可能爆发。罗丹用肌肉的张力暗示:真正的思考从不是静止的,而是痛苦的挣扎。</p> <p class="ql-block">《青铜时代》(1877年)人类觉醒的初啼</p><p class="ql-block">这件1877年首展时引发“是否真人倒模”争议的作品,被罗丹视为“艺术新生的宣言”,这种介于沉睡与苏醒间的状态,恰似人类对自我认知的第一次悸动。罗丹用写实手法打破了学院派程式,让雕塑第一次‘呼吸’起来。</p> <p class="ql-block">《巴尔扎克纪念像》:是罗丹晚期的巅峰之作,被他称为一生美学的支点。</p><p class="ql-block">这件因“太不像巴尔扎克”遭作家协会否定的作品,实则是罗丹对“精神真实”的极致追求。罗丹刻意模糊面部细节,却通过膨胀的外套与交握的双手,让一个裹挟着文学风暴的灵魂破石而出。这种“去具象化”的手法,比照片更接近巴尔扎克的本质。</p> <p class="ql-block">《夏娃》:痛苦中的神性之光</p><p class="ql-block">与《地狱之门》中亚当的绝望不同,罗丹笔下的夏娃以蜷缩姿态呈现母性的坚韧,那些凸起的筋脉不是缺陷,而是生命诞生的轨迹。<span style="font-size:18px;">《夏娃》是罗丹对米开朗琪罗的致敬,因为和西斯廷教堂天顶画的夏娃形象类似。</span></p> <p class="ql-block">《施洗者圣约翰胸像》</p> <p class="ql-block">《顶着瓦罐的女像柱》</p><p class="ql-block">在古希腊文明中,“卡里亚蒂德”专门指女像柱,她们代替梁柱用头和脚支撑建筑物,比如雅典卫城的伊利斯索斯神庙。后来罗马人采用了这种设计,以至于西方多数文明都逐渐效仿。</p><p class="ql-block">这个被石头压着的坐姿女子是罗丹为《地狱之门》设计的人物之一,她位于门的左上角,半遮半掩。这件作品明显受米开朗琪罗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永别》,似乎感受到了悲伤和不舍。</p> <p class="ql-block">《吻》(1882年),永恒之爱的双重编码</p><p class="ql-block">这件因尺度大胆遭保守派攻击的作品,实则是罗丹对但丁《神曲》的视觉转译。保罗与弗朗西斯卡紧贴的大理石上,罗丹刻意保留了刀痕,让肌肤的触感变得可疑。这种‘未完成感’恰恰暗示了:爱既是完美的融合,也是危险的沉沦。</p> <p class="ql-block">17世纪法国风景画家《克劳德·洛兰头像》</p> <p class="ql-block">《女半人马》</p> <p class="ql-block">1900年的成名作《行走的人》</p><p class="ql-block">这尊青铜雕塑以坚定纯粹的姿态震撼艺术史:躯体仅借双腿立于两米高柱之上,步履如拓荒者般坚定,仿佛能劈开时空。创作中,罗丹摒弃传统叙事模式,将“行走”提炼为纯粹的动作,以动态的时间性取代静态的瞬间,而这恰是人类世代前行的精神原点。当这尊“行走的灵魂”与黄浦江的潮声交相呼应,罗丹一往无前的艺术探索精神,正与上海“追求卓越”的城市灵魂同频共振。</p> <p class="ql-block">《阿波罗大战巨蟒》</p><p class="ql-block">浮雕的灵感来自希腊神话,其中的巨蟒其实是守卫德尔斐神谕的巨龙。阿波罗杀死巨蟒后,得到 了德尔斐神谕的管理权,获得了‘‘德尔斐神殿祭司’的称号。阿波罗向前迈出右腿,右脚压住巨蟒,双臂张开,做出胜利的姿态,象征着力量,展露出骄傲的神情。</p> <p class="ql-block">罗丹根据一个画家朋友的妻子玛丽安娜为模特雕的《戴头盔的智慧女神像》</p> <p class="ql-block">罗丹为纪念画家惠斯勒做的《缪斯断臂裸像》</p> <p class="ql-block">《乌戈林》,故事取自于《神曲》,被囚禁的乌戈林因饥饿而疯狂,吃了他死去的儿子,这个悲惨的故事被刻在了门的中间。</p> <p class="ql-block">《加莱义民:穿衣服的皮埃尔.德.维桑》,1887年。原作的六人像放在法国加莱市政厅。英雄的义举和罗丹真实的性格刻画一直震撼着法国人民的心。罗丹的雕塑少了所谓的意义,有的只是雕塑本身所具有的情感和内涵!</p><p class="ql-block">罗丹:“我塑造外表,更塑造内心——那才是完整的自然。”</p> <p class="ql-block">穿越岁月的雕塑作品<span style="font-size:18px;">所表达出的深邃情感、艺术张力以及对生命本身的尊重与渴望,让作品具有了一种能及灵魂的生命震撼</span>~</p> <p class="ql-block">tt给老爸买了一个笔记本,即兴速写</p> <p class="ql-block">罗丹,被誉为“现代雕塑之父”,他的雕塑作品在西方雕塑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作品以颠覆性的“真实与自然”理念冲破古典桎梏,为现代雕塑开辟了全新疆域。雕塑上他是可以和艺术之神米开朗琪罗并驾齐驱的存在!</p><p class="ql-block">亲睹罗丹原作的指纹刻痕,touching the soul~</p> <p class="ql-block">闭馆时才出来~看见几个人在一楼墙壁上画画,居然是打幻灯投影,描红一样,这也太low了吧</p> <p class="ql-block">世博大厦,晚餐,美味,挺有氛围~</p> <p class="ql-block">夜上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