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历史星光下见信仰——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

Daisy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次翻开《红星照耀中国》,是高二暑假的一个午后。蝉鸣聒噪地撞着窗棂,阳光把书桌晒得暖洋洋的,我本是抱着“完成课外阅读任务”的心态拿起书,却没料到,埃德加·斯诺笔下那片被红色浸染的土地,竟像一束穿透时光的光,瞬间将我拉进了那个战火纷飞却热血沸腾的年代。</p><p class="ql-block">起初吸引我的,是斯诺作为“外国观察者”的独特视角。他不像历史课本那样罗列枯燥的事件与时间线,而是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下一个个鲜活的细节:毛泽东同志在陕北窑洞里与他长谈时,桌上摆着一碗冒着热气的小米粥,身上穿的灰布棉衣肘部打着明显的补丁,说话时眼神明亮,像在谈论一件极寻常却又极重要的事;周恩来总理夜里伏案工作,油灯的光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手边放着一把用来提神的干辣椒,偶尔抬头时,眉宇间满是对革命未来的思索;彭德怀将军和战士们一起坐在田埂上吃野菜,说起长征中“把马让给伤员”的故事时,眼里闪着像孩子一样纯粹又坚定的光。这些描写让课本上“伟人”的形象变得格外亲切——他们不是遥不可及的符号,是会饿、会累、会因战友牺牲而难过,却始终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而拼尽全力的普通人。</p><p class="ql-block">书中最让我震撼的,是“长征”相关的章节。斯诺笔下的长征,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戳心:红军战士踩着刺骨的雪水走过夹金山,草鞋磨破了就用破布裹着脚,有人脚冻得发黑,却依旧咬着牙跟着队伍走;过草地时,沼泽地里的积水泛着绿光,有人不小心陷进去,身边的战友伸手去拉,却连带着一起沉下去;炊事员每天起床第一件事,不是生火做饭,而是先看看锅里的米够不够下一顿,却从没想过自己能不能走到终点。最让我难忘的是“飞夺泸定桥”的描写:十三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踩着摇晃的铁索向前冲,身下是湍急的大渡河水,身后是紧追不舍的敌人,子弹打在铁索上“叮叮当当”响,可他们没有一个人退缩。斯诺写道:“他们不是在战斗,是在为信仰赴死。”读到这里,我忽然懂了“长征精神”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是绝境中不放弃的勇气,是明知难仍要闯的执着,是把个人生死抛在脑后、只为集体信念的大义。</p><p class="ql-block">读这本书时,我常常会停下笔思考:是什么支撑着这些人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坚持下去?斯诺在书中给出了答案——是“信仰”。那时的红军战士,大多吃不饱、穿不暖,甚至不知道明天会不会活着,可他们眼里有光。一个十五六岁的小红军战士告诉斯诺,他参军是因为“红军能让穷人有田种,能让像我一样的孩子上学”;一位头发花白的老炊事员说,他跟着队伍走了两万五千里,是因为相信“总有一天,天下的老百姓都能吃上饱饭、住上暖屋”。这些简单却坚定的信念,比任何武器都有力量。对比现在的生活,我们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读书,出门有便捷的地铁和高铁,饿了有各种各样的美食,冷了有温暖的羽绒服,这些不正是当年的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吗?</p><p class="ql-block">合上书时,夕阳刚好透过窗户洒在封面上,“红星照耀中国”五个字泛着淡淡的光。我忽然明白,斯诺写下这本书,不仅是记录一段历史,更是想让全世界看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不是一场偶然的暴动,而是一群有信仰的人,为了一个崇高的理想,用生命谱写的史诗。如今,红星早已照亮了中国的每一寸土地,从塞北的草原到江南的水乡,从西部的戈壁到东部的沿海,到处都是繁荣昌盛的景象。而那些在历史中闪耀的信仰之光,也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因为它告诉我们,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无论生活多安逸,都不能丢掉那份为理想奋斗的热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