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九州系列之凉州展(下)

可爱鱼头

<p class="ql-block"><b>四.凉州七里十万家</b></p><p class="ql-block">及至隋唐,"<b>河西陇右三十三州,凉州最大</b>, 土沃物繁而人富其地" 。<b>隋炀帝</b>过凉州,临张掖,登山丹焉支山, 参禅天地, 接见西域二十七国使臣,举行盛大的"<b>万国博览会</b>" ;玄奘《大唐西域记》载:"凉州河西一都会, 襟带西番,葱右诸国,商旅往来, 无有停绝"。当时的凉州,市井繁华, 胡汉杂居, 是仅次于长安和洛阳的北方大都会,"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充满着盛唐开放包容的国际气象。</p><p class="ql-block">但同时也应看到, 凉州作为西北边境的通都大邑, 东西丝绸之路横贯,东北通灵、夏、河套, 西南障河、湟、祁连, 是唐朝西北一线之中权, 不仅是西方的门户, 也是唐朝关中腹地的后方奥援, 其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在唐朝面临北方突厥和回纥、西方吐蕃压力的时候愈发凸显。为隔断<b>羌胡("羌"指吐蕃,"胡" 为突厥、回纥)</b>, <b>景云二年 (711年),唐朝在凉州设立河西节度使</b>,统辖凉 (今武威)、甘 (今张掖)、肃(令酒泉)、瓜(今瓜州)、沙 (今敦煌)、伊 (今哈密)、西 (今吐鲁番) 等七州。<b>河西节度使是唐朝设立的第一个节度使</b>,这一重要的军事和政治制度开启了历史巨变的端口, 对唐朝中后期、五代乃至两宋以降的政治制度演化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 在河西节度使设立的背景下, 凉州成为唐代文化士人建功立业的理想去处, 豪情寄寓凉州,催生出了意蕴苍凉深远又不失壮阔的"<b>凉州词</b>"。</p> <p class="ql-block"><b>唐胡人牵驼图模印砖</b></p><p class="ql-block">1995年敦煌佛爷庙湾墓群出土</p><p class="ql-block">长36cm,宽23.5cm,厚5cm</p><p class="ql-block">敦煌市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唐代是丝绸之路最兴盛时期, 大量外来人口活跃在当时的商贸集散中心一一敦煌。中原和西域的货物长途转运,主要由胡人牵着骆驼完成。<b>胡人牵驼成为那个时代的生活写照</b>, 犹如今天的快递小哥。</p> <p class="ql-block">这件唐胡人牵驼图模印砖,描绘了一位高鼻尖下颏(kë)、<b>戴高帽的胡商</b>, 牵着<b>骆驼</b>行进在丝路中, 鼓鼓囊囊的驼囊里装着他贩卖的商品,骆驼背上还趴着一只<b>小猴</b>。</p><p class="ql-block">胡商中具有代表性的是<b>粟特胡人</b>。粟特族起源于中亚地区,在现今<b>乌兹别克斯坦</b>一带, 《新唐书》 里记载, 粟特人吃苦耐劳,贪财重利,孩子从小学经商,"利所在无不至"。他们犹如勤劳的蜜蜂一样往来于欧亚大陆,贩卖丝绸、瓷器、奇珍异宝, 是丝绸之路上著名的“<b>中间商</b>”。</p> <p class="ql-block"><b>陶塑胡俑头像</b></p><p class="ql-block">唐</p><p class="ql-block">酒泉市怀茂乡收集</p><p class="ql-block">高7.9cm, 宽4.3cm</p><p class="ql-block">酒泉市肃州区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1991年征集于肃州城北怀茂乡, 由黑褐色陶泥雕塑成形。胡俑头戴尖顶毡帽、高鼻深目、须发蜷曲, 颇似中古时期往来于丝绸之路上的西域商胡-栗特人。在俑头后部上方有一穿孔, 当为穿系丝带挂于脖颈所设。</p> <p class="ql-block"><b>佛首</b></p><p class="ql-block">1959年发掘于天梯山石窟</p><p class="ql-block">高32cm, 宽19cm</p><p class="ql-block">武威市天梯山石窟保护研究所藏</p><p class="ql-block">高肉髻, 面型略长, 眉眼细长, 脸颊丰满,佛像面部流露出恬静温和的表情。</p> <p class="ql-block"><b>武威南营乡青嘴喇嘛湾墓群</b></p><p class="ql-block">青嘴喇嘛湾北距甘肃武威城20公里,地处祁连山南麓, 发源于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的冰沟河、大水河流经此地,形成两道湾, 北湾为青嘴,南湾名喇嘛湾, 两湾之间的山梁称青嘴喇嘛湾, 墓群即分布在山梁上, 是<b>吐谷浑的王族墓葬群</b>。</p><p class="ql-block">吐谷浑本为<b>辽东慕容鲜卑</b>, 约公元3世纪末西迁至阴山一带, 此后不断向西南方向迁徙,至叶延时 (329年-351年)时, 以吐谷浑为姓氏、族名和国号, 建立了政权, 都伏俟城。唐龙朔三年 (663年) <b>为吐蕃所败,</b> <b>历16代350年</b>。陷于吐蕃后,吐谷浑国王慕容诺晏钵携妻子和余部至凉州 (今甘肃武威),后由唐廷将其迁往灵州 (今宁夏忠县) 安定, 吐谷浑王室去世后, 陆续迁葬回凉州。</p><p class="ql-block">青嘴喇嘛湾唐代吐谷浑墓葬自清末发现以来即受到广泛关注。墓葬等级高;与同时代的中原地区墓葬形制一样,均为单室砖墓;出土文物丰富, 大量木俑造型生动, 服饰特色明显;为了解吐谷浑在唐代的文化、经济、政治提供了实物资料。特别是<b>9方慕容家族墓志</b>所载的吐谷浑之郡望、武周新字及其与唐王朝的通婚关系, 更可补史籍之阙, 印证史料之不足。</p> <p class="ql-block"><b>慕容宣昌墓志</b></p><p class="ql-block">唐- 神龙二年</p><p class="ql-block">1943年武威市凉州区南营乡(现新华镇 ) 青咀喇嘛湾出土</p><p class="ql-block">盖58cm x 58cm, 底60cm x 60cm</p><p class="ql-block">武威市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青石质。正方形,一合。志盖盝顶式, 中间阴刻篆书三行九字, "<b>大唐故政乐王墓志铭</b>"。志底阴刻文字,楷书二十四行, 满行二十四字。内容为慕容宣昌生平事。是研究唐代吐谷浑史的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弘化公主墓志拓片</p> <p class="ql-block">弘化公主 ( 623年 ~698年), 李氏、 名不详、 <b>唐朝第一位和亲公主</b>、 宗室女。</p><p class="ql-block">弘化公主贞观十七年(643)与吐谷浑王诺曷钵成婚,先住今青海境内20年后,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吐谷浑被吐蕃所灭,诺曷钵与弘化公主走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咸亨三年(672)二月初八,唐高宗命诺曷钵与弘化公主率吐谷浑部落,“徙于灵州之境”。弘化公主改封光化公主。<b>武则天称帝后,赐姓为武,进封西平大长公主</b>。武周圣历元年(698年),弘化公主卒于灵州东衙之私第,时年七十六岁。</p> <p class="ql-block"><b>大唐陇西郡夫人李氏墓志铭拓片</b></p><p class="ql-block">唐</p><p class="ql-block">武威市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墓志为石质。一合。正方形, 志盖盝顶式, 中间阴刻篆书三行九字 " <b>大唐故夫人李氏墓志</b>" 四斜面线刻<b>十二肖兽</b>。志底阴刻文字,楷书,十二行, 每行十二字; 内容大致如下: 夫人讳深, 陇西成纪人, 祖任灵、原两州都督, 父朝议大夫、延州司马。夫人幼称女范, 兼修妇仪, 年廿二出適元王慕容若, 居贵能降, 处尊劳谦, 于景云元年五月五日去世 , 年四十三岁。</p> <p class="ql-block"><b>镀金口三鱼莲瓣纹银碗</b></p><p class="ql-block">唐</p><p class="ql-block">1980年武威市凉州区南营乡 (现新华镇) 青咀喇嘛湾武氏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口径11cm, 底径5.5cm, 高5cm</p><p class="ql-block">武威市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这件文物出土于青咀喇嘛湾武氏墓, 是唐代吐谷 (yù) 浑慕容氏家族墓地的一座</p><p class="ql-block">墓。唐代"武"姓, 大家可以猜猜墓主和谁有关系?</p><p class="ql-block">根据墓志记载, <b>墓主武氏为武则天的侄孙女,其祖父是武承嗣, 父亲是武延寿</b>。武</p><p class="ql-block">氏19岁嫁给吐谷浑王子、唐军节度副使燕王慕容曦皓,在吐谷浑生活13年后去世,享年33岁。</p><p class="ql-block">这件镀金口三鱼莲瓣纹银碗,用银打造而成, 口沿镀金。足缘和碗内各装饰了一周<b>联珠纹</b>, 腹部有<b>八瓣莲花</b>,碗中心装饰有<b>四瓣水草花和鱼纹</b>,生动形象立体感强, 反映了唐代高超的铸造工艺。而<b>中国传统的鱼纹、源于波斯文化的联珠纹、佛教文化常见的莲瓣纹</b>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和谐生动的装饰图案,<b>多元包容的唐代文化</b>由此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b>翟舍集墓志</b></p><p class="ql-block">唐 开元十四年</p><p class="ql-block">1997年武威市凉州区高坝镇高坝村二队翟舍集墓出土</p><p class="ql-block">长48.5cm,厚7cm</p><p class="ql-block">武威市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1997年5月, 武威高坝镇农民在修水井时发现了一座砖室墓, 经文物部门清理发掘后, 出土人物俑、动物俑、镇墓兽等陶器六十余件, 另出土翟舍集墓志一方,表明该墓葬是有明确墓主的唐人墓 。</p><p class="ql-block">翟舍集墓志记载了<b>翟舍集及夫人安氏</b>生平。翟舍集, 墓志记载他<b>官至"大唐上柱国",</b>上柱国是<b>唐代武官的最高勋级</b>,为正二品勋。翟舍集夫人<b>安氏是凉国公的孙女</b>。除此之外,他们夫妇有个特殊的身份: <b>粟特人</b>。</p> <p class="ql-block">墓志上写"西平膏壤, 右地名族", 点明了翟舍集的胡人背景; 他的妻子安氏,则属于粟特人里常见的"安"姓大族。</p><p class="ql-block">虽然翟舍集夫妇没有像安禄山那样成为历史名人, 但他们的墓志却生动展现了一个普通粟特家庭融入大唐的过程, 堪称"<b>移民奋斗史</b>": 来到中国后,翟舍集不仅继续发挥经商的特长, 还积极参军、务农。他们的家族已经落户、登记户口, 成为了大唐的正式居民。翟舍集官至二品, 还娶到了凉国公的孙女为妻。可以说 "当官光宗耀祖, 卸甲回家种田", 全方位地参与到了大唐的社会生活之中, 这对夫妇, 正是千千万万<b>入华粟特人融入唐朝社会</b>的一个缩影。</p> <p class="ql-block">墓志为石质。一合。正方形, 志盖盝顶式,四斜面线刻<b>十二肖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小黑板</i></b></p><p class="ql-block"><b>昭武九姓</b></p><p class="ql-block">粟特是属于伊朗人种的中亚古族, 原本生活在中亚阿姆河、 锡尔河之间的索格底亚那地区。在中国文献中, 他们被称为 “昭武九姓" 除了<b>康、安、史、何、曹、石、米</b>等姓之外, 还包括<b>穆 (母、睦)、翟</b>等粟特系族群,粟特人是天生的商人, 也是勇敢的战士,是丝路贸易的主要承担者 ,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b>抱鸟童子陶俑</b></p><p class="ql-block">唐-开元十四年</p><p class="ql-block">1997年武威市凉州区高坝镇高坝村二队翟舍集墓出土</p><p class="ql-block">通高29cm, 肩宽12cm, 底径14.5cm</p><p class="ql-block">武威市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泥质红陶, 童子大眼高鼻, 长卷发披于肩上,怀抱一鸟,半跪坐于仰覆莲台座上, 右手环抱鸟颈, 左手抱鸟尾,鸟嘴呈喇叭状。通体施白彩和粉红色彩, 彩大多已脱落。童子五官及发式具有<b>非汉民族人种</b>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b>唐三彩骑马女俑</b></p><p class="ql-block">唐-开元十四年</p><p class="ql-block">1997年武威市凉州区高坝镇高坝村二队翟舍集墓出土</p><p class="ql-block">高36.5cm 马身长33.5cm</p><p class="ql-block">武威市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红陶质, 马四肢立于踏板上, 头偏向左, 腿粗腹肥, 缺右耳。 女俑骑马上, 戴风帽, 右臂缺, 宽袖迎风向右 ,面部模糊。 马施黄釉, 俑施绿釉, 风帽涂红彩。</p> <p class="ql-block"><b>敦煌归义军政权</b></p><p class="ql-block">敦煌归义军政权是<b>晚唐五代宋初活跃于中国西北地区的地方政权</b>, 正式设立于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 因沙州大族<b>张议潮</b>率众推翻吐蕃统治并奉土归唐而设立。政权先后由敦煌地区大族张氏、 曹氏等世袭掌权(中间有一段时间实由李氏家族掌握实权),<b>统治时间长达</b></p><p class="ql-block"><b>一百八十多年</b>, 瓜沙二州始终是其政权统治的核心区域。敦煌归义军政权建立之初即具有藩镇属性, 又其地处西陲, 较之其他藩镇具有更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归义军在唐朝是一个边远的藩镇, 五代、宋初则成为实际的外邦, 这是归义军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性之一"。</p><p class="ql-block">关于敦煌归义军的历史,传世典籍记载极为阙略 ,“<b>幸赖敦煌藏经洞封存了数万件古代文书</b>,幸赖敦煌石窟群保存了大量形象史料, 在曾经活跃于晚唐五代时期中国历史舞台上的众多藩镇中, <b>现今仍能通过诸多鲜活史料了解其真实面貌的, 唯有敦煌归义军政权</b>。”敦煌归义军史的研究是随着敦煌藏经洞的发现而开始的, 而且一直是与对于文书的整理工作同步进行的。</p> <p class="ql-block"><b>S.1563西汉敦煌国圣文神武王勅(复制品)</b></p><p class="ql-block">唐</p><p class="ql-block">莫高窟藏经洞出</p><p class="ql-block">敦煌市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这件文物是<b>允许随军参谋邓传嗣女出家的敕文</b>。勅文前后各钤有敦煌国天王印一方。"西汉敦煌国"由"西汉金山国 "发展而来"。<b>"西"指方位, "汉"是民族属性, "金山"指敦煌西南方向的阿尔金山,</b> 又据五行观念,西方属金, 故有金山国之名。</p><p class="ql-block">这里和大家讲一下<b>金山国和敦煌国</b>的历史:安史之乱爆发后, 敦煌陷于吐蕃统治之下。一位叫张议潮的汉族人起义,率归义军收复敦煌并获封了归义军节度使 。公元907年唐朝灭亡, 朱温建立后梁, 开启了五代十国的历史阶段, 各地割据一方的藩镇节度使纷纷开始独立建国。公元<b>909年, 张议潮之孙、归义军节度使张承奉自封"金山白衣天子", 建立了"西汉金山国",成为了五代十国之外的另一国</b>。公元911年, 西汉金山国在与甘州回鹘的交战中失败, 被迫改称 "<b>西汉敦煌国</b>",成为奉甘州回鹘为宗主国的附属国。公元914年, 沙州长史<b>曹议金</b>取代张承奉, 曹议金取消国号,重新恢复归义军的藩镇建制, 仍奉中原王朝为正朔, 敦煌重新进入到曹氏归义军时代 (914年-1030年)。</p><p class="ql-block">佛教是金山国和敦煌国时期的主要宗教,金山国为此制定了新的佛教政策, 政府</p><p class="ql-block">直接干预寺院的宗教活动,<b>最高僧官的任免由中央政府任命;且世俗百姓出家须经政府批准。</b></p> <p class="ql-block"><b>五.西夏辅郡</b></p><p class="ql-block"><b>西夏是以觉项为核心建立的非汉民族政权</b>,兴国之初, 为解决兵兴粮匮的问题, 将畜牧甲天下的凉州作为战略目标,经与吐蕃、北宋、回鹃等近半个世纪的争夺,于<b>公元1032年夺取了凉州</b>。1038年西夏建国, 升凉州为西凉府。</p><p class="ql-block">西夏立国期间, 与宋、辽两国大体保持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关系。占据河西走廊后,西夏即构建了以凉州 (今甘肃武威)、甘州 (今甘肃张掖) 为中心的交通网络, 不仅发挥军事战略要地的作用, 也成为控制东西商贸的交通枢纽,与宋、辽、金之间的朝贡贸易和边境的榷场贸易兴盛;经过蕃、汉两种文化的斗争,逐步确立了儒教治国之道, 着力吸收和借鉴中原生产技术和文化;崇信、扶持并弘扬佛教, 翻译和版刻经书成为中国译经史上的壮举, 佛教文化发展到高峰。</p><p class="ql-block">另外需要指出与重视的是, 西夏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b>创制了自己独特的文字</b>。李元昊创制文字的初衷是提高党项人自身的民族身份认同,因此创制后得到了自上而下的迅速推行, 官方文书、民间契约、儒家经典、汉藏佛经等以西夏文书写或被翻译成西夏文。元灭西夏, 西夏文字继续在一定范围内使用, 直至明朝。</p> <p class="ql-block">西夏世系图</p> <p class="ql-block"><b>亥母洞石窟寺</b></p><p class="ql-block">金刚亥母洞石窟寺位于武威城南15公里处的凉州区新华乡缠山村;属于<b>藏传佛教寺院</b>, 因洞内供奉金刚亥母像而得名。寺<b>始建于西夏崇宗正德四年</b> (1130年),一直沿用到清代,1951年被拆除。</p><p class="ql-block"><b>金刚亥母, 藏文名为多吉帕姆, 是一位女性神祇</b>; 据传说她以身、语、意、业等化身出现在印度、尼泊尔等地。公元8世纪, 多杰帕姆佛母信仰开始传入吐蕃藏地。<b>1244年,萨迦班智达携妹妹佐巴让姆、侄子八思巴到武威进行“凉州会谈"</b>, 佐巴让姆还在亥母洞处重建了寺院,并亲自动手塑造金刚亥母像。</p><p class="ql-block">1987年, 本地信众对亥母洞进行清理修整, 意外发现了大批西夏文物。1989年,武威文管会对洞寺进行了清理, 相继发现了4个洞窟,出土部分文物。其中, 出土的<b>6件西夏文书</b>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b>西夏文佛经国内罕见</b>, 为西夏佛教、语言文学、文化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 尤其是《维摩诘所说经》, 用实物验证了泥活字印刷术, 见证了西夏对印刷术的贡献;布帛彩画深受西藏密宗艺术影响, 为研究西夏绘画提供了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b>西夏文手抄文书</b></p><p class="ql-block">西夏</p><p class="ql-block">武威市凉州区新华镇亥母洞出土</p><p class="ql-block">纵18, 横15.5</p><p class="ql-block">武威市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这份西夏文手抄文书,在浅黄色夹丝绵纸上用西夏文手写着6行文字, 满行13字,字体为行书。西夏文作为记录党项族语言的文字, 是<b>西夏仿汉字创制</b>的。西夏人上至佛经诏令,下至民间书信,都用西夏文字书写。为方便人们学习西夏文字,西夏还编写了字典。目前认为<b>西夏文字共有五千多字</b>, 特点是形体方整, 初看与汉字相似但含义不同,因为它是模仿汉字的构字方法、借用汉字的基本笔划重新创制的。 目前在传世的西夏文书中,已经发现了<b>篆、楷、行、草</b>四种书体。</p> <p class="ql-block"><b>西夏文印本经“无题</b>”</p><p class="ql-block">西夏</p><p class="ql-block">甘肃武威新华乡亥母洞出土</p><p class="ql-block">単页长18.3cm, 宽7cm</p><p class="ql-block">武威市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土黄色夹丝绵纸。残存2页, 单页共6行,满行14字, <b>内容为佛经</b>, 首页首行四字译为 "<b>善兵器而 (小)</b>"。木刻版印制, 上下有墨线单栏。册页装。</p> <p class="ql-block"><b>西夏文印本经“囗囗囗净宝第二十九" 等</b></p><p class="ql-block">西夏</p><p class="ql-block">武威市凉州区新华镇亥母洞出土</p><p class="ql-block">单页长19cm, 宽8.2cm</p><p class="ql-block">武威市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浅土黄色夹丝绵纸。印本经文, 残存2页,单页共6行, 每行14字, 楷书, <b>内容为佛经,</b> 第二页首行译为“<b>一和相义宝三十弟</b>”,木刻版印制, 上下有墨线单栏。册页装。</p> <p class="ql-block"><b>善业泥佛像、佛塔</b></p><p class="ql-block">西夏</p><p class="ql-block">武威市凉州区新华镇亥母洞出土</p><p class="ql-block">武威市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善业泥, 又称为善业佛、擦擦佛( 藏语 " tsha-tsha" )</b> , 是一种模压而成的小型泥制佛像。材料主要是泥,善业泥多以<b>泥土混合香料、高僧骨灰、圣物舍利</b>等制成,部分还涂以金粉或彩绘。常见的形状有圆形、方形或莲花座形, 表面<b>浮雕佛像、菩萨、佛塔或六字真言</b>等图案。信徒们通过制作或供奉善业泥祈求福报,消除业障。善业泥将复杂的<b>佛教造像简化</b>,便于平民信徒供养 , 反映了<b>佛教从寺院走向民间</b>的过程。善业泥起源于古印度,与古印度葬俗和佛塔崇拜有关。“善业"是指个人的积善行为,佛教认为人们只有通过积累善业,才能使自己离开邪恶, 进入正道。<b>魏晋南北朝时期,善业泥传入我国北方地区,唐朝时达到鼎盛</b>。</p> <p class="ql-block"><b>西夏善业泥 (三头泥佛像)</b></p><p class="ql-block">西夏</p><p class="ql-block">新华乡亥母洞出土 </p><p class="ql-block">武威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b>西夏墓葬的用木习俗</b></p><p class="ql-block">西夏墓葬的考古发掘, 始于20世纪70年代, 与其他朝代相比, 已知的西夏墓葬屈指可数, 得以正式发表的简报与报告更是有限。目前发掘的西夏墓葬主要分布于宁夏银川附近和甘肃武威西郊, 墓葬大多体现了用木葬俗, 如地表建筑用木、墓道用木、封门用木和墓室用木, 银川地区侧重于建筑及墓道、封门等, 墓室多随葬木俑 ;武威地区侧重于随葬木质葬具和木板画, 此处主要呈现武威地区的墓室用木。</p><p class="ql-block">武威地区西夏墓葬几乎均<b>随葬彩绘木板画</b>, 但由于已有简报过于简单,无法获知木板的具体位置, 但大体判断应起着墓葬壁画、雕刻或俑群替代品的作用, 并具有墓主人相应的神、冥企盼。西夏为党项族建立的政权, 党项兴起的地区在今青海河曲与甘肃南部、四川西北一带, 分布于长期统治它的吐谷浑南部, 其用木的葬俗与吐谷浑密切相关。此外,西夏的用木葬俗还有宋、辽墓葬文化这一渊源, 尤其是辽代墓葬文化的影响, <b>西夏的外交政策</b></p><p class="ql-block"><b>主要是与辽和亲, "联辽抗宋</b>",西夏、宋、辽共同的墓葬文化因素中, 西夏与辽的共同性也更大。</p> <p class="ql-block"><b>西夏托盘童子木板画</b></p><p class="ql-block">西夏</p><p class="ql-block">武威西郊林场出土</p><p class="ql-block">长16.2, 宽7.1</p><p class="ql-block">武威市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木版画是西夏时期人去世后隨葬时,画在木板上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板画</b>, 这件托盘童子木板画为柏木制,以土红色打底,木板表面竖着彩绘了一个捧物童子图。木板左侧墨书"<b>二童子</b>"三字。为什么随葬品要绘有童子形象呢?</p><p class="ql-block">童子是唐宋中原时期墓葬明器神煞之一。王洙等所纂集 《地理新书》 卷一五 《送葬避忌》 记载 "童子,犯之, 主多病无子"。意思是按照墓葬中放置明器神煞的丧葬习俗,如果墓葬中不放置童子, 就会冒犯禁忌,墓主人的子孙就会多病或是无子。由此可见,墓葬神煞童子在当时主要起到了祈福的作用, <b>希望墓葬主的子孙能够多子多孙、减灾消病</b>。图像中的墓葬神煞童子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b>西夏接受中原地区汉族丧葬礼仪和制度的反映。</b></p> <p class="ql-block"><b>西夏彩绘武士木板画</b></p><p class="ql-block">西夏</p><p class="ql-block">武威西郊林场出土</p><p class="ql-block">长17, 宽9</p><p class="ql-block">武威市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这件彩绘武士木板画的材质为<b>柏木</b>, 木板呈长方形。表面竖向彩绘了一武士立像,背面墨书"<b>南柏人呼北柏人</b>"七字。</p><p class="ql-block"><b>木版画是西夏葬俗的一种反映</b>。西夏民族的<b>葬俗有两个特点</b>: 其一, 很多采用<b>火葬</b>。葬具是木缘塔或者是小木棺。 木缘塔及小木棺就是装骨灰的"灵匣"; 其二, 都是<b>小型砖室墓葬</b>。由于墓室太小,画工难以在墓室内彩绘壁画,所以改用木板作画随葬。这些木版画,可以把它看作是壁画, 也可以放在木缘塔或小木棺旁,用于"执礼"。</p> <p class="ql-block"><b>墨绘五男仕木板画(仿制品)</b></p><p class="ql-block">西夏</p><p class="ql-block">征集</p><p class="ql-block">武威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松木质、长方形。有白灰痕迹。正面墨绘五男仕、立姿、面均向左。高颧骨,鼻高而尖,头顶髡发,脑后发髻垂于颈部,两鬓角发或少而飘散、或多而成绺。着圆领窄袖束展长袍、 双手握举胸前,右高左低。背面刀刻四个西夏文字,字迹模糊。有烧灼痕迹。是<b>研究西夏民族服饰和绘画艺术的实物资料。</b></p> <p class="ql-block"><b>木板题记( 仿制品 )</b></p><p class="ql-block">西夏</p><p class="ql-block">武威市西关街武警支队家属楼</p><p class="ql-block">武威市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柏木质</b>。木板呈长方形。自左至右书写朱红色<b>汉字楷书</b>题记, 共15行, 232字。券文书体流畅, 行笔稳健, 字形朴实大方。木板背面墨绘图案。为<b>研究西夏土地买卖情况及葬俗等提供重要实物资料。</b></p> <p class="ql-block"><b>四系褐釉瓷罐</b></p><p class="ql-block">西夏</p><p class="ql-block">1991年7月武威古城塔儿湾出土</p><p class="ql-block">口径16.5cm, 高62cm, 底16cm</p><p class="ql-block">武威市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喇叭口,重唇, 束颈,溜肩, 肩部四系,长鼓腹,腹下部渐收, 圈足外撇, 内外壁施满釉, 口颈部为黑色, 肩部呈豆绿色,腹部紫色, 釉色不匀, 呈泪痕状。</p> <p class="ql-block"><b>亚腰形银锭</b></p><p class="ql-block">西夏</p><p class="ql-block">1987年武威市凉州区东大街署东巷出土</p><p class="ql-block">长15.5cm, 厚1.5cm</p><p class="ql-block">武威市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银质, 亚腰形, 两端圆弧呈线板状, 正面錾刻符号, 为<b>六处深槽</b>,背面布满蜂窝状洞孔。</p> <p class="ql-block"><b>元代的敦煌</b></p><p class="ql-block">元朝统一后, 恢复了因西夏占领河西走廊而被阻断的传统沙漠丝绸之路。同时,为加强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b> 元朝以大都为中心, 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1500多处驿站</b>(不包括诸汗国驿站), 形成了星罗棋布、脉络相通的驿道系统。就甘肃行省而言,其所辖兀鲁斯两道主要是指分封于河西地区的阔端兀鲁斯和察合台系豳王兀鲁斯驿道, 其中豳王兀鲁斯驿道当为甘州以西至沙州的道路。 这在客观上又一次贯通了中西陆路交通,为境内外各地区、 各民族之间的政治、 经济和宗教文化的交往联系提供了保障, 促进了丝路贸易的发展, 加强了敦煌与外界的联系。</p><p class="ql-block">敦煌作为连接对元朝宫廷产生巨大影响的藏传佛教的本土西藏和内地交通路线,以及从当时世界最大商业中心江南通往中亚陆上丝绸之路的连接点, 在经济、宗教 (佛教)文化上占有极高的地位。 元代的敦煌, 并未因草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而失去东西交往中的重要地位, 她一 直经由传统沙漠丝之路与中原内地及江南各地区之间保持着频繁的宗教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p> <p class="ql-block"><b>藏文"六字真言"石经版</b></p><p class="ql-block">元</p><p class="ql-block">1992年阿克塞县南山采集</p><p class="ql-block">长45宽17.5</p><p class="ql-block">敦煌市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六字真言 ,又叫六字大明咒, <b>在藏传佛教中,六字真言被视为最神圣的咒语之一</b>。</p><p class="ql-block"><b>六字真言由六个梵文音节组成, 分别是: 唵(õng)、嘛 (ma)、呢 (ni)、叭(bei), 咪(mēi), "吽 (hòng)</b>, 整体寓意为"<b>愿我功德圆满, 智慧增长,慈悲普度众生</b>"。在藏传佛教中, 无论对于僧侣还是俗人, 六字真言都是神圣、カ量、功德和佛法的象征,日积月累地反复念诵六字真言可以积累无量的功德, 可利乐今生, 造福来世, 也可洗尽一身罪孽, 免受地狱之苦。</p><p class="ql-block">在尊崇藏传佛教的地区, 人们除了将六字真言作为护身符佩戴,还会把六字真言刻在石块上, 供信徒巡礼朝拜。这块石经板的出现,印证了"凉州会盟"后藏传佛教得到了蒙古人的尊重,在元代藏传佛教曾传入了敦煌地区。</p> <p class="ql-block"><b>坐佛</b></p><p class="ql-block">元</p><p class="ql-block">1959年发掘于天梯山石窟</p><p class="ql-block">武威市天梯山石窟保护研究所藏</p><p class="ql-block">自北凉开凿天梯山石窟以来,后世的历朝历代都对天梯山石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营建。这件元代的坐佛就发掘于天梯山石窟,虽然头部缺失, 却不掩其整体的气韵。佛像以<b>标准的结跏趺坐</b>姿态,双腿交叠,足心向上,周身萦绕着庄严的气息。</p><p class="ql-block">从造像特征来看,坐佛的躯体塑造的写实风格与衣纹处理的简练手法,都承载了元代造像的典型风格。</p><p class="ql-block">作为天梯山石窟现存的元代塑像遗存,它为研究这一时期石窟造像的工艺传承、艺术审美及宗教表达提供了难得的实物依据,让后人得以从中探寻佛教塑像艺术在天梯山的流布与演变。</p> <p class="ql-block"><b>宋元黑釉瓷</b></p><p class="ql-block"><b>黑釉瓷诞生于汉代, 宋代因"斗茶"之风盛行</b>,适宜观赏的黑釉茶盏受到了达官显贵、文人墨客与普通黎民的喜爱。宋元是黑釉瓷发展的极盛时期, <b>北方</b>形成了 以<b>磁州窑黑绘花器</b>为代表的黑釉瓷系, <b>南方</b>则有<b>建窑的鹧鸪斑、曜变、油滴、兔毫</b>为代表的名贵黑釉瓷以及<b>吉州窑</b>的玳瑁斑、虎皮斑、木叶贴花、剪纸贴花等充满民间艺术魅力的黑釉瓷系。</p><p class="ql-block">元代北方出土的黑釉瓷包括黑釉、黑釉褐花和黑釉划花等多种类型, 经推测大多数粗黑釉瓷的产地当为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区的北方窑场。</p> <p class="ql-block"><b>曜变盏</b>作为建窑中<b>最珍罕</b>的黑釉品种,更是及其罕见,目前传世公认的<b>仅有三件完整作品,均在日本</b>,2009年,杭州东南化工厂南宋遗址采集到了一件曜变残器,系南宋宫廷用瓷,终于解决了中国大陆无曜变建盏的尴尬。</p> <p class="ql-block">宋代是黑釉的高光时刻,来自福建的建窑釉作品异军突起,成为最具代表性的黑色系宋瓷。<b>建窑以黑釉茶盏闻名于世</b>,颇受宋朝宫廷与文人士大夫的喜爱,究其缘由,与宋代饮茶风尚有关,北宋末年,精通茶艺的徽宗皇帝,是“<b>白汤黑盏</b>”理论的狂热粉丝。<b>兔毫盏是建窑黑釉的一大特色品种</b>,窑工通过调节窑火气氛并延长窑室的保温时间,使得坯釉中铁的结晶渐渐浮出釉面,在釉层中流淌,待冷却后,铁晶体便形成我们所见的条状“兔毫”,其色泽或金或银,蓝亦有之。兔毫盏已是千中无一。</p> <p class="ql-block"><b>油滴盏</b>也是黑釉的一个品种</p><p class="ql-block">图片为宋金时代山西怀仁窑的油滴盏,油滴均匀小而密,和建盏油滴风格不同。</p> <p class="ql-block"><b>木叶盏是吉州窑黑釉的特殊品种</b>。其内壁黑釉中有天然的树叶装饰。</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小黑板</i></b>:吉州窑地处江西吉安永和镇, 唐代始烧, 宋元时期为南方重要的瓷窑。产品以黑釉瓷最为著名, 往往以木叶纹、剪纸贴花、玳瑁斑, 剔花等裝饰, 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b>剪纸漏花</b>是吉州窑黑釉的另一特色装饰。</p><p class="ql-block">图片为南宋吉州窑剪纸贴花凤纹碗</p> <p class="ql-block"><b>南宋吉州窑剪纸贴花海棠纹碗</b></p><p class="ql-block">以上均是在<b>上海博物馆东馆展出</b>的黑釉代表性瓷器,大家有兴趣的可以亲自去看看,我在美篇上也做过上博东馆瓷器馆的专题介绍,有兴趣的也可阅读指导。</p> <p class="ql-block"><b>" 巩都料 "黑釉瓷梅瓶</b></p><p class="ql-block">元</p><p class="ql-block">1957年武威城南门出土</p><p class="ql-block">口径6cm, 底12cm, 高39cm</p><p class="ql-block">武威市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小口,圆唇,短颈,丰肩, 象腿腹, 胫部外撇。土黄胎, 黑釉, 施釉不到底。通体有轮制时留下的弦纹,腹部竖刻三字“巩都料" 。<b>梅瓶也称 " 经瓶" ,因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 出现于唐,盛行于宋辽。</b></p><p class="ql-block">《周礼.考工记》即有记载 "<b>物勒工名</b>", 将制造者的名字刻在器物上, 以便日后进行质量检验和追查。元朝的工匠依其技术也有都料、博士、师、匠、生等级别之分, "<b> 都料”是工匠中技术最高者</b>, 也是行业中的设计规划与组织者。该梅瓶刻有 "巩都料 " ,说明是由<b>一位巩姓都料设计制作</b>。</p> <p class="ql-block"><b>佛首</b></p><p class="ql-block">宋</p><p class="ql-block">1959年发掘于天梯山石窟</p><p class="ql-block">高65cm, 宽25cm</p><p class="ql-block">武威市天梯山石窟保护研究所藏</p><p class="ql-block">佛像头顶部分螺发缺失, 面相温和, 双目低垂微闭, 鼻梁挺拔、线条柔和, 双耳长且厚实, 嘴含笑意。</p> <p class="ql-block"><b>佛像</b></p><p class="ql-block">明</p><p class="ql-block">1959年发掘于天梯山石窟</p><p class="ql-block">长87cm,宽87cm</p><p class="ql-block">武威市天梯山石窟保护研究所藏</p><p class="ql-block">佛像脸型方正 ,额部宽平 ,双目细长微垂, 鼻梁直挺, 嘴唇厚实, 神情肃穆中带慈悲 ,结跏趺坐,呈现出汉藏交融的独特风貌。</p> <p class="ql-block"><b>清乾隆款珐琅驯马图薄胎瓶</b></p><p class="ql-block">清乾隆</p><p class="ql-block">武威市凉州区原武威地区医院林培炎捐赠</p><p class="ql-block">口径2.7cm,底径3cm,高9cm</p><p class="ql-block">武威市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这对乾隆款珐琅彩训马薄胎瓶,侈口, 短颈, 溜肩, 垂腹, 浅圈足。薄胎, 白釉打底。颈部饰粉彩云纹、垂帐纹,腹部彩绘神态各异的<b>四匹骏马、山水、垂柳、草地, 并墨书"春风频舞柳, 骏马乐优游</b>",足部有一圈粉彩回纹,底部蓝色方框内有<b>楷书 "乾隆年制”料款</b>。做工精致,绘画精美,是清代乾隆瓷器中的<b>精品</b>,属<b>官窑烧制</b>。</p> <p class="ql-block">瓶上的画是清代著名的宫廷画师郎世宁所画,可以看到<b>"郎""世""宁"三方印记</b>。郎世宁是意大利人,他作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的御用画师,共在中国从事绘画50多年,擅长画骏马,人物肖像,花卉走兽等。</p> <p class="ql-block"><b>六.只将诗思入凉州</b></p><p class="ql-block">公元1226年, 成吉思汗攻打西夏,连克河西诸州,凉州归附。公元1244年,在凉州主政的阔端太子邀请吐蕃佛教领袖萨迦班智达前往凉州, 共同商量吐蕃问题。<b>公元1246年</b>,萨迦携侄子八思巴前往凉州与阔端会晤, 双方达成《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b> 吐蕃正式和平纳入蒙古统治</b>,藏传佛教也得到了蒙古人的尊重。元朝建立后,依循旧事统治吐蕃,同时尊八思巴为帝师, 并为蒙古人创制文字。“<b>凉州会谈</b>"深刻影响了此后中国的政治格局和文化格局,元朝作为中国的大一统国家, 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巩固做出了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明朝为了保证边疆稳定, 在河西设立甘肃镇, 在嘉峪关以东设置凉州卫、庄浪卫、永昌卫、山丹卫、甘州五卫、肃州卫、镇番卫等卫,三守御千户所(镇夷守御千户所、古浪守御千户所、高台守御千户所), 形成了以甘肃镇为中心的卫所防御体系, 并移民屯田, 实施"寓兵于农”的管理体制;又从内地大量移民, 筑墩城, 集居民防御与居住为一体, 构筑起明代西北基层边防体系。及至清代, 随着西北边防线向西推进到西域, 河西变成了清朝经营西域的后方,修城驻兵, 崇文重教, 确保了西北边疆的稳定和发展。</p> <p class="ql-block"><b>凉州瑞像</b></p><p class="ql-block"><b>“凉州瑞像”是中国佛教艺术史上一个非常著名且具有传奇色彩的佛教造像题材</b>, 是佛教造像在中土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凉州地区所在的河西走廊是这一造像最核心的产生地, 尤其是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与之紧密相连。 它<b>强调造像预言盛世的基本思想</b>, 可以认为是一种"预言盛世的图像" ,显示了佛教在中土的传播过程中政治与社会的强烈关注。</p> <p class="ql-block">敦煌莫高窟第17窟出土</p><p class="ql-block">凉州瑞像 刺绣</p> <p class="ql-block">敦煌莫高窟第98窟北屏背面</p><p class="ql-block">凉州瑞像 壁画</p> <p class="ql-block"><b>莫高窟第203窟开凿于初唐</b>,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洞窟之一。佛像头部是圆塑,斜依山崖的身躯是浮塑,左手提着袈裟衣角,右臂坦露自然下垂。这种造像,<b>形式独特</b>,在莫高窟极为<b>罕见</b>。根据专家考证,认为这身塑像塑造的是高僧刘萨诃所预言的<b>番禾瑞像</b>,亦称凉州瑞像;</p><p class="ql-block"><b>刘萨诃</b>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是一位东晋末到南北朝时期,即公元四世纪下半叶到五世纪初期的传奇人物。他出家以前,是一个目不识丁的稽胡族下级官吏,稽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的一个部族,主要聚居在今天陕西、山西交界黄河两岸的山区。三十岁时,刘萨诃因暴食暴饮而猝死,在地狱遭受到种种痛苦惩罚,观音菩萨训导要他剃度出家、诵念佛经、四处巡游、供养塔寺。七日后刘萨诃还阳,恍然大悟,皈依佛门。他淡泊名利,专心苦修,遍寻佛迹,最终成为一代高僧。</p> <p class="ql-block">敦煌莫高窟第231窟西壁龛内东披</p><p class="ql-block">凉州瑞像 壁画</p> <p class="ql-block">敦煌莫高窟第72窟</p><p class="ql-block">凉州瑞像 (刘萨诃因缘变相局部) 壁画</p> <p class="ql-block"><b>清光绪敕授李铭汉奉天诰命</b></p><p class="ql-block">清 .光绪廿九年</p><p class="ql-block">旧藏</p><p class="ql-block">长207cm, 宽30cm</p><p class="ql-block">武威市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纸底, 手卷,<b> 满汉两种文字书写</b>,汉文为<b>楷书</b>,用<b>绿、红、灰、蓝、黑五种颜色</b>书写而成。内容为"奉天承运 ,皇帝制曰……李铭汉乃同知升衔加一级,现任泰安县知县 ……李于楷之母淑慎其仪柔嘉……赏为恭人……" 落款为 "<b>光绪廿九年拾月初肆日</b>" , 阳文朱印两方; 页面上有经纬稀疏的织锦装饰,<b>织锦四色;浅紫、红、黄、深紫。</b></p> <p class="ql-block">吴文化博物馆的“<b>新九州系列之凉州展</b>”,展品等级虽不高,但策展做的非常好,介绍详尽,向我们展示了河西走廊从古至今的历史变迁和脉络,收益颇多!</p><p class="ql-block">期待新九州系列的下一个展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