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由于毛泽东先后10次去萍乡焕起工农,安源煤矿工人纠察队、矿警队等组织在早期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培养了大量军事人才,小小安源镇仅成批次的就有超5500工人参加红军。新中国成立后的1955年授衔,肖劲光被授予大将,杨得志被授予上将,安源被誉<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将军矿”,被</span>授予中将、少将的有15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行走在萍乡,一处处革命遗址和纪念地,静静地诉说着当年革命先辈的故事。</span>19世纪末的安源煤矿,是个吃人的“活地狱”。总平巷那座红砖牌坊下,每天都有衣衫褴褛的工人像牲口一样被赶进矿井。井下闷热潮湿,瓦斯随时可能爆炸,头顶的石块时不时往下掉,干一天活,换来的口粮连肚子都填不饱。</p> <p class="ql-block">1920年初冬,一个穿着朴素的长衫,踩着泥泞,深一脚浅一脚地年轻人走进矿井。他就是毛润之。1920年11月至1930年9月,毛泽东先后10次来到萍乡,深入农村、工矿,进行社会调查,撒播革命的火种,开展革命活动,从而掀开了中国工人运动史的光辉一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第一次:1920年11月,思想产生飞跃</span></p><p class="ql-block">1919年冬至1920年初,江西萍乡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自发斗争,引起了正在从事建党活动的毛泽东的关注。1920年11月下旬,毛泽东首次到萍乡进行社会考察。当时,毛泽东在长沙担任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国文教师、附属小学主事,但他的主要精力是从事社会活动。去萍乡时,他本人的思想认识,正在因湖南自治运动失败而发生急剧变化;共产主义小组和社会主义青年团,也处在由酝酿到正式成立的转折时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筹备委员会成员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11月25日和26日在萍乡写给新民学会会友的信说,是“近因积倦,游览到萍”“是因休息到萍乡”。毛泽东在萍乡逗留了大约一个星期,在这里所做的工作,主要是研究新民学会会友蔡和森、萧子升等当年8月各自从法国写来的信,总结湖南自治运动的经验教训,深入思考建党和社会改造的道路问题;同时,编辑了《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第一、二两集,确定了第三集的内容和信稿。其间,给5位会友各写了一封信,又在4位会友的信后各写了一篇答词或按语,共写了9篇文稿。这一星期,是毛泽东的思想发生急剧变化,并产生新的飞跃的一星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第二次:1921年10月,工运调查研究总平巷</span></p><p class="ql-block">1921年10月下旬,毛泽东遵照党的一大决议,第二次到安源路矿调查研究。他下到又黑又脏的煤井,同工人交朋友,了解他们的疾苦。毛泽东下矿井同工人促膝谈心:“受苦不是什么命里注定的,而是帝国主义资本家压迫剥削的结果。”他号召工人团结起来,反抗压迫与剥削。</p> <p class="ql-block">他说:“我们工人只要团结得紧,就是有座山压在我们头上也能推倒。”他告诉工人们应该团结起来争取自己的利益,还打了个比方,说:路上有点小石子,大老板抬脚随便一踢,就踢开了,要是把许多小石子掺上沙子、石灰合成团,大老板搬也搬不动。通过考察,对安源路矿企业的性质和工人阶级状况进行分析后,他认为,安源“是工人运动可能很快开展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第三次:1921年12月,为“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命名</span></p><p class="ql-block">1921年12月中旬,毛泽东和李立三等人到安源考察,这是毛泽东第三次来萍乡安源。他和李立三从访贫问苦入手,毛泽东等人提议,以解除工人所受的压迫与痛苦为宗旨,将路矿两局全体工人组成一个团体,这个团体就叫“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实为工会)。毛泽东、李立三还和杨连秋等安源工人商议了组织俱乐部的具体事宜。</p> <p class="ql-block">此次安源之行后,李立三遵照毛泽东的指示,注重在工人中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1921年底建立了由8名团员组成的团支部,这是全国产业工人中最早的共青团组织。1922年2月成立了由6人组成的中共安源路矿支部,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产业工人中建立的第一个党支部。党支部成立后,即加紧筹建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五月一日劳动节,俱乐部遂宣告成立。从此,安源工人阶级开始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中国革命历史的舞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第四次:1922年5月,教育工人讲究斗争策略</span></p><p class="ql-block">1922年5月中旬,毛泽东第四次到萍乡安源,召开中共安源路矿支部会议,听取工作汇报。当听说“五一”游行喊的口号中有“中国共产党万岁”时,他告诫大家,一定要稳当,一下把共产党公开出去,要是反动派向你们要共产党怎么办?有的人就会害怕。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要讲究斗争策略,不然就要吃亏。</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一面鼓励工人要敢于斗争,一面教导工人要讲究斗争策略,在白色恐怖下的安源,只有把公开工作和秘密工作结合起来,才能一步一步取得斗争的胜利。此后,工人俱乐部注意斗争策略,采取创办“消费合作社”的方式,把俱乐部活动同工人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使加入俱乐部的工友增加了许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第五次:1922年9月,研究罢工方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22年9月初,毛泽东第五次到安源,他和蒋先云、朱少连等分析安源斗争形势,一致认为罢工时机已经成熟。接着又召开党支部会议,研究罢工方案。毛泽东提出了“哀兵必胜”的策略,以争取社会舆论的同情,孤立分化路矿当局。</span></p> <p class="ql-block">9月14日,安源路矿工人举行大罢工,李立三任总指挥,刘少奇为工人总代表。罢工宣言提出17项政治和经济要求。根据毛泽东的意见,提出了“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的口号。经过5天的激烈斗争,工人俱乐部“未伤一人,未败一事,而得到完全胜利”。这次大罢工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取得完全胜利的工人斗争,是党在领导中国第一个工人运动高潮中创造的“绝无而仅有”的成功范例。</p> <p class="ql-block">致谢萍乡市委党史办提供的资料。</p><p class="ql-block">敬请关注《伟人的足迹》(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