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体育大学掠影

方晴

从疫情期间起,原来好不容易开放的各大学的门被关闭了,上海体育大学亦是如此,市民少了一个休闲和锻炼的场所。<div>偶听球友讲,体育大学刷身份证就可进了。今晨一试,果然如此。</div> 上海体育大学是一所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高等体育学府。学校创建于1952年11月,原名华东体育学院,由原南京大学、金陵女子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三校的体育系、科组建而成;1956年更名为上海体育学院;2001年6月成为国家体育总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共管、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2023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同意上海体育学院更名为上海体育大学。 截至2025年1月,学校有杨浦、徐汇、松江3个校区,及江湾、黄浦教学点,占地面积超1100亩,校舍建筑面积约37万平方米;有10个二级学院,24个本科专业;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体育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有专任教师600人左右。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为8083人。 绿瓦大楼,是学校的办公大楼,是学校的历史与文化象征。它原名旧上海特别市政府大厦,是上世纪30年代“大上海计划”中雄心勃勃的核心工程。这座建筑于1933年由著名建筑师董大酉先生设计建造。 董大酉先生在设计时,巧妙地将中国传统宫殿建筑形式与现代功能需求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涂彩飞檐梁柱式”风格。大楼外观是中国清代宫廷建筑标准,覆盖着绿色琉璃瓦(因此得名“绿瓦大楼”),并有歇山顶和庑殿顶的组合,屋檐下的斗拱、梁枋上均有涂漆彩绘,装饰着和玺彩绘和丹陛浮雕(如“沧海云天日出图纹”),内部则采用了当时先进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照明、取暖、水电等设施均采用国外发达国家标准,以满足现代办公的需要。 然而,这座大楼在1937年上海沦陷后遭到了日军的破坏和侮辱,孙中山铜像也被推倒熔毁。如今的绿瓦大楼是经过精心修缮的,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尽可能还原其历史风貌。它不仅是上海体育大学的行政中心和标志,更是一处重要的历史文物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br><br> 新、老教学楼都不高,主要是不破坏学校整个的古典园林风格。 <p class="ql-block">乒乓球学院训练馆</p> <p class="ql-block">田径训练馆</p> <p class="ql-block">武术学院</p> <p class="ql-block">经济管理学院和新闻与体育学院</p> <p class="ql-block">露天游泳池</p> <p class="ql-block">武术博物馆</p> 学校的足球场、田径场、网球场等俱备,既是学生练习的场所,也是市民锻炼的场所。 孙中山先生铜像:这尊铜像位于绿瓦大楼正北侧,背后有一段曲折的历史。它最初于1933年落成于当时的市政府大楼前,却在1937年日军侵华时被推倒并熔毁。如今我们看到的是2009年参照历史照片原样复建的。铜像高约3.2米,孙中山先生身着长衫马褂,右手持帽,左手持手杖,面南而立,目光深邃。它的重建,凝聚了多方努力,不仅是对历史的追忆,更是对先生精神的传承,已成为学校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地标。 上海体育大学第一任校长,吴蕴瑞(1892~1976),字麟若,江苏江阴人,著名体育家,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专修科、国立东南大学体育系、哥伦比亚大学。吴蕴瑞是中国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的先驱,在教学过程中开僻了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领域。吴蕴瑞是中国现代体育教育事业的开拓者,数十年中培养了众多体育界的栋梁之才。 <p class="ql-block">孔子雕像,象征传统文化的传承。</p> 《奥运之父---顾拜旦》以奥运之父的形态激励新一代体育人继承奥林匹克的体育精神, 柳树依依、微风拂拂、锦鲤嬉戏......荷塘秋韵,总让人感觉不是学校而是公园。 看旭日晨晖,吹温柔秋风,这个季节来上海体育大学走走,真好! 资料选自网络<div> 2025年8月30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