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情境学习在内涵、侧重点和应用范围上存在区别,共同构成了情境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推动教育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情境教学:是整个情境教育体系的起始探索阶段,聚焦课堂教学方式革新。李吉林针对传统语文教学“呆板、繁琐、片面、低效”的弊端,于1970年代开始探索。通过创设典型场景,如运用生活展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等六条途径,将认知与情绪活动结合,激发学生学习情绪。例如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扮演课文角色,再现课文情境,体会人物情感 。其目的是让课堂丰富生动,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儿童发展,特点包括以鲜明形象强化感知亲切感、以真切感情调动认识主动性等,主要应用于学科课堂教学,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情境教育:是在情境教学基础上的拓展和升华,范围从学科教学延伸到整个学校教育领域。李吉林认识到优化的情境能促进儿童情感和潜在智慧发展,于1987年提出将情境教学拓展为情境教育。它突破了传统封闭式教育,解决单纯符号化认知导致儿童发展受压抑的问题 。通过“拓宽教育空间、缩短心理距离、强化主体意识、突出创新实践”,追求教育整体效益,促进儿童素质全面发展,涵盖学校的各种活动课及不同学科教学,强调教育的整体性和综合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情境课程:是情境教育在课程领域的深化与实践,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创新。基于1978 - 1996年的局部课程实践,李吉林在2000年提出“情境课程”主张。从“学科情境课程”开始,尝试解决传统课程去情境化、以知识为中心组织架构的不足,用“人化、优化、美化、童化”的情境弥补其缺陷;发展到“大单元主题情境教育”,拆除学科边界,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再到“野外情境课程”,加强真实世界与学习世界的联系 。通过构建网络式结构的课程体系,包括核心、综合、衔接、源泉领域,使知识学习形成开放系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情境学习:是情境教育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关注儿童学习方式与内在机制。2007年后李吉林完成情境课程专著后,进一步探索儿童学习规律,构建了中国式儿童情境学习范式,即“择美构境、境美生情、以情启智,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儿童在境中学、思、行、冶” 。它从儿童学习的角度出发,强调儿童在情境中的主动参与和体验,挖掘大脑潜能,发展创造性思维,不仅关注知识获取,更注重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思维发展和人格塑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