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字传奇史话5-15丨彦堂揭秘甲骨文字

叶老师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五篇 中国汉字传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十五章 彦堂揭秘甲骨文字</b></p> 上一章讲到,迄今为止,殷墟已有16万片甲骨重现天日,共发现甲骨文单字4300个,已经释读出的约为1600个。尽管仍有为数甚多的甲骨文尚未辨认出,但识读常见的甲骨文已并非难事,这是因为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与甲骨文是一脉相承的。为此,我们将结束甲骨文的发掘故事,把目光聚焦于甲骨文本身,借甲骨学者之口揭秘甲骨文字。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甲骨文龟甲残片,中国国家博物馆藏</h5> 我们已经知道,所谓甲骨文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早期文字。这种文字为何要写在甲骨之上?这是因为甲骨文起源于占卜。殷商是一个非常迷信的时代,那个时候大大小小的事情,无论是天时、祭祀、战争、农业、生活等等,都要通过贞人(专职巫师)进行占卜来预测凶吉,几乎是无日不占,无事不卜。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商王占卜图,AI绘图</h5> 商人占卜的过程很复杂:先要把乌龟的腹甲,或者牛的肩胛骨锯下来磨平之后,在上面钻出又深又圆的孔,再在圆孔旁边凿出枣核形的槽。接下来,贞人会用火去烧这个甲骨,甲骨爆裂时出现裂纹(即兆纹,下图红圈所示),发出“bu bu”的声音,这就是“卜”字的声音来源。根据裂纹的走向,贞人会判断出吉凶,最后在正面的兆纹附近写上刻辞文字,记录占卜的内容,这样就形成了甲骨文卜辞。 <h5 style="text-align:center;">钻孔的卜甲与兆纹</h5> <p class="ql-block">请看下图甲骨文的“卜”字,即甲骨在烧灼处所呈现的兆纹形状。而甲骨文的“占”字,是一块肩胛骨上有一个卜形的兆纹,下面有个口的符号,外围的方框代表骨头。口是说话的器官,根据兆纹的形貌说出卜问的答案,而方框骨头后来被省略,就成了现在的“占”字。</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甲骨文“占卜”</h5> 贞人记录卜问答案的文字符号又出自于何方?现代文字学者、“甲骨四堂”中的彦堂董作宾,不仅在甲骨文发掘中功勋卓著,而且在甲骨文研究里颇有成果。他甚至撰写过一部通俗著作《甲骨文的故事》,向大众普及甲骨文知识。我们将借彦堂讲述的故事,择其部分内容揭秘甲骨文字的来龙去脉。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董作宾著:甲骨文的故事</h5> 相传古代仓颉造字,是“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形状,彦堂揭示的甲骨文奥秘以象形字为主——甲骨文脱胎于表示“诸物”或“诸身”的图形,虽然保留较多象形痕迹,但已经历了显著的简化和线条化,不再是原始的图画。下面将摘取部分实例予以说明。 甲骨文:日、月、夕。表示太阳的甲骨文是个象形字,就是在一个圆圈之中加上一点,构成了最原始的“日”。 甲骨文的“月”也是象形字,非常好辨认,它的形状就是一轮弯弯的新月。当聪明的先人在“月”中加上一点后,就构成了另外一个 “夕”字 ,表示夜晚的意思。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甲骨文:日 月 夕</h5> 甲骨文:山、水。高山巍峨,流水潺潺,它们是如此写实,一见到“山”和“水”的图形就能够识别这两个象形字。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甲骨文:山 水</h5> 甲骨文:林、木、禾、果。植物之中,“木”字是一根树干,上面分叉为树枝,下面分叉为树根。两个“木”字并列就是“林”字。“木”字上方多了一笔,是不是像麦穗,这就是“禾”字。“木”上加三个小圆圈,当然就是果实累累的“果”字。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甲骨文:林、木、禾、果</h5> 甲骨文:牛、羊、象、虎。动物之中,“牛”字选用了牛的正面头像,可以清楚看到牛角、牛脸以及牛耳。“羊”字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就是头上那对犄角。“虎”字是非常典型的象形文字,鲜明地描绘出老虎张开的大口,以及锐利的尖爪,还画出了老虎身上的黑色条纹。殷商时期,位居中原的河南是象的家园,甲骨文的“象”字保留了长长的鼻子,图案虽然简洁,却相当传神。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甲骨文:牛、羊、象、虎</h5> 甲骨文:人、子、女。“近取诸身”的甲骨文莫过于“人”字。“人”是一长一短两个笔画,很写实地把人类的形状描绘出来。而“子”的字形,上头一个圆圈,下方呈十字状,就是刚出生的婴儿大大的头,挥舞着双手,下半身被布被紧紧包裹着的模样。“女”字是一个跪坐且双手交叉的人,大概跟商代女人多半居家跪坐工作有关。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甲骨文:人、子、女。</h5> 与母亲有关的甲骨文。我们在彦堂故事之外,再讲几个与母亲有关的字,既形象又十分有趣。如“母”字,是跪坐的女人加有代表乳房的两点;“抱”字,是大人伸手抱着小孩子;“乳”字,是女人用手围着小孩喂乳;“孕”字,是女人肚内怀着孩子;而“育”字,则形象地描绘了女人产子的样子。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跪坐哺乳的商代母亲,AI绘图</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与母亲有关的甲骨文:母、抱、乳、孕、育</h5> 上述文字形成的实例告诉我们,甲骨文保留着相当浓厚的图画性质,但我们也知道,甲骨文的造字法不仅有“象形”,而且已经初步具备“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雏形。与前面章节讲过的刻划符号或图形符号相比,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女将军妇好率军出征,AI绘图</h5> 关于“六书”造字法,我们将留待今后的章节再来详述,这里仅介绍一个以独体象形字组合为会意字的例子。在商代女将军妇好墓里出土的青铜器上刻着“妇好”俩字。“妇”这个字,是把“女”和“帚”两个部分组合起来的会意字,通常画的是一个女人跪在地上,不是左边就是右边放着一把扫帚,意思是拿着扫帚扫地的人。“好”字则是由“女”和“子”组合起来的会意字,左边是个半跪着的妇女,胸前抱着一个孩子,这就是“好”字原本想要表达的意思。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甲骨文会意字“妇好”</h5> 与刻划符号或图形符号相比,甲骨文是成熟文字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能够完整地记录语言,能够表达完整的句子。甲骨文字表达成句的示例之一,是中国最早的天象记载。殷墟出土过一块商朝时期长约12厘米的记日食卜骨。对于古人来说,天象的任何变化都预示着某种事情的发生,日食也不例外。这块卜骨记录说:“癸酉贞日夕又食非若”。用现代文应该释读为:“癸酉日占卜:傍晚出现日食,是否吉利?”我们可以对照下图一个字一个字地阅读甲骨文,看看能否读懂这片中国最早的日食记录。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有关日食的牛骨卜辞,中国国家博物馆</h5> 甲骨文字表达成句的示例之二,是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王往逐兕”涂朱刻辞卜骨。卜辞刻于商王武丁时期,它的正面书写着中国最早有文字记录的一场车祸。这篇甲骨文卜辞的内容是:商王武丁出行前占卜得知,可能会有灾难发生;第二天商王乘车,由一个小臣子央驾车。在打猎追犀牛(“兕”[sì] )时,队伍果然发生了意外,王车撞在了石头上翻了车,子央与商王同时从车上掉了下去。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商王乘车出行图,AI绘图</h5> <p class="ql-block">这篇中国最早的车祸记录曰:“癸巳卜,殼贞:旬亡祸?王占曰:乃兹亦有祟,若称。甲午,王往逐兕。小臣甾(载)车,马硪,迫王车,子央亦坠。”有趣的是,这片甲骨有两个“车”字(图中红框所示),记录了交通事故现场情况:两个小车形状的甲骨文对应的现代汉字字义应该是“驾车”和“翻车”。</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国最早的车祸记录,中国国家博物馆</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