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睡莲JQ</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846090</p><p class="ql-block"> 在外旅居多年,此次重游北京,沈棠难得地享受了京城如此明媚的春日。那时,她正独自走在玉渊潭公园的樱花堤上——此地在她年少北漂的五年里,曾是周末的常规去处。但那时枝低人众,只觉喧腾杂乱,毫无观赏兴趣。如今二十年光阴已过,昔日的樱树亭亭如盖,花开得云蒸霞蔚,粉白与殷红簇拥成团,在四月斜阳中向她招手,景象令人心动。</p><p class="ql-block"> 她举起手机,试图将这片云霞收于方寸之间。镜头掠过如盖的樱云,向下寻找落脚点时,却被一株临水独立的海棠锁定了焦点。它俏丽的身影在夕阳下倒映水中,光影与构图恰到好处。</p><p class="ql-block"> 拍下这株海棠,她犹豫了片刻。这几日,她一直想告诉顾远知自己回京了,但又不确定是否来得及去他的城市,或哪一天能去。她怕说早了,对方记挂着,若最终无法如约,反倒扫兴。但此刻望着那株夕阳下的海棠,她终于还是将照片发了出去,只配了两个字:“真美。”</p><p class="ql-block"> 她并不期待回复。以顾远知那般喜爱旅游和探险的性子,此刻不知正神游于全国或世界的哪个角落。但手机很快便在掌心震动。她右眼皮突然跳了一下,一种不合时宜的、类似信号干扰般的心悸悄然袭来。屏幕上冷冷跳出一行字:</p><p class="ql-block"> “七天前严重骨折,手术后,康复中。”</p> <p class="ql-block"> 沈棠蓦地站定,耳畔的春风与游人笑语仿佛骤然静音。掌中手机屏幕暗下去,瞬间倒映出头顶如雪的樱云,那团虚化的粉白光晕,与她记忆深处红楼窗外摇曳的树影奇异地重叠——三十年前那个夏日忽如潮水倒灌——江城里最好的高中,红砖老楼,木质地板,还有他们初见的时光,瞬间将她吞没。</p><p class="ql-block"> 那是高三,他们刚搬进传说中的“风水宝地”:一栋红砖外墙、木质地板的老楼,楼前小院仿佛一道结界,将他们与外界隔开,像武侠小说中的人物,在此安心闭关修炼。</p><p class="ql-block"> 认识顾远知,正是从那一年的语文课开始。</p> <p class="ql-block"> 在此之前,高二整年,他们的语文课宛如一场“流水席”。先后有五位老师驻足讲台:一位声音婉丽,朗读课文时如莺啼婉转;一位是典型的老先生,背着双手,一字一顿;一位是略带性格的中年男士,讲着讲着会夸口自己能一口气喝下一斤白酒;还有一位或许因人生坎坷,眉宇间总带几分不满与悲愤。</p><p class="ql-block"> 这些风格迥异的老师,成了同学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沈棠也和大家一样,对语文课本身并无太多期待。</p><p class="ql-block"> 那天午后阳光斜斜洒进三楼的教室。门被推开,顾远知走了进来。他三十出头,身形修长,面容温润,最惊人的是那双眼睛,清澈明亮,仿佛能滤掉所有喧哗,直接看到事物的本质。可偏偏他后来闲聊时提起,说自己其实视力不佳。他似乎是临时被叫来的,手上还拿着一叠打印纸。</p><p class="ql-block"> “今天起,我接你们的语文课。”他说。</p><p class="ql-block"> 语速平稳,不高不低。没有自我介绍,也没有第一课的铺垫。一种罕见的沉静气场随之弥散开来,连最心不在焉的学生也下意识地放下了笔。他走向黑板,写下标题:“作文训练一:……的一幕。”</p> <p class="ql-block"> 沈棠一看题目,心里顿时生出叛逆:“一幕”?不过是套用那些“动人”“激昂”的老套路罢了,还要假装感动地写成文章。她不屑地草草记下题目,打算周末应付。</p><p class="ql-block"> 那时沈棠已经开始住校。到了周日晚上七点,她才在教室里勉强坐下思考如何应对。她不愿编造,走出教室溜达几圈,看着其他同学埋头赶工,她也不得不回到座位。她不甘心敷衍,又来回踱步几次。</p><p class="ql-block"> 突然,她灵机一动:“我写不出一幕撑成一篇,但可以写三幕。”</p><p class="ql-block"> 她一鼓作气写了三段:</p><p class="ql-block"> 首幕,是童年时面对世界的好奇与发问,那种原初的悸动;</p><p class="ql-block"> 中幕,是她与父亲在月色荷塘下散步,谈论康德哲学的“人的追求”与头顶的星空法则,那份理性的启蒙;</p><p class="ql-block"> 尾幕,是此刻站在人生岔路口的自己,试图将前两者的纯粹与思考,转化为迎战高考的具体勇气。</p><p class="ql-block"> 写完,她将标题改为《更美的一幕》,心下满意,草草交了上去,只当任务完成。</p> <p class="ql-block"> 她并未期待什么,直到那周五,顾远知在课堂上点了她的名字:</p><p class="ql-block"> “这篇文章,我选作本周范文。”他举起她的作文,语气平静而笃定,“尤其欣赏中幕与尾幕的衔接——将星空的法则,内化为内心的法则。这是一种真正的成长叙事。”</p><p class="ql-block"> 他说得不多,却像是看穿了纸背后的她。</p><p class="ql-block"> 那一刻,沈棠心头一动。她想起上学期的一次作文题:“春天的来临”,当时正值隆冬,她无心写春,便写了冬日中温暖的事,喻为“春意盎然”,自觉扣题,却被判不及格,还被班主任告诫:“写作要四平八稳,别搞创意。”</p><p class="ql-block"> 但顾远知的肯定,让她第一次觉得:自己的“不按套路”被真正理解了。</p><p class="ql-block"> 她记得顾远知读到结尾时,微微顿住:“……更美的一幕。”</p><p class="ql-block"> 那声音轻得像春风拂过窗棂,仿佛专为她点亮了一盏灯。</p> <p class="ql-block"> 后来顾远知建议她参加作文竞赛。沈棠迟疑:“我不会写应试作文。”</p><p class="ql-block"> “随便写写就好。”他笑了笑,“也许对你来说,会很轻松。”</p><p class="ql-block"> 他没说的是:在一众工整的答案里,她的作业是唯一让他指尖停顿的。那不是技巧,是真诚与天赋——是石缝间突然涌出的清泉,寂静中兀自流淌。</p><p class="ql-block"> 沈棠答应了。她不知道,那天夜里,顾远知在办公室独自将那篇《更美的一幕》又读了一遍,指尖抚过纸面时,心底有一丝出乎意料的惊喜。</p><p class="ql-block"> 而他亦不知,那夜沈棠掷笔后,独坐于红楼小花园,月华如水,她无端想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之句,虽无酒无杯,却与清辉相对,难得的静默一刻。</p><p class="ql-block"> 此刻站在玉渊潭的樱花树下,沈棠握着手机。屏幕上那七个字冰冷而清晰。春风拂面,落樱如雪,世界仿佛凝固在这一刻。</p><p class="ql-block">《落樱未尽·其一》,谢谢阅读,敬请期待后续章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