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文艺界抗战(一)

小城书训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民族抗争的血脉回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一青岛文艺界抗战救亡印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历史上日本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多次陷我中华民族于罪恶统治之中。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空前的民族灾难唤起了民族觉醒,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迅速兴起。青岛一批不甘沉沦的文艺界人士,在中国共产党“左联”的领导下,高举抗日旗帜,掀起了轰轰烈烈文艺抗日救亡运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文学抗战——于无声处听惊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0年5月,国民政府任命杨振声为国立青岛大学首任校长。杨振声上任后,先后聘请著名诗人作家戏剧家等来校任教讲学,进行文学创作。他坚决支持学生抗日救亡运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青岛大学的学生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成立了反日救国会,选出杨振声校长等在内的15人执行委员会。执委会出版青大校刊,宣传抗日救国主张。学生还组成请愿团赴南京向蒋介石请愿,要求全面抗日。为此南京政府恼羞成怒,于1932年7月3日下令将青岛大学解散,学生一律离校,杨振声就此愤而辞职回到北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杨振声是著名的左翼作家。早在1928年5月3日,日本侵略者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济南惨案”,杨振声立即创作发表了《济南城上》。小说记录了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歌颂了中国人民誓死不做亡国奴的民族精神。这篇出现较早直接表现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小说,引发了强烈的反响。</span></p> <p class="ql-block">国立青岛大学首任校长杨振声</p> <p class="ql-block">青岛文化名人杨震声雕塑</p> <p class="ql-block">国立青岛大学旧址</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著名作家洪深于1934-1936年任国立山东大学外文系主任,其间创作了中国第一部正规电影文学剧本《劫后桃花》‌,该作品以青岛为背景,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并宣传抗日‌活动。电影拍摄成功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激发了民众反帝反封建的热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4年中共地下党员作家舒群,逃离伪满统治下的哈尔滨来到青岛,与青岛地下党接上关系后,积极从事进步文艺活动和文学创作,用手中的笔作为投枪、匕首,创作了中篇小说《没有祖国的孩子》。‌作品借一个失去家园的朝鲜少年在中国东北地区遭受日本侵略者凌辱压迫并挺起反抗的故事,控诉了日本侵略的罪行,小说的发表在文坛引起了很大震动‌‌。舒群后被捕入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老舍《骆驼祥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4年东北作家萧军萧红夫妇,受舒群邀请,从沦陷的东北逃亡来青,在青岛地下党的关怀下一起进行抗战文学的创作‌‌。其间萧军萧红分别创作完成了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两部抗战文学作品,受到了远在上海鲁迅先生的出版资助和好评,成为抗战时期的抗日救亡力作,进一步扩大了抗战宣传的影响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左翼文化的发展,引发了国民党政府当局恐慌。1933年10月16日,蒋介石电令严厉查禁左翼文艺。随后,开始“文化剿匪”,实施白色恐怖。青岛左联党代表乔天华,他们巧妙应对。利用《青岛民报》和《青岛晨报》报馆,开展创作。同时在国立青岛大学,地下党俞启威组织开展读书会、文学研究会、成立剧团等宣传活动。地下党左联联络点——青岛进步书店“荒岛书店”,也遭到国民党文化围剿受到严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5年夏,王统照从上海回到青岛,在青岛《民报》,与著名作家王余杞、王亚平、老舍、杜宇、李同愈、吴伯箫、孟超、洪深、赵少侯、臧克家、刘西蒙等12位文化名人,联手创办了文艺副刊《避暑录话》。正如洪深所释:“我们避暑不是纳凉,而是避国民党老爷们的炎威。”创刊号上臧克家用诗宣布,他们共同的主张是:要活就挺起腰来认真地活!王统照在创刊号上发表了新诗《你的黑手》。著名作家们发表的散文、诗歌、小说、文艺评论等作品,涉猎广泛针砭时局,犀利的文风与批判的触角,自然引起了当局的注意,处境更加险恶。迫于压力《避暑录话》仅出十期,就被迫关张,但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及历史影响却是深远的,已经作为30年代文艺繁盛的见证,写进了青岛乃至山东的现代文艺史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世纪30年代寓居青岛的左翼作家,创作了大量抗日救亡的文学作品。沈从文创作了《八骏图》,闻一多创作了散文《青岛》,老舍推出了《樱海集》《蛤藻集》,著名小说《骆驼祥子》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发表出版,还拍成了影视作品,影响广泛。王亚平推出了诗集《都市的冬》《十二月的风》《海燕的歌》等。正如老舍所指出,日寇铁蹄下的国土,这是民族的苦难,是压抑中的哽咽。这批张扬着新时代新思想新文学创作,为国家和民族的苦难关注呐喊,以作家文艺家的民族良知,用抗日文学作为匕首投枪和武器,于无声处听惊雷,为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发出抗日救亡的呐喊,为反帝反封建贡献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萧军抗日小说《八月的乡村》</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