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冕公与白鹿洞书院</p><p class="ql-block"> 白鹿洞于宋初虽已建书院,但当时书院仅有生徒数十人,近百人不等。太平兴国二年(977),江州知州周述将白鹿洞书院办学的情况向朝廷作了报告。宋太宗赵光义批准了他的请求,下令将国子监刻印的《九经》(系五代中冯道等人主持刻印的《九经》,包含《诗》、《书》、《易》、《礼记》、《仪礼》、《周礼》、《左传》、《公羊传》、《毅梁传》等书)赐给书院,“释送至洞”,以便生徒阅读。白鹿洞书院由于得到最高统治者的青睐,从此也扬名四方。太平兴国三年(978),原江州德化县星子镇升为江州星子县,太平兴国五年(980),北宋朝廷任命白鹿洞书院主持人(洞主)明起为蔡州褒信县主簿。明起离任后,太平兴国七年(982),星子县又划归新建置的南康军(隶江南东路)管辖。</p><p class="ql-block"> 咸平四年(1001),宋真宗赵恒下令给全国各地学校、书院发送国子监印本经书和修缮孔子庙堂。咸平五年,白鹿洞又得到修整,塑了孔子及其弟子像。可惜的是,这次白鹿洞书院修复的情况,如师生的组成、教学活动等,史书上未能找到有关的记载。书院可能因为没有得到管理和维修的缘故,不久又遭到了破坏。</p><p class="ql-block"> 大中祥符初(1008),江西新淦人直史馆孙冕请求朝廷将白鹿洞作为他归隐养老的地方。这个请求得到宋真宗的批准。只是,他还未到达白鹿洞就去世了。他的后人便将他的遗体埋葬在白鹿洞附近的山坡上。</p><p class="ql-block"> 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孙冕的儿子比部郎中孙琛在白鹿洞建房十间,以便弟子居住和读书。同时接待前来求学的各地士子,供给膳食。孙琛将这里定为“白鹿洞之书堂”。当时的星子主簿郭祥正为此写了一篇《白鹿洞书堂记》,这是白鹿洞书院的第一篇记文。皇佑末年1054)春,由于兵火,书院被毁。郭祥正《白鹿洞书堂记》石碑被迁移到星子城内天庆观存放。后来天庆观也遭火灾,这块石碑从此下落不明。皇佑以后,白鹿洞成为一片废墟,荒草、瓦砾相杂,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熙宁间,陈舜俞与刘涣共游庐山。熙宁五年(1072),陈作《庐山记》,“白鹿洞亦李渤读书处”,“今鞠为茂草”。</p><p class="ql-block">《书堂记》是北宋郭祥正撰写的记文,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礼部郎中孙琛在白鹿洞书院故址重建十间书堂并定名"白鹿洞之书堂",时任南康知军的郭祥正为此撰文,该文为白鹿洞书院现存最早的历史文献。此文反映了北宋时期地方官员振兴书院教育的实践。</p><p class="ql-block">《书堂记》原刻于石碑立于书院,后因兵火导致书堂损毁,石碑辗转迁移至星子县天庆观存放。后因天庆观遭水灾,石碑自此下落不明,现存部分内容见于清代毛德琦纂修的《白鹿洞书院志》,成为研究书院早期历史的重要文本依据。</p><p class="ql-block">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学统延续:孙琛的行动恢复了唐代李渤隐居讲学的传统,为南宋朱熹振兴书院奠定基础。 </p><p class="ql-block">文化影响:重建后的学馆后发展为南唐“庐山国学”,与国子监齐名,成为宋代书院教育范式的源头之一。 </p><p class="ql-block">前几年我查到了上述资料。驱车到白鹿洞书院住了几日,对冕公墓遗址进行了寻找和查证,找到了疑似地点。此后我联系江西省考古队共同前往,墓址基本得到确认。但我坚持不能发掘,得到江西省文物局的支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