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战80周年,我们又一次唱响《黄河》

丁翔华

<p class="ql-block">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黄河大合唱》8月28日晚在上海西岸大剧院隆重上演!特殊的日子能够参与其中,意义非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宋怀强老师的朗诵充满激情和感染力,带着强烈的“代入感”。完全沉浸在黄河的意境里——从眼神的专注到语调的起伏,都透着与诗句、与黄河融为一体的状态。这种“人诗合一”的投入,让听众能清晰感受到宋老师对作品的敬畏与热爱,仿佛不是在听一场表演,而是跟着他一起站在黄河岸边,亲眼见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阔,情感共鸣自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段为亮(左)上海爱乐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资深演艺制作人,上海爱乐交响合唱团团长。</p> <p class="ql-block">“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用来形容我们与《黄河大合唱》的故事,再贴切不过。而这份“功”的背后,离不开张锐指挥在盛夏酷暑里的每一次坚守。</p><p class="ql-block">三伏天的排练室里,张指挥拿着指挥棒,逐句抠细节——哪里的和声该再齐整些,哪段的情感要再饱满些,甚至每个换气的节奏、每个音符的强弱,都反复示范、耐心调整。有时为了一个乐句的完美呈现,我们练了一遍又一遍,他从不倦怠,眼神里满是对作品的较真,也满是对我们的期许。</p><p class="ql-block">正是这份盛夏里的执着打磨,让那些流淌在排练室的汗水,最终化作了舞台上震撼人心的歌声。当聚光灯亮起,《黄河》的旋律响彻全场时,我们知道,所有的反复与坚持,都成了此刻完美呈现的最好注脚。</p> <p class="ql-block">张锐指挥总带着一种低调儒雅的气质,不张扬,却让人觉得格外亲切。一晃十多年过去,爱乐合唱团的成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我们与张指挥的情谊却始终未变。我们因对音乐的热爱聚在一起,更因张指挥的谦和与真诚,成了彼此生命里珍贵的朋友,这份情谊,也成了合唱团里最动人的“和声”。</p> <p class="ql-block">宋怀强老师,早已是我们爱乐合唱团里亲切又敬重的老朋友了。每一次携手演绎《黄河大合唱》,他身上那份对艺术的执着与敬畏,总让我们深受触动,也倍感敬佩。</p> <p class="ql-block">后台候场中</p> <p class="ql-block">十年前段团长带着我们,把《黄河》大合唱的旋律,送到了美国卡耐基音乐厅的舞台,也唱进了斯坦福大学的校园。</p><p class="ql-block"> 十年光阴匆匆过,当初一起站在海外舞台上的我们,如今依然并肩。这份因《黄河》结缘、因热爱相守的情谊,让我们惺惺相惜,也让我们知道,只要歌声不停,这份同行的缘分就永远不会落幕。</p> <p class="ql-block">书桌上的相框里,那张十年前的照片总格外醒目——是沈士群老师当年特意为我们每人准备的礼物。</p><p class="ql-block">每次目光落在照片上,2015年在美国卡内基音乐厅的那些有趣场景便会瞬间涌上心头,这张照片,早已不只是一段演出经历的定格,它藏着沈老师的用心,也装着我们独一无二的快乐与荣光,让十年后的每一次翻看,都像重新回到了那个充满欢笑与感动的时刻。</p> <p class="ql-block">能找到我吗?我在第1排话筒后。</p> <p class="ql-block">感谢黄解年老师和合唱团专业摄影师及亲友团提供的照片和视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