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愛

本来无一物(明清)

<p class="ql-block">什么是“爱”?</p><p class="ql-block">“爱”的涵义非常宽泛,涉及的层面和寓意深刻而宽广。</p><p class="ql-block">譬如说,苍穹以其宏伟辽阔,为万物播洒光明温暖,这是广博的天赐之爱; </p><p class="ql-block">同样,大地以其博大胸襟,温润滋养着众生,这是谦卑的坤舆‌之怜; </p><p class="ql-block">而天下的母亲,则是以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新人。</p><p class="ql-block">无论是天、地、人,为我们所表达展示的,都是一种博大的气度,这种磅礴雄浑之势,也就是“爱”的力量。</p><p class="ql-block">这是从总体上、多维视角来感知爱的意义。</p><p class="ql-block">无论爱来自哪里,做为一种无比珍贵的恩赐,值得我们去珍惜和感激。</p><p class="ql-block">那么,在中华古老的文字传承中,是如何赋予爱的涵义?我们从中又能得到哪些重要的启迪呢?</p><p class="ql-block">我的老师王海翔老先生,生前创作过一幅叫做《愛意》的题文画作,他用小篆书写的“愛”字,是这样解释的: </p><p class="ql-block">真实的愛,要捧出心来对待,爱的字形,像一个人双手捧着心,嘴巴张得很大,好像在诉说心中的爱意。 </p><p class="ql-block">爱的繁体形式为“愛”,“心”字仍然保留着,说明“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深厚感情。</p><p class="ql-block">此字是“受”字中间加一个“心”,意为从心中感受他人的需要,善解人意也。</p><p class="ql-block">通过对字形的分析与研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p><p class="ql-block">形式上来看,“爱” 是通过口和行动,来表达出内心无私、善良的感怀; </p><p class="ql-block">从内容上来说,“爱”的核心内涵,是善意、包容的情感,表达的是“给予"与“奉献”。</p><p class="ql-block">诚然,“爱”的内涵非常深刻,寥寥数语也不可能全部涵盖。</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再择取一些古籍的相关论述,来探寻一下,先人们在人文关怀层面,究竟如何诠释 “爱” 的涵义。</p><p class="ql-block">在唐宋时期所著的《孝经注疏》里面,对原文第十五《谏诤章》提到的“慈”与“爱”,宋代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邢昺的疏解为“爱</span>者,奉上之通称”,他认为“爱”是“奉上”的通称,即对上级或长辈的关爱。 ‌</p><p class="ql-block">而隋代刘炫进一步阐释为“慈者接下之别名,爱者奉上之通称”,区分了“慈”与“爱”的适用对象:前者用于对下,后者用于待上。 </p><p class="ql-block">由此,我们把这里“慈、爱”所表达的关系,再引申开来,即一个人面对多种社会关系时,“爱”所对应的不同表达方式是什么?</p><p class="ql-block">概括一下,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五伦”、即五种社会关系,他们之间所对应的道德伦理,是用“十义”来表述的。</p><p class="ql-block">这“五伦十义”的大意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恩敬、君仁臣忠(即上下级关系),朋友诚信。</p><p class="ql-block">举例来说,比如“父子”之伦,是用“慈爱”与“孝敬”这“两义”,来表述维系两者伦理关系的; 而“孝”字本身的涵义,就是“爱敬"之意,因此,最终还是归属到“爱”的定义上来。</p><p class="ql-block">还有,上面提到的“十义”,“义”的涵义是合情、合理、合法。“十义”也可称作“十德”,而“孝”为“德”之本,所有的德行皆由“孝”而生,这样,又回到了“爱、敬”的表述,所以说,这个“爱”就是一切德行的大根大本!</p><p class="ql-block">失去了“爱”,一切“德”都无从谈起,根本就做不了人,虽说看着还是个人形,实际上已经堕落为畜生之类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外,在古籍《正韵》中,把“爱”解释为 “仁之发也”,意思是仁德的发端,“爱”与“德”之间的的逻辑关系,上边已经探讨过。</p><p class="ql-block">这里只是重点谈一下,什么又是“仁”呢?</p><p class="ql-block">《孟子·离娄下》讲<span style="font-size:18px;">“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在《论语》中,</span>孔子对子张提出“恭、宽、信、敏、惠”五德为“仁”,也就是恭敬、宽厚、诚信、勤敏、施惠于人,这样的行持称之为“仁”。又说“仁者,天下之正理,本心之全德”。</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说,“仁”近乎全德。我们知道,“德”源自于“爱敬”之心,因此,这些做人所必备的“仁德”,皆出自“爱” 所衍生。</p><p class="ql-block">上面简单探讨了一下,“爱”在不同社会关系中的各种表达方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然,对于人来讲呢,还会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情”的范畴,并常常与“爱”的表述混淆在一起,从而含糊不清。比如说,“情爱、爱情”等等…</p><p class="ql-block">但是,这个所谓的“情”,与“爱”的内涵相距甚远!就好比“爱”是宽广无际的深海,而一个人的某种“情感”表达,只不过是大海当中掀起的一片小小涟漪。</p><p class="ql-block">“情”是一种被动的感受性体验,经常会与“欲”、“欲望、欲情”等等纠缠在一起。比如说,爱情应该以精神共鸣与责任承诺为核心,情爱更侧重情欲本能或短期情感互动,二者也在情感基础、社会属性和表现形式上存在本质差异。‌‌</p><p class="ql-block">总之,“情”需要用“理”和“义”来约束、规范才行,这里不做重点叙述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把“爱”的认知扩大到世间所有层面,即涵盖全部人事物,古籍是怎样讲的呢?</p><p class="ql-block">《曲礼》曰“毋不敬”,表达对一切都要持爱敬的姿态。</p><p class="ql-block">《弟子规》也讲道“凡是人,皆需爱,天同覆,地同载”。 人与物、或者说“心”与“相”本来就是一体、不是相互割裂的,哪里有不爱敬的道理呢?</p><p class="ql-block">所以,爱的本质,是真实本性的显现、超越时空的能量、恒久彻照的心灯。爱是“付出、舍己”,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爱的本质和内涵,提醒我们要学会付出和奉献,以实现更加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p><p class="ql-block">最大的爱,是利益他人、覆盖了所有万事万物的公心、大爱,也就是无我、无私的爱。大爱就与我们真心性德相符,就是真理、规律、道。如果我们发心时,都是出于爱心、善意,那么就能转变厄运、转变命运,最终获得福慧宁安!否则的话,心中只有所谓的“小爱”、甚至只有你自己、心中时刻存在着一个“我”字,把“我”与世界对立起来,那么,你最终会被世界所抛弃,好运也会变成厄运,这就是顺道者昌,逆道者亡的道理。</p><p class="ql-block">当您真正悟透了“爱”的深刻内涵,心性与乾坤融汇在一起,赋予世间清净、平等、觉悟的大爱,您的真心就会显现出无限的光明、获得无量的智慧与快乐,成为真正的贤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撰稿 摄影 本来无一物 (明清)</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