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26日,山西榆林的第四站,姜氏庄园。</p><p class="ql-block"> 姜氏庄园,又称姜氏庄院、姜氏宅院,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刘家峁村,占地面积40亩,始建于清同治年间。2006年5月25日,姜氏庄园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姜氏庄园是清代财主姜耀祖监修的私宅,是一座结构结构为由上而下的陕北庄园型建筑,由院前、上院、中院、下院等部分组成。主体建筑为陕西地区的“明五暗四六厢窑”式窑洞院落,整个建筑布局合理,由上而下,浑然一体,同时有砖、木、石三雕艺术镶嵌其中,具有历史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姜氏庄园的第一层,即院前,通往大门有一条石甬道,中途有九十度的转弯,马车可以由此直接进入姜氏庄园,雨天也可用作排水,甬道的y右首是庄园的寨城,高约9.5米,寨城右侧为瓦窗,甬道尽头是一间水房,内有33米深的水井,活水不断。水井右侧有一个白石砌的大水槽,用来蓄水。蓄水池旁为水槽,是洗衣之处。水房的地板装有排水装置。水房的另一个用处是放置轿子,轿子抬到这里,一般不再进入。房顶建有横梁,用来将轿子吊起,防止发潮。</p> <p class="ql-block"> 通过甬道即可到达姜氏庄园的大门,其大门窄仄,仅容两人并肩或者一辆马车进入,大门上方是姜耀祖的亲笔题词:“大岳屏藩”,这四字嵌入了姜氏父子的名字,左首一行小字:姜耀祖建并书,右首小字为:光绪丙戊孟冬之吉。</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二层是下院,位于中院下层,甬道从山麓盘旋而上,路面宽4米,中间用石片排列竖插,两侧分置宽1米的青石台阶。穿寨门登高到下院。下院正面石拱窑三孔,坐西北向东南,两厢各有石台阶,拾级直至寨门,门额嵌有“天岳屏藩”石刻,倒座石板布顶房屋。大门门额题“大夫第”,门道两侧置抱鼓石。正面窑洞北侧窑腿处设置直通上院的暗道。院外寨墙北端有井窑,保证用水。寨墙上砌炮台,用以扼守寨院。</p> <p class="ql-block"> 第三层是中院,在通往后山的门洞上书“保障”二字石刻匾额。中院坐东北向西南,门额悬挂“武魁”匾,表示祖上有人中武举。大门两侧各有石鼓门墩,上雕双狮捧面,麒麟负子,浮雕“福寿”图案。门内是月亮门,上有琴棋书画、姜太公钓鱼等人物。院内方形石板铺地,倒座有石板铺顶的马棚。院中两侧各有三间厢房,另附带有小耳房,瓦简卷棚,雕镂窗棂。厢房两侧各有通道,可直接与东西两侧仓窑、碾磨房和通往后山的地洞相连。每孔仓窑内有12个大石仓,每石仓可存粮50余石。中院主要是帐房和客人居住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第四层是上院,是姜氏庄园的最高层,正面五孔石窑,称上窑,院子两侧各三孔厢窑。在五孔上窑的两侧分置对称的双院,院内面向西南各有两孔窑,俗称暗四间,上院被当地人称为“五明四暗六厢窑”。上院的垂花门是整座宅院的精品,砖木结构,柱梁门框举架,双瓣驼峰托枋,雕花彩绘,门楼两侧各设审龛、护墙、照壁等,影壁上砖雕廊心画,鹿奔松林,鹤唳寿石,寓意福寿延年。</p> <p class="ql-block"> 第五站,杜𦘒明故居。</p><p class="ql-block"> 杜聿明(1904年11月28日—1981年5月7日),字光亭,陕西省米脂县人,中国国民政府高级将领,国民党军中“黄埔系”的代表人物,以足智多谋、善用兵法,能对战场形势准确把握著称,有人称之为“黄埔虎将”。著有《淮海战役始末》等。</p><p class="ql-block"> 他晚年关心祖国统一大业,经常撰写相关文章,录音广播,为促成海峡两岸人民早日团聚作努力,因此在去世后被誉为“我国著名的爱国人士”。</p> <p class="ql-block"> 杜聿明的长女杜致礼嫁给了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杜致礼(1927—2003)是杜聿明与妻子曹秀清的长女,1944年在西南联大附中就读期间与担任数学教师的杨振宁相识。1949年两人在美国普林斯顿重逢后相恋,并于1950年8月26日结婚。</p> <p class="ql-block"> 第六站,李自成行宫。</p><p class="ql-block"> 李自成行宫,又称盘龙山古建筑群,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北盘龙山上,总占地面积11400平方米,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始建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p> <p class="ql-block"> 2006年5月25日,盘龙山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盘龙山古建筑群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盘龙山古建筑群总占地面积114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整体分布于二三个台地上,结合地形顺应山势,采用曲折的轴线,统一连贯的将一些相距较远的建筑物按轴线对应关系进行安排,结合地形、地貌、建筑体量等方面,创造出多种配制方案,多种手法并用,或与体量均衡式布局并用。</p> <p class="ql-block"> 盘龙山古建筑群为清顺治元年(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令其侄李过返乡,将真武庙原址扩建为李自成行宫,并将马鞍山改称盘龙山。</p><p class="ql-block"> 它是西北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主要由乐楼、梅花亭、捧圣楼、二天门、玉皇阁、启祥殿、兆庆宫等建筑组成。</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二天门为单檐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坐北向南,位于石砌基座上,两侧设有耳房,中为带门过道,是通往盘龙山古建筑群主体建筑的咽喉。</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玉皇阁,又称护法尊神楼,原名揽胜楼,为双层砖木梁架结构,上层砖阁,四周12根廊柱支撑,斗拱举折,歇山顶,九脊14兽;下层青砖阁墙,斗拱举檐。阁前分别有出廊随檐,阁后有四角攒顶方亭。楼北是“蓬莱仙境”牌坊,其台基、坊柱、护墩为石制,枋、桁、匾额为木制,9踩斗拱举架,琉璃瓦歇山顶,坊高7米;左右两侧为钟、鼓楼,石砌台基,青砖护栏,四柱举架,十字脊歇山顶。</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启祥殿为盘龙山古建筑群行宫正殿,位于顶院中心,居中于二进院落,两厢为配殿、廊庑,园中立有木牌坊分隔庭院空间。启祥殿西廊,陈列着记述真武庙修建历史的碑石数通。</p> <p class="ql-block"> 兆庆宫位于顶院末端,砖木阁楼,高11.5米,面阔5间8.95米,进深5.55米,内外双柱支撑,四架梁,雕刻雀替、彩绘枋桁装饰,双昂斗拱挑檐,筒瓦悬山顶,雕花楼脊,筛城子、驮兽、正吻。主楼两侧各有耳房一间。</p> <p class="ql-block"> 捧圣楼为八角楼身,平面呈正八边形,总占地68平方米,主体建筑为攒尖顶二层楼阁式砖木结构,下为拱形券洞,上饰精美彩绘,内部八卦大木攒顶,悬塑“五龙捧圣”,外部双层三檐,中心青砖墙体,底层一门,二层两门,各有8根1.7米高廊柱举托抚檐,翼角起脊,檐面筒瓦兽头滴水;二层略小,立柱间设木护栏,柱枋胁间云纹花草雀替,双昂双翘斗拱举架。楼顶球形攒尖冲天,顶面筒瓦幅射而盖,圆形重檐拈尖顶。捧圣楼为李自成当年带领起义军“滴血祭天,盟天发誓“之地。</p> <p class="ql-block"> 途经地</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晚上入住榆林佳县县城</p> <p class="ql-block"> 8月27日,第一站,李有源故居。</p><p class="ql-block"> 李有源故居位于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佳芦镇张家庄村,是《东方红》词作者李有源的出生地与长期居所,始建于1885年,为典型的陕北窑洞四合院,2008年被列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入选陕西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p> <p class="ql-block"> 李有源故居始建于1885年,占地面积449平方米,为四合院式窑洞建筑群,由正窑4孔土窑洞、东侧2孔窑洞及南面6孔石窑组成,西侧设土窑洞式羊圈。正窑右起第一孔为李有源居住窑洞,内部陈列其生前使用的煤油灯、书桌、三弦等物品。</p> <p class="ql-block"> 故居保留典型陕北传统民居特征,采用陕北特有的接石口土窑洞结构,院落内现存碾子、石磨等生产生活遗迹,院外有古槐、枣树等植被。</p> <p class="ql-block"> 1942年冬,李有源在此创作《东方红》歌词,以陕北民歌《骑白马》曲调为基础,抒发对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深厚感情。李有源(1903—1955)出身贫苦,自学成才,曾任乡文书,创作《移民歌》《缴公粮》等革命题材作品,1950年获“人民歌手”称号。</p> <p class="ql-block"> 第二站,香炉寺。</p><p class="ql-block"> 香炉寺,位于佳县城东200米的香炉峰峰顶,东临黄河,三面绝空,仅西北面以一狭径与县城古城门相通。峰前有直径5米,高20余米一巨石矗立,与主峰间隔2米,形似高足香炉,故而得寺名。</p><p class="ql-block"> 据寺内现存石碑记载,香炉寺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山峰上的正殿是圣母祠,左右有配殿,南边有山门、石碑坊等。</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香炉寺主体建筑群包含:</p><p class="ql-block"> 西侧建筑群:与山城腰部相接,现存圣母祠正殿、配殿、山门、龙王庙、寄傲亭等明代建筑。</p><p class="ql-block"> 东侧景观区:以直径5米、高20余米的香炉状巨石为核心,顶部建有观音庙,通过长5米、宽1米的天桥与西侧连接。</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香炉寺地势险峻,香炉石凌空而起,断桥惊险异常,置身其上,如凌绝空际,低头俯看,滔滔黄河激流而下,汹涌澎湃,佳临黄河大桥横贯东西,如龙卧波。</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香炉寺以三大景观闻名:</p><p class="ql-block"> 一是天桥险境:连接东西两区的木构桥梁长5米、宽1米,行走其间可见激流奔涌。</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二是香炉晚照:香炉寺素有佳县八景之一“香炉晚照”之美誉,因为每当夕阳西下时,太阳的余晖将孤亭的倒影投射在黄河水流中,夕阳将孤亭投影于黄河水面,形成"半岸佛寺半岸影,一柱香炉一柱虹"的奇观,如诗如画,当地人呼之为“小蓬莱”,誉为仙境。</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三是全景视野:东眺可见吕梁山脉层叠,俯瞰黄河形成90度急转弯1因其独特地貌,该地曾作为《黄河东渡》等多部影视作品取景地,并与下游佳县黄河大桥构成"古寺虹桥"的对比景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