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马克思撰写的《资本论》是一部研究人类历史命运和前途的书。</p><p class="ql-block"> 在《资本论》的时空中,人们可以寻找到一个没有画完的圆圈。</p> <p class="ql-block"> 一个没有画完的圆圈 </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人类用自己劳动力的耗费垒砌起来的圆圈,是一个人类劳动被物化的圆圈。人类代代相传,从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原始社会开始画起,一直画到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但这还是一个没有画完的圆圈,要画完这个圆圈,人类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p> <p class="ql-block">马克思诠释了这个圆圈</p><p class="ql-block"> 马克思<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资本论》中</span>说“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1),他<span style="font-size:18px;">运用辨证法的思维逻辑,不仅对这个还没有画完的圆圈进行诠释,而且还预测和剖</span>析了这个还没有画完的圆圈的发展方向,他从人类起点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开始诠释,讲解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重点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并预测和描绘了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和将来高级阶段的共产主义社会。 从原始共产主义到高级阶段的共产主义,马克思把人类劳动还没有画完的圆圈,提前画了出来,而且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是一个按螺旋形发展的圆圈。</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1)《资本论·第二版跋》第25页。</p> <p class="ql-block">黑格尔的圆圈论</p><p class="ql-block"> 黑格尔说“绝对精神,它出現为万有的具体的、最后的最高理,将更加被认识到它在发展的終结时,自由地使自己外化,使自己消失于一个直接的有的形态——决意于一个世界的創造”,意思是绝对精神创造了世界万物。</p><p class="ql-block"> 虽然黑格尔认为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但他还说<span style="font-size:18px;">“对于科学说来,重要的东西倒不很在乎有一个純粹的直接物作开端,而在乎科学的整体本身是一个圓圈,在这个圓圈中,最初的也将是最后的东西,最后的也将是最初的东西”(1)。</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圆圈?什么意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黑格尔《逻辑学》,第56页 。</span></p> <p class="ql-block">否定之否定</p><p class="ql-block"> 黑格尔把有生有灭的世界万物称为有限物,把有限物刺激人脑产生的抽象观念物称作无限物,他说“有限物和无限物两者都是由否定而轉回到自身的运动。 它們自身只是中介,两者的肯定都包含着两者的否定,并且是否定的否定”(1),在有限物扬弃自己向无限物过渡时,开始“无限物只被規定为第一次的否定,这样,它就表現为无限的进展”,但这时还不是真的无限物,只有“在这个无限进展中,呈現着更多的东西,即否定之否定或真的无限物”(2),可见:</p><p class="ql-block"> 有限物——有生有灭;</p><p class="ql-block"> 有限物的无限进展——第一次否定;</p><p class="ql-block"> 无限物——第二次否定,否定之否定。</p><p class="ql-block"> 总之,第一次否定是有限物的渐变,其形象是一条无限进展的直綫。第二次否定——即<span style="font-size:18px;">否定之否定是</span>有限物向无限物过渡的突变,其形象是一个圆,是封闭的,没有起点和终点(3)。</p><p class="ql-block"> 因此,黑格尔认为“否定之否定”就是一个圓圈,即<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无、变”是矛盾规律的基本形态,否定之否是其变的内在过程,质变量是其变的外在状态,世界万物都在这个圆圈内生生不息,无限循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注:</span></p><p class="ql-block">(1)《逻辑学》,第147页。</p><p class="ql-block">(2)《逻辑学》,第258页。</p><p class="ql-block">(3)参见《逻辑学》,第149页。</p> <p class="ql-block">马克思点化黑格尔的辨证法</p><p class="ql-block"> 对此,马克思说 “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神秘化了,但这决不妨碍他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在他那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必须把它倒过来,以便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1)。</p><p class="ql-block"> 神秘?神秘在哪里? </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1)《资本论》第二版跋,第24页。</p><p class="ql-block">(2)《逻辑学》,第57页。</p> <p class="ql-block">开端的规定性</p><p class="ql-block"> 黑格尔说“开端的规定性,是一般直接的和抽象的东西”,意指事物矛盾运动的开端是先天存在的抽象的意识,“是科学向前运动的路綫,便因此而成了一个圆圈”(1),可见:</p><p class="ql-block"> 有限物——意识;</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否定——意识的无限进展;</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否定——否定之否定又是意识。</p><p class="ql-block"> 在黑格尔的圆圈里,起点是意识,终点也是意识,尽管终点又成为新的起点,并无限循环,但这个圆圈是平面的,因为它的起点与物质存相比,是倒立着的。</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1)《逻辑学》第57页。</p> <p class="ql-block">《资本论》的开端</p><p class="ql-block"> 马克思给《资本论》的开端的定位是一个“物”,而不是意识,他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所以“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因为“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 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1)。</p><p class="ql-block"> 现在,以“物”作为开端,再反过来阅读《逻辑学》中关于质与量的关系,黑格尔说“規定性,就是质”,而且<span style="font-size:18px;">它“可以是量的”(2),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有限物——万事万物的质的有限性;</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否定——质的自我扬弃引起量的渐变;</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否定——否定之否定引起量的突变。</p><p class="ql-block"> 黑格尔说清楚了世界万物之所以有区别,是因为它们都有自己的质,而且质<span style="font-size:18px;">内部的骚动不宁,是其</span>自我扬弃的第一次否定,引起量的渐变,使旧的质消失;质的第二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引起量的突变,使新的质恢复。同时,也讲清楚了先是质变,而后是量变,是物质决定意识。这在《逻辑学》这部唯心主义著作中是难能可贵的,这就是黑格尔的合理内核。</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质变引起量变,量变引质变,</span>质的新旧交替并无限循环,与黑格尔相比,《资本论》的圆圈是呈缧旋式发展的。不过,《资本论》中的圆圈源于黑格尔的圆圈。</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样,马克思用物质第一性,把黑格尔倒立着的辨证法的神秘外壳砸碎了,并把它倒了过来,在取得它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创导了唯物辨证法,并用于人分析人类社会运动和发展的规律。</span></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1)《资本论·第一卷》,第47页。</p><p class="ql-block">(2)参见《逻辑学》,第103页。</p> <p class="ql-block">剩余劳动 剩余价值</p><p class="ql-block"> 根据唯物辨证法, 马克思说“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但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1),它必须是人类用劳创造的使用价值,才能成为商品的属性。商品作为物“只是表示,在它们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动。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价值”(2),即:</p><p class="ql-block"> 有限物——具体劳动创造有限的使用价值;</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否定,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无现进展;</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否定、否定之否定——抽象劳动形成抽象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商品内部的这种<span style="font-size:18px;">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运动的属性,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当人类劳动能力,即战胜自然的生产能力,达到除了养活劳动力自身外,有了剩余物时,剩余劳动就发生了;当人类劳动力出现买卖以后,在剩余劳动的基础上,剩余价值就发生了。所以,馬克恩说“剩余价值由剩余劳动形成已经不是什么秘密”(3)。</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劳动力的买卖,使动劳力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进入商品流通时,即使剩余劳动成为剩余价值时,是人类跨入资本主义社会的第一步。</span></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1)《资本论·第一卷上》,第48页。</p><p class="ql-block">(2)同上,第51页。</p><p class="ql-block">(3)同上,第217页。</p> <p class="ql-block">否定之否定——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p><p class="ql-block"> 人们对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的占有形式,决定着人类的社会形态在不断自我扬弃中的演变。</p><p class="ql-block"> 馬克思的《资本论》运用否定之否定的思维逻辑来分析资本主义发展的总体趋势,他说:“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1)。</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奴隶制和封建制都是私有制,</span>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奴隶制和封建制形式的私有制的否定,这是第一个否定。同时资本主义内部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骚动不安造成了对自己第二个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使旧的私有制消失,新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发生。</p><p class="ql-block"> 资本主义私有制新在哪里?</p><p class="ql-block"> 新在生产的日益社会化,“<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标志着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外壳下,公有制在萌动。</span>这反映了资本主义矛盾运动按否定之否定发展的内在动力,资本主义私有制最将要被公有制所取代,是资本主义自身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1)《资本论·第一卷上》,第832页。</p> <p class="ql-block">资本主义主义从历史深处走来</p><p class="ql-block"> 马克思说“一边是人及其劳动,另一边是自然及其物质,这就够了。根据小麦的味道,我们尝不出它是谁种的,同样,根据劳动过程,我们看不出它是在什么条件下进行的: 是在奴隶监工的残酷的鞭子下,还是在资本家的严酷的目光下,是在辛辛纳图斯耕种自己的几亩土地的情况下,还是在野蛮人用石头击杀野兽的情况下”(1),这段话,马克思用自己的语言,把人类在社会劳动中自我扬弃的矛盾运动,按否定之否定的内在过程形成的圆圈,具体地描绘出来。但这是一个人类还没有画完的圆圈,对于那个还没有画完的部份,馬克思用“共产主义”四个字,进行预测。</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是一个没有画完的圆圈?</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1)《资本论·第一卷》,第209页。</p> <p class="ql-block">野蛮人用石头击杀野兽</p><p class="ql-block"> 马克思用“野蛮人用石头击杀野兽”描述原始社会。</p><p class="ql-block"> 在《资本论》的第一卷198页第三卷第940页提分别到共产主义。然而,这个共产主义并非指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前景,而是描述人类社会的起点<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原始人,虽然有了思维,但很不发达,虽然能制造一些工具,但很粗糙,生产能力极其低下,与其说是在劳动中生产和生活,倒不如说是与野兽一样,在极端艰难困苦的自然条件下抗争。为了解决食物问题,一方面个人与个人之间必须相互协作进行集体劳动,另一方面在各成员之间也常常为食物而出现暴力争斗。</p><p class="ql-block"> 历史学家称之为母系氏族社会,考古学家称其形成时间大约距今有五万年左右。马克思称之为原始共产主义社会。</p> <p class="ql-block">在奴隶监工的残酷的鞭子下</p><p class="ql-block"> 马克思用“奴隶监工的残酷的鞭子”描述奴隶社会。</p><p class="ql-block"> 随着人类在劳动中的征服自然的能力提高,当人类的劳动力耗消达到了有剩余劳动的水平,社会生产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在暴力打斗中获得的战俘直接可以提供这种劳动力。于是“奴隶制被发现了”,战俘成为奴隶,在监工的鞭子下象牲口一样劳,剩余劳动全归奴隶主所有, 奴隶制的生命力很顽强。</p><p class="ql-block"> 首先,马克思认为奴隶制与资本的原始积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说“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被消灭、 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为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1)。</p><p class="ql-block"> 其次,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与奴隶制并存的现象说“甚至在美国,在实行雇佣劳动制的北部各州和实行奴隶劳动制的南部各州之间的中间地带已经变成替南部各州豢养奴隶的地带,因而在那里投入奴隶市场的奴隶本身成为再生产的要素以后,时间一长就感到这不能满足需要,还要把非洲的奴隶贸易尽可能长期地维持下来,以便充实市场”(2)。美国在取得独立战争胜利以后的很长一个历史阶段,出现了资本主义与奴隶制杂交的社会,使欧洲白人殖民者以资本运作的方式占有奴隶的全部剩余劳动,手中财富迅速的增长。</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1)《资本论·第一卷》,第819页。</p><p class="ql-block">(2)《资本论·第三卷》,第539页。</p> <p class="ql-block">奴隶制的历史地位</p><p class="ql-block"> 对于奴隶制的历史地位,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span style="font-size:18px;">“人的劳动力所能生产的东西超过了单纯维持劳动力所需要的数量;维持更多的劳动力的资料已经具备了;使用这些劳动力的资料也已经具备了;劳动力获得了价值。但是公社本身和公社所属的集团还不能提供多余的供自由支配的劳动力。战争却提供了这种劳动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劳动力获得价值以前“人们不知道怎样处理战俘,因此就简单地把他们杀掉,更早的时候甚至把他们吃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但在劳动力获得价值以后的“经济情况的水平上,战俘获得了一定的价值,因此人们就让他们活下来,并且使用他们的劳动”而成为奴隶,但这“对奴隶来说,这也是一种进步, 因为成为大批奴隶来源的战俘以前都被杀掉,而在更早的时候甚至被吃掉,现在至少能保全生命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样,“奴隶制被发现了”,可见</span>“在当时的条件下,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人类是从野兽开始的,因此,为了摆脱野蛮状态,他们必须使用野蛮的、几乎是野兽般的手段,这毕竟是事实”。</p><p class="ql-block"> 奴隶制“这种制度很快就在一切已经发展得超过旧的公社的民族中成了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形式”,因为在当时,“只有奴隶制才使农业和工业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古代文化的繁荣,即为希腊文化创造了条件。没有奴隶制,就没有希腊国家,就没有希腊的艺术和科学;没有奴隶制,就没有罗马帝国。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我们的全部经济、政治和智慧的发展,是以奴隶制既为人所公认、同样又为人所必需这种状况为前提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理由说:没有古代的奴隶制,就没有现代的社会主义”。 </p> <p class="ql-block">辛辛纳图斯耕种几亩土地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马克思用“辛辛纳图斯耕种几亩土地的情况”描述了封建社会。</p><p class="ql-block"> 亩辛辛纳图斯<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古罗马共和国历史传说的一位政治家,公元前458年,罗马共和国遭到埃魁人的围困,当辛辛纳图斯被推举为独裁官前往解围之时,他正在农田里耕作;辛辛纳图斯接到任命,立即放下农具,奔赴前线指挥战斗,仅在半个月内击退了敌人,在完成任务后,他又重新回到农田继续耕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借辛辛纳图斯描述农</span>田象征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态度,即封建社会与商品生产漠不相关的状况。</p> <p class="ql-block">在资本家的严酷的目光下</p><p class="ql-block"> 马克思用“资本家的严酷目光”描述资本主义社会。</p><p class="ql-block"> 什么是资本主义?马克思说“资本主义制度却正是要求人民群众处于奴隶地位,使他们本身转化为雇工,使他们的劳动资料转化为资本”(1)。</p><p class="ql-block"> 马克思还说“在徭役劳动下,服徭役者为自己的劳动和为地主的强制劳动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是明显地分开的。在奴隶劳动下, 连奴隶只是用来补偿他本身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的工作日部分,即他实际上为自己劳动的工作日部分,也表现为好象是为主人的劳动。他的全部劳动都表现为无酬劳动。相反地,在雇佣劳动下, 甚至剩余劳动或无酬劳动也表现为有酬劳动。在奴隶劳动下,所有权关系掩盖了奴隶为自已的劳动,而在雇佣劳动下,货币关系掩盖了雇佣工人的无偿劳动”(2)。马克思的意思是在封建社会,农民在土地上劳作所产生的剩余劳动全归地主所占有;在奴隶社会,奴隶本身及其剩余劳动全归奴隶主所占有;在资本主义社会,在货币关系——工资的掩盖下,工人创造的剩余劳动成为剩余价值而全归资本家所占有。与奴隶社会相比,工人在把劳动力卖给资本家的那一刻起的契约期内,与奴隶社会的奴隶一样丧失了人生自由,只能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所以是雇佣奴隶。</p><p class="ql-block"> 据此,马克思说“可见,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联系起来考察,或作为再生产过程来考察,它不仅生产商品,不仅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和再生产资本关系本身: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3),形成两大对立的阶级。</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1)《资本论·第一卷下》,第788页。</p><p class="ql-block">(2)同上,第591页。</p><p class="ql-block">(3)同上,第643页。</p> <p class="ql-block">资本的历史脚步</p><p class="ql-block"> 公元1566年,欧洲尼德兰革命暴发,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span style="font-size:18px;">资产阶级的荷兰共和国。</span>马克思说“荷兰——它是十七世纪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经营殖民地的历史,展示出一幅背信弃义、贿赂、残杀和卑鄙行为的绝妙图画”(1)。</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从公元1566年,到公元1974年6月8日美国与沙特阿拉签署石油美元协议,确立美元作为石油贸易的计价货币止,一共经历了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世记共四百年的时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此四百年间,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所分析的那样,资本随着产生资本的产生,并且在商业资本的助推下产生生息资本、银行资本、虚拟资本、产业资本和银行资本相结合的金融资本,乃至发展成为以美元为世界贸易主要结算的货币资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此四百年间,随着金融资本的不断完善,到了十九世纪末工业高漲时期和二十世纪初的危机时期(1900-1903年),生产积聚进行得非常迅速,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 垄断组织先后占頜了各个工业部門,特别是重工业部门,垄断成了資本主义經济生活的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1)《资本论·第一卷下》,第820页。</p> <p class="ql-block">自由竞争与垄断 </p><p class="ql-block"> 資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有一个历史过程。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是資本主义自由竞争发展的頂点,那时壟断还只是个别的現象。1873年的經济危机,使多中小企业倒閉,推动了生产的积聚,垄断组织得到广泛的发展,但是还不稳固。</p><p class="ql-block"> 马克思认为资本“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1)而且是人与人之相互剥夺的社会关系。</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个资本家打倒许多资本家的</span>自由竞争。在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各独立的从事商品生产资本家是互相对立的,“他们不承认任何别的权威,只承认竞争的权威”(2),于是资本家之间展开了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商品降价的竞争,相互剥夺,“竞争的结果总是许多较小的资本家垮台,他们的资本一部分转入胜利者手中,一部分归于消灭”。与此同时,与资本主义生产的伩用事业,又成为胜利者在在竟争中的可怕武器,“把那些分散在社会表面上的大大小小的货币资金吸引到单个的或联合的资本家手中”,并“变成一个实现资本集中的庞大的社会机构”(3)。也就是说自由竞争必然使资本集中和生产积聚,这种生产积聚发展到相当程度,就自然而然地直接走向垄断。</p><p class="ql-block"> 其次,是生产日趋社会化的垄断。<span style="font-size:18px;">随着少数资本家对多数资本家的剥夺,</span>必然会有“一方占了优势,每一个属于这一方的人就都会得到好处,好象他们实现了一种共同的垄断一样(4)。同时垄断使<span style="font-size:18px;">资本巨头不断减少,而产业工人队伍却日趋庞大。</span></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1)《资本论·第一卷下》,第834页。</p><p class="ql-block">(2)《资本论·第一卷上》,第394页。</p><p class="ql-block">(3)同(1),第637页。</p><p class="ql-block">(4)《资本论·第三卷上》,第217页。</p> <p class="ql-block">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p><p class="ql-block"> 关于自由竞争导致商品输出,马克思明确说<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欧洲各国以地球为战场而进行的商业战争。这场战争以尼德兰脱离西班牙开始, 在英国的反雅各宾战争中具有巨大的规模,并且在对中国的鸦片战争中继续进行下去,等等”(1)。</span></p><p class="ql-block"> 关于自由竞争导致垄断,而垄断又导致资本输出,马克思说“如果资本输往国外,那末,这种情况之所以发生,并不是因为它在国内已经绝对不能使用。这种情况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它在国外能够按更高的利润率来使用。但是,这种资本对就业的工人人口和这整个国家来说,都是绝对的过剩资本”(2),意思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形成垄断集团后,导至本国的资本过剩、生产过剩和劳动力过剩,必然会走出国门,进行资本输出。总之,垄断前资本主义的特征是商品输出,垄断資本主义的特征是资本输出。资本输出的目的是提高剩余价值率,即利润率。</p><p class="ql-block"> 资本输出也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低端制造业空心化的起点。</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1)《资本论·第一卷下》,第819页。</p><p class="ql-block">(2)《资本论·第三卷上》,第285页。</p> <p class="ql-block"> 《资本论》第一卷出版时间 </p><p class="ql-block"> 《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于1867年,距尼德兰革命暴发共有三百年的时间。 </p><p class="ql-block"> 期间,十八世纪是英法争霸,十九世纪初开始由英国控制世界,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开始发展,俄罗斯和日本也开始起步。就在殖民者把亚洲、非洲、拉美和太洋洲瓜分完毕时,<span style="font-size:18px;">到了1890年,也就是十九世纪末,</span>林肯新政使美国经济快速起飞,经济实力超过英国,工业产品远远超出了国内的需求,开始寻求对外扩张。</p> <p class="ql-block"> 资本向何处去?</p><p class="ql-block">时间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883年,即《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的第十六年,马克思逝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14——1918年,即《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的第四十七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暴发,一共打了四年。</span></p><p class="ql-block"> 1916年,即《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的第四十九年,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最高阶段》出版。</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24年列宁逝世。</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1939一1945年,即《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的第七十二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暴发,一共打了六年。</span></p><p class="ql-block"> 1947年7月,<span style="font-size:18px;">即《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的第八十年,西</span>方国家在美国新罕布州布雷顿森林举行国际货币金融会议,确立了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其中有一条规定是美元与黄金掛勾,其它各国货币与美元掛勾兑换。</p><p class="ql-block"> 1971年8月15日,<span style="font-size:18px;">即《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的第一百零四年,美</span>国总统尼克松总统发表电视讲话,向全世界宣布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p><p class="ql-block"> 1974年6月8日,<span style="font-size:18px;">即《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的第一百零七年,</span>美国与沙特阿拉伯达成协议,确立美元作为石油贸易的计价货币。</p><p class="ql-block"> 马克思逝世后,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百变不离其宗,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开始就有两个特征:第一,它生产的产品是商品。第二个<span style="font-size:18px;">特征是,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资本本质上是生产资本的,但只有生产剩余价值,它才是生产资本(1)。</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换言之,资本向何处去?追求剩余价值的冲动是资本的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世界形势的变化,都是资本在否定之否定中的自我扬弃,是旧质消失,新质的发生,资本的走向,一切如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手掌心一样,都在马克思的预料之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参见《资本论·第三卷下》,第994——996页。</span></p> <p class="ql-block">垄断——新质自由竞争</p><p class="ql-block"> 对于垄断,列宁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作了理论上和历史上的分析,证明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而生产集中发展 到一定阶段,就会引起垄断。现在,垄断已经成了事实”(1)。</p><p class="ql-block"> 追朔历史,商品交换,最早起始于原始社会,当时人們更本不懂商品生产,只是原始群或氏族公社间拿多余的劳动产品来进行交换,而且“是由不同共同体之间的交换,而不是由同一共同体各个成员之间的交换引起的”(2),这种共同体就是国家的雏形。所以,这种情况在以后国家政权完善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得以延伸。</p><p class="ql-block"> 早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资本的“萌芽时期,由于刚刚出世,不能单纯依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榨取足够的剩余劳动的权利”(3),又由于</span>“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所以资本主义的商品流通从一开始在国家之间进行的,正所谓“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十六世纪揭开了资本的近代生活史”(4),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生产集中而形成垄断,必然在世界贸易中引起国家与国家之间在垄断基础上开展新的争斗,这种争斗是发达资本主义国间展开的一种新的自由竞争——新质自由竞争。</p><p class="ql-block"> 正如列宁所说从<span style="font-size:18px;">“自由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垄断并不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与之并存,因而产生许多特别尖锐特别剧烈的矛盾、摩擦和冲突。垄断是从资本主义向更高级的制度的过渡”(5)。</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自由竞争与垄断作为矛盾的双方,相对立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种矛盾运动才是资本真正的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自由竟争作为资本的质,它的自我扬弃,使旧质消失而垄断发生,然而它又在否定之否定中恢复了自身,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新质自由竞争又发生了,新质自由竞争与垄断绝对有区别,但又没有离开过垄断, 只是向资本获取</span>剩余价值<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新起点过渡。</span></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1)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最高阶段》,第16页。</p><p class="ql-block">(2)《资本论·第一卷上》,第167页。</p><p class="ql-block">(3)同(1),第300页。</p><p class="ql-block">(4)《资本论·第三卷上》,笫198页 。</p><p class="ql-block">(5)同(1),第79页。</p> <p class="ql-block">帝国主义——新质垄断</p><p class="ql-block"> “帝国主义”一词,最早由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约翰·阿特金森·霍布森在1902年出版的著作《帝国主义》中提出,其中心思想是资本主义国家为解决国内“消费不足”和“储蓄过度”而采取对外扩张的一种政策取向。</p><p class="ql-block"> 马克思认为是以暴力掠夺为基础的“殖民制度大大地促进了贸易和航运的发展。垄断公司是资本积聚的强有力的手段。殖民地为迅速产生的工场手工业保证了销售市场,保证了通过对市场的垄断而加速的积累”(1)。</p><p class="ql-block"> 其实,<span style="font-size:18px;">“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2),所以早在西班牙和葡萄牙还是封建王国的时期,就成为欧洲殖民帝国的先驱,殖民制度是从封建社会这个娘胎里带出来的。在资本主义的条件下,到了“</span>第一个充分发展了殖民制度的荷兰,在1648年就已达到了它的商业繁荣的顶点”(3)。</p><p class="ql-block"> 马克思逝世后,<span style="font-size:18px;">列宁目睹了世界殖民制度快速发展,他继承了马克思关于殖民制度的理论,并结合完善了霍布森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指出殖民制度</span>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之交,就把世界是分割完毕了(4),且形成了英、美、德、法、俄、日帝国主义列强,它们要在新质自由竞争基础上,对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重新分割,列宁说“除了用战争以外,还能有什么其他办法呢”(5)? <span style="font-size:18px;">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span></p><p class="ql-block"> 垄断作为资本的质,它的自我扬弃,使旧质消失而新质自由竞争发生了,然而它又在否定之否定中恢复了自身,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争相殖民的新质垄断又发生了,新质垄断与新质自由竞争绝对有区别,但在它们的矛盾运动中,当资本集中的量变达到一个度时,即金融资本对其他一切形式的资本占有统治地位时,飞跃产生了,即资本主义过渡为帝国主义。于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暴发了,第二次世又于1935年暴发了。使世界进入帝国主义时代,“这个时代的典型的国家形式不仅有两大类国家,即殖民地占有国和殖民地”(6)。殖民地占有国就是霍布森所谓的帝国主义,<span style="font-size:18px;">同样只是向资本获取剩余价值的新起点过渡。</span></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1)《资本论·第一卷下》,第822页。</p><p class="ql-block">(2)同上,第783页。</p><p class="ql-block">(3)同(1)。</p><p class="ql-block">(4)参见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第73页。</p><p class="ql-block">(5)同(4),第89页。</p><p class="ql-block">(6)同(4),第53页。</p><p class="ql-block">(7)同(4),第77页。</p> <p class="ql-block">金融独霸帝国——新质帝国主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如果说实物商品是资本主义的细胞,那么货币商品就是金融独霸帝国主义的细胞。</span> </p><p class="ql-block"> 对于货币商品,马克思认为一方面货币——被看作一个价值额的独立表现;但另一方货币——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能跳开劳动力的买卖,直接转化为资本,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流通,能够从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中获得一部份利润。“这样,货币除了作为货币具有的使用价值以外,又取得了一种追加的使用价值,即作为资本来执行职能的使用价值”,就货币的“这种属性来说,它变成了商品,不过是一种特别的商品”(1) 。</p><p class="ql-block"> 当资本主义发展到货币成为商品时,就使得“资本的占有同资本在生产中的运用相分离,货币资本同工业资本或生产资本相分离,依靠货币资本的收入为生的食利者同企业家和其他一切直接参与运用资本的相分离”(2)。这三个相分离使得国债、股票、期货等有价证券都可以象货币一样包装成商品,直接投入资本市场,在虚拟资本的助推下,<span style="font-size:18px;">对其他一切形式的资本形成绝对优势,使</span>“生产的集中;由集中而成长起来的垄断;银行和工业的融合或曰混合生长,——这就是金融资本”(3)。金融资本使“大小资本之间的旧斗争, 又在一个新的、高得无比的发展阶段上恢复起来(4)。</p><p class="ql-block"> 帝国主义作为资本的质,它的自我扬弃,使旧质消失而新质帝国主义列强争霸发生了,然而它又在否定之否定中恢复了自身,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争相殖民的新质金融独霸帝国主义又要发生了,新质金融独霸帝国主义与新质帝国主义绝对有区别,但在它们的矛盾运动中,当资本集中的量变达到一个度时,即金融资本对其他一切形式的资本占有统治地位时,飞跃产生了,即资本主义的帝国主义时代即将过渡为金融独霸帝国主义。</p><p class="ql-block"> 那么,从尼德兰革命暴发,荷兰建立资本资本主义国家以后的四百多年的时间里,哪个国家能登上金融独霸帝国主义的宝座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个国家必须先有“全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后来又变成一个全世界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实力。其实,金融独霸就是集权,统治全世界经济的集权,所以,这个国家必须有“加强垄断巨头的作用、意义和实力”(5)。</span></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1)《资本论·第二卷》,第378页。(2)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段,第53页。</p><p class="ql-block">(3)同(2),第41页。</p><p class="ql-block">(4)同(2),第39页。</p><p class="ql-block">(5)同(2)。</p> <p class="ql-block">美元——新质世界货币</p><p class="ql-block"> 世界货币是世界各国间贸易不断发展的产物。<span style="font-size:18px;">早在1691年,是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提出了以黄作金为一般等价物在商品交换中进行结算的金本位制度。对此,马克思也说“</span>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1),并<span style="font-size:18px;">说“作为世界货币,一国的货币就失去它的地方性;一国的货币可以用另一国的货币来表现,所以,所有的货币都可以归结为它们的金或银的含量”,是因为金和银可兼顾</span>作为一国铸币和作为世界货币的双重职能(2)。对于金本位货币制度货币资本发展的关系,马克思又从质和量二个角度进行了分析。</p><p class="ql-block"> 从质的角度,<span style="font-size:18px;">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自身,这就是说:资本及其自行增殖,表现为生产的起点和终点”,所谓限制就是货币资本的内涵——质,不管是在生产的起点和终点,不管是自由竞争,还是金融资本,目的只有一个,都是为了“占有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利润”(3),这与金本位结算体系并不矛盾。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满足世界各国在贸易间有相对稳定汇率和灵活支付手段,西方国家于1947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州布雷顿森林举行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鉴于美国的黄金储备有明显优势,确立了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其中有一条规定是美元与黄金掛勾,其它各国货币与美元掛勾兑换。使美元成为了主要的国际流通货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从量的角度,马克思认为</span>“银行家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是由债权(汇票),国家证券(它代表过去的资本)和股票(对未来收益的支取凭证)构成的”,也就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它们只是代表取得收益的权利,并不是代表资本,那末,取得同一收益的权利就会表现在不断变动的虚拟货币资本上”(4),金融资本(虚拟资本)的无限膨胀,再加上金本位货币制度本身的缺陷就是黄金的生产量远远跟不上商品生产的量,</span>美元与黄金掛勾,靠的是美国黄金储备的实力,但要应对世界贸易却心有余力不足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对此,美国第三十七任总统尼克松于1971年7月宣布:停止美元与黄金掛勾。</span>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仅仅24年就解体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不过,美国人是精明透顶的,他们抓住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中最大的产油国沙特阿拉伯在中东战争中暴露出軍事实力较弱的特点,以美军强大的军事实力确保沙特王室永续长存的承诺,换取沙特在石油贸易中必须用美元进行结算的保证,并通过沙特又搞定了欧佩克的所有国家,实现了美元与石油掛勾,以石油交易结算为核心来带动世界大部份其它贸易也由美元结算,使美元继续承接了国际流通货币的地位,并使之虚拟化,与日益膨胀的金融资本经济相适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如果说金本位是旧质货币、美元与黄金掛抅、美元与石油掛抅是世界货币的自我扬弃,注定使美元成为新质世界货币而脱颖而出。</span></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1)《资本论·第一卷上》,第107页。</p><p class="ql-block">(2)<span style="font-size:18px;">《资本论·第三卷上》,第356页。</span></p><p class="ql-block">(3)同(1),第280页。</p><p class="ql-block">(4)《资本论·第三卷下》,第532页。</p> <p class="ql-block">美军——美元的新质支撑点</p><p class="ql-block"> 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的时侯,眼光始终没有离开过美国,并多次提到美国的独立战争,比如他说美国“南北战争的第一个果实,就是争取八小时工作日运动,这个运动以特别快车的速度,从大西洋跨到太平洋,从新英格兰跨到加利福尼亚”(1),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1866年8月在</span>巴尔的摩召开的全国工人代表大会正式宣布。</p><p class="ql-block"> 尽管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的第十六年的1883年逝世,他没有亲眼看到美元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结算货币,但他看到了暴力首先是经济活动的产物,反过来又是为一切经济活动服务的,世界资本主义从原始积累开始就没有离开过暴力,在美国,就连八小时工作制都是南北战争的成果,可见美军对美元的支撑作就无须赘述了。</p><p class="ql-block"> 按照商品交换的价值规律,当美元选择与黄金挂勾来充当一般等价物时, 其本身就跟随黄金凝聚着的无差别人类劳动,在流通中成为一种特殊商品而具有价值,一旦美元与黄金脱勾,也就失去了价值。</p><p class="ql-block"> 虽然美元因与黄金脱勾后与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已毫无关系,但美国有一支强大的军队,由于石油贸易是在美军的槍口下必须用美元结算,也就使美元异化出与商品属性相分离的价值形态,即完全寄生在石油交易中支付方式上的虚拟价值形态,<span style="font-size:18px;">所以美元与石油掛勾实质是与石油交易的支付方式掛勾,靠的是美军军事实力的支撑。</span></p> <p class="ql-block">进口出口 顺差逆差——新质资本总流通 </p><p class="ql-block"> 显然,美元与石油掛钩成为世界主要贸易结算货币以后,形成美元、美军和美债互为支撑的犄角态势,使世界资本的总流通产生了新的质的变化。使美国顺利成章地登上了世金融独霸帝国的宝座。</p><p class="ql-block"> 世界资本的总流通,是经过世界各国贸易的进出口来实现的,</p><p class="ql-block"> 在金本位贷币制度下,马克思说“关于进口和出口,应当指出,一切国家都会先后卷入危机,那时就会发现,一切国家,除了少数例外,出口和进口过多,以致支付差额对一切国家来说都是逆差”。对此马克思以<span style="font-size:18px;">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具有世界性影响的</span>经济危机为例说:“1857年美国爆发了危机。于是金从英国流到美国。但是美国物价的涨风一停止,危机接着就在英国发生了。金又由美国流到英国。英国和大陆之间也发生了同样的情况”,在这种“一国进口过剩,在另一国就表现为出口过剩,反过来也是如此”,即在一国顺差另一国必然逆差的现象背后,归根结底是“一切国家都发生了进口过剩和出口过剩,也就是说,都发生了生产过剩”(1),生产过剩导致大量商品积压,资本总流通受阻,使经济危机总暴发。</p><p class="ql-block"> 在美元与石油掛钩成为世界主要贸易结算货币以后,依旧<span style="font-size:18px;">如马克思当年就指出的那样,“殖民制度、国债、重税、保护关税制度,商业战争等等——所有这些真正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嫩芽,在大工业的幼年时期都大大地成长起来了”(2),只是在美元成为世界主要贸易结算货币以后,这些金融工具从根本上产生了质的变化,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span></p><p class="ql-block">注1:</p><p class="ql-block">(1)《资本论·第三卷下》,第557页。</p><p class="ql-block">(2)《资本论·第一卷下》,第826页。</p> <p class="ql-block">美元作为资本的商品——新质使用价值</p><p class="ql-block"> 马克思说“资本的循环也包括剩余价值的流通,因为剩余价值构成商品资本的一部分”(1),在美元与石油掛钩成为世界主要贸易结算货币以后, <span style="font-size:18px;">就其本质而言,已经成为可以生息的货币</span>资本,除了赚取世界各国为兑汇美元的手读费外,还<span style="font-size:18px;">具有在增值中包赚不赔的使用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美元只有在世界资本的总流通的运动中才能保存自己并升值,当它流向某个国家,不仅对美国来说是作为资本,而且对某个国家的也是资本,它只是暂时离开而由他国占有,并在执行完成资本的职能以后流回到美国,以实现能够产生剩余价值的那种使用价值。 </span></p><p class="ql-block"> 美国<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进口时,大量美元流出,而世界各国大量的商品流入美国,商品中所包含的剩余价值的,也源源不断地流向美国;美国在</span>出口时,大量美元流入,而美国本土的大量商品流出美国,以实现本国劳动力创造的剩余价值。毫无疑问只要银货两讫,一进一出都能获得剩余价值。</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美元与石油掛钩成为世界主要贸易结算货币以后,不管是原来的殖民国家还是殖民地国家,只要进行贸易,就必须购买美元,“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2),这一自行扬弃表现为资本获取剩余价值的一种新的过渡点,造就了美国在全世界的金融独霸地位。标志着货币资本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产生了质的变化,成为一种新质使用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资本论·第三卷上》,第391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同(1),第496页。</span></p> <p class="ql-block">美元作为资本商品的流通——</p><p class="ql-block">新质殖民制度</p><p class="ql-block"> 马克思在分析世界殖民制度时曾经说过,私有制有二种,“一种是以生产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另一种是以剥削别人的劳动为基础”,并且“后者不仅与前者直接对立,而且只是在前者的坟墓上成长起来的”(1),意思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对个体经济私有制的扬弃。马克思又说“资本主义生产极度发展的这个结果,是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者的财产所必需的过渡点,不过这种财产不再是各个互相分离的生产者的私有财产,而是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财产,即直接的社会财产”(2),也就是说“社会财产”又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扬弃,但这还是局限在资本主义界限之内,只是在新的形态上发展新的对立。 在美元世界资本的总流通中,这种对立显得尤为突出。</p><p class="ql-block"> 一方面,美元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提供公共的金融服务,对全世界的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另一方面,由于美元为美国私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使美国在与世各国的进口出口贸易中始终占着主导地位。本来,在资本主义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阶段,正如马克思指所说“在资本家有宗主国的力量作后盾的地方,资本家就企图用暴力清除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和占有方式”(3),是暴力使世界上出现了殖民制度,以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为了瓜分殖民地而</span>获得剩余价值而<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打出手,乃至暴发世界大战。</span></p><p class="ql-block"> 在美元与石油掛钩成为世界主要贸易结算货币以后,不管是原来的殖民国家还是殖民地国家,统统变成受美国殖民的国家,因为只要进行贸易,就必须购买美元进行交易。尽管美元与石油掛依靠的基础是暴力,但在各国的贸易中完全感觉不出来。在世界资本的总流通中,在美元流回美国时,商品中的剩余价值悄无声息流向美国。</p><p class="ql-block"> 再一方面,由于美元为美国私有,控制权在美国手中,成为制裁和打压别国经济发展的金融工具。2025年4月开始,美国对全世界所有国家发动“对等关税”大战中,连它的盟友加拿大、日本、韓国、包括欧盟等等一个国家都不放过,以及利用美元对世界上有关国家的经济制裁,这些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这里无须赘述。就中国而言,且撇开关税战、科技封锁战以及金融战以外,中国手中所捏着大量美元储备,都属于相对有限货币,因为美国的军工产品,高精尖技术产品是禁止对中国出售的,在这些商品面前,中国手中的美元如同一张废纸。</p><p class="ql-block"> “暴力清除”和“美元与石油掛勾”,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可以获得剩余价值,“石油与美元掛勾”是对“暴力清除”的旧质殖民制度的扬弃,再加上禁售高精尖技术产品,随之而来的是由金融独霸帝国殖民全世界的新质殖民制度。</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1)《资本论·第一卷下》,第833页。</p><p class="ql-block">(2)《资本论·第三卷上》,第493页。</p><p class="ql-block">(3)同(1),第834页。</p> <p class="ql-block">美债——新质货币生殖力</p><p class="ql-block"> 国债的特点是用国家伩用来透支未来的剩余劳动,也就是中国古人所谓的寅吃卯粮。马克思指出,早在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公债成了原始积累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它象挥动魔杖一样,使不生产的货币具有了生殖力,这样就使它转化为资本”(1)。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马克思生前也很关注美国发行国债与支撑美军的状况,他说“美国南北战争的结果造成了巨额的国债以及随之而来的沉重的赋税”(3),那时,巨额的国债靠沉重的税务来偿还,可如今美国用以维系遍布全世界军事基地的军费,比南北战争时有过之无不及。</span>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美国在与世界各国在进口和出口的贸易中,由于需求的不平衡,必然会形成支付上的差额,即形成相对既对立又统一的逆差和顺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从质的角度来讲,不管是顺差还是逆差,只要美元在流动,都会使美国获得剩余价值。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从量的角度讲,当这种支付差额达到一定限度,双方来都会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2)。比如2008年美国发生金融危机时,中国持有的美债金额已达6962亿美元,且不论这次金融危机发生的具体诱因,中国上述的这些美元资产面临着价值缩水的风险着,如果任由危机发展而美债崩盘,中国必然会承受一场巨大的金融灾难。当时,中国大规模增持了美国的国债。据有关资料介召,在危机爆发后的6个月内增持美债近4000亿美,为美元在世界总资本中的流动性托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样,美国不用承担任何风险,又如同得到了一大笔现金,反过来从中国进口了大量廉价商品,帮助美国降低了通胀压力。同时在税收制度的配合下,政府又通过税收缓解了财政收入的压力,帮助美国稳定了经济的基本面,是美债缓解了这一危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可见与资本原始积累时相比,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相比,在世界资本的总流通中,美债的货币生殖力带来了强大的抗危机潜力,使之成为新质货币生殖力。</span></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1)《资本论·第一卷下》,第823页。</p><p class="ql-block">(2)同上,第842页。</p><p class="ql-block">(3)参见《资本论·第三卷下》第556页。</p> <p class="ql-block">重税——新质关税保护制度</p><p class="ql-block"> 由于国债是依赖国家伩用,即依靠国家财政收入来支付本金及年利息,诚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现代税收制度就成为国债制度的必要补充。借债使政府可以抵补额外的开支,而纳税人又不会立即感到负担”。即国债资本的特点是不承担任何投资风险,并可以随时转让债券,如同手持等量的现金一样,这就造成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另一方面,由于债务的不断增加而引起的增税,又使政府在遇到新的额外开支时,总是要借新债”。因此,在美元作为</span>世界主要贸易结算货币的优势之下,<span style="font-size:18px;">美国年年借新绩还旧债,上限自1960年以来已上调七十九次。</span>截止2025年7月,美债总额已经达到37万亿美元。<span style="font-size:18px;">然而马克思早就说过“但借债最终还是要求提高税收”来偿还(1)。果然,美国面对居高不下的国债,总统特朗普</span>在2025年7月突然向<span style="font-size:18px;">日本、韩国等</span>14个国家发函,威胁从8月1日起对它们出口至美国的产品加征25%到40%的重税。</p><p class="ql-block"> 特朗普的这一举措,明显是保护关税制度的老套路。马克思说过,欧洲各国早就曾经“通过保护关税和直接通过出口补助金等来掠夺本国人民,而且还要强制地摧毁其附属邻国的一切工业”(2)。面对美国的压力,被点名的各国还正的傻乎乎的去与美国进行谈判。</p><p class="ql-block"> 其实,美债高趋不下是与美国贸易逆差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贸易逆差而使美元大量流出,又有哪个国家有钱来买美债呢?所以特朗普对别国课重税,其本质就是对别国制造业的排斥,同时又是对重振本国制造业的吸引,这既要做金融帝国,又要做一切制造业大国,鱼和熊掌兼得的思路,本无厚非。不过排斥容易吸引难。马克思早就把劳动期间和劳动时间加以区别,他说“<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们讲工作日,指的是工人每天必须耗费劳动力,每天必须劳动的劳动时间的长短。而我们讲劳动期间,指的是一定生产部门为提供一件成品所必需的互相联系的工作日的数目。在这里,每个工作日的产品只是局部产品,它每天继续被加工,到一个或长或短的劳动期间结束的时候,才取得完成的形态,成为一个完成的使用价值”,</span>比如:“建筑一所普通住宅比建筑一个大工厂需要的时间少,因而需要的连续劳动过程也少。制造一台机车需要三个月,制造一艘装甲舰则需要一年或数年。谷物的生产需要将近一年,牛羊生产需要几年,木材的生产可长达12年到100年。一条农村土路也许几个月就可以修好,而一条铁路却要几年才能建成;织一条普通地毯也许需要一周,而织一条戈比林壁毯则需要几年,等等。因此,生产行为持续时间的差别,是无穷无尽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当今,美国发动了中美贸易战,打到关键时刻,美国才发觉工业味精稀土的种类繁多,生产要素全部由中国控制,美国总统特朗普临时抱佛脚,企图学习毛泽东自力更生的方针,搞稀土生产,这本无可厚非。但三尺冰冻非一日之寒,因为供应链的劳动期间总是有长有短,当今世界资本总流通的供应链是四百多年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看来特朗普要重振美国制造业很难,因为稀土生产的某些要素的劳动期间要远远大美国总统的任期,与许多事情一样会不了了之。此事能跳出马克思的手掌心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不过,美国能单挑全世界,对二百三十三个国家和地区课以重税,不说特朗普实行的是一种新质关税保护制度。</span></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1)《资本论·第一卷下》,824页。</p><p class="ql-block">(2)同上,825页。</p><p class="ql-block">(3)《资本论·第二卷》,第257页。</p> <p class="ql-block">美股——新质虚拟资本的狂欢</p><p class="ql-block"> 马克思说“货币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1),国债和股票都属于货币资本,国债由国家的伩用担保,给投资者还本付息,而股票与债券相比,没有国家信用但保,在“股市有风险,入市要谨慎”的警示下,自负盈亏。因为一旦卖不出去,它的虚拟资本的假象就会消失。</p><p class="ql-block"> 所以,马克思说“决不排除股票也只是一种欺诈的东西”,因为一方面,股票作为“企业中实际已经投入或将要投入的资本”,即作为现实的资本,“是对这个资本所现的剩余价值的相应部分的所有权证书”。另一方面,股票又成为投入企业的资本后,又被包装成为一种新的虚拟商品溢价发行,投入市场流通,它们的货币价值或资本价值,完全不决定于它们所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 “而这些商品的价格有独特的运动和决定方法”(2),即股票的市场价值和价格与现实资本相分离,在现实资本的价值不发生变化,或获得剩价值已增殖时,它们的名义价值具有自已决定方法,即可以被做多或做空,进行人为的抄作。所以股票市场市值的积累,“大部分不外是对生产的索取权的积累,是这种索取权的市场价格即幻想资本价值的积累”(3)。马克思说“人们把虚拟资本的形成叫作资本化(4),而股票把虚拟的资本化推到了极致。</p><p class="ql-block"> 就美国股市而言,于1792年由24名经纪人在华尔街梧桐树下签署《梧桐树协议》起步,发展历程跨越两百余年,其中有过崩盘、泡沫破裂和滞涨,但正如马克思所说只要“不表示生产以及铁路和运河运输的实际停滞, 不表示已开始经营的企业的停闭,不表示资本在毫无价值的企业上的白白浪费,一个国家就决不会因为名义货币资本这种肥皂泡的破裂而减少分文”,因为这些肥皂泡与它的现实资本无关,“一旦风暴过去,这种证券就会回升到它们以前的水平”(5)。所以在现实资本的基础上,在美元霸权的推动下,美国股市总市值<span style="font-size:18px;">截至2025年7 月,作为虚拟的银行资本,达</span>50万亿美元左右,占全球股市总市值的40%以上,是一种新质虚拟资本。可知有多少人就是喜欢在这种虚拟资本的泡沫世界里狂欢!</p><p class="ql-block">(1)《资本论·第三卷下》,第533页。</p><p class="ql-block">(2)同上,第530页。</p><p class="ql-block">(3)同上,第532页。</p><p class="ql-block">(4)同上,第528页。</p><p class="ql-block">(5)同上,第531页。</p> <p class="ql-block">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新质绝对贫困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实际上是在同一个资本同时雇用较多的工人,因而劳动过程扩大了自己的规模并提供了较大量的产品的时候才开始的”(1)。在这个起点上,资本家是以工作日为单位用工资购买工人的劳动力的。所谓的</span>“工作日就是一昼夜24小时减去几小时休息时间”(2),而休息时间仅是为了使劳动力能重新工作的最低睡眠时间。工人在与资本家签订的契约期内,“不外就是劳动力,因此他的全部可供支配的时间, 按照自然和法律,都是劳动时间,也就是说,应当用于资本的自行增殖”(3)。换句话说,在一个工作日的24个小时内,休息时间越短,劳动时间就越长,为资本家创造的剩余价值就越多。</p><p class="ql-block"> 所以,马克思说“资本由于无限度地盲目追逐剩余劳动,象狼一般地贪求剩余劳动,不仅突破了工作日的道德极限,而且突破了工作日的纯粹身体的极限”,它不仅“掠夺工人呼吸新鲜空气和接触阳光所需要的时间”, 甚至还要“克扣吃饭时间,尽量把吃饭时间并入生产过程”,以延长劳动时间,在一个工作日内最大限度地消费劳动力。对此,<span style="font-size:18px;">马克思把这种延长24小内劳动时间的做法,叫做延长工作日,他说“我把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绝对剩余价值”(4)。一般来说,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企业,往往是从事简单劳动的劳动力密集型低端产业。</span></p><p class="ql-block">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span style="font-size:18px;">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维持劳动力和劳动力再生产所起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劳动力的价格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并按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随看劳动力的价值上下波动。工人所得的工资,就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往往只能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对此,马克思说“最勤劳的工人阶层的饥饿痛苦和富人建立在资本主义积累基础上的粗野的或高雅的奢侈浪费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当人们认识了经济规律时才能揭露出来”(5)。所以,绝对剩余价值标志着工人阶级的绝对贫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不过,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种低端产业随着资本输出,绝大部已经转移到殖民地国家,因为在那里养活劳动力的价值较低,可以降低工资以加深对工人的剥削深度,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这资本主义国家对本国绝对贫困的质的扬弃,成为殖民地国家的新质绝对贫困。</span></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1)<span style="font-size:18px;">《资本论·第一卷上》</span>,第<span style="font-size:18px;">358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同上,第294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3)同上,第295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4)同上,第350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5)同上,第721页。</span></p> <p class="ql-block">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新质相对贫困</p><p class="ql-block"> 从哲学上讲,有相对剩余价值,必有绝对剩余价值。那么,什么是相对剩余价值呢?</p><p class="ql-block"> 马克思说“把工作日延长,使之超出工人只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的那个点,并由资本占有这部分剩余劳动,这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1),也就是说资本家在以24小时为单元买断一个工作日,期间,除了让工人活命而必须睡眠的那点外,其余时间都在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他们给工人吃饭时间,“就如同给锅炉加煤、给机器上油一样”(2)。</p><p class="ql-block"> 对于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马克思又说“<span style="font-size:18px;">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而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这里,“一般基础”就是两者的共同点——工作日;“相对剩余价值的起点”就是工人的工作日摆脱了24小时的额定时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比如8小时工作制,资本家买断的是一天24小时内的8个小时为一个工作日。所以,“就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来说,工作日一开始就分成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这两个部分”,如果说在8小时内的2小时是工人工资部份的必要劳动,那其余6小时就是工人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剩余劳动。在此情况下,要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有二种办法,一是</span>“要用各种方法缩短生产工资的等价物的时间,从而缩短必要劳动”,也就是降低劳动力的生活成本以降底工资,但这涉及整个社会方方面面的因素。二是“使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发生根本的革命”,资本主义在绝对剩余价值积累的基础上,大量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使劳动过程发生根本的革命,成倍甚至上百倍地提高<span style="font-size:18px;">剩余劳动的生产效率,相对地压缩了必要劳动的时间。所以马克思说“我把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3)。</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通俗地讲,资本家为了追逐更多的利润,会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工人能够在同样的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产品。这样,原本用于生产工人自身所需生活资料的必要劳动时间相对缩短,而用于生产剩余产品剩余劳动时间则相对延长由此产生的剩余价值,就是相对剩余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一般来说,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企业,往往是从事复杂劳动的技术密集型高端产业,也是留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本土的高端垄断产业。根据马克思“工资的国民差异”的理论(4),这些企的劳动力出卖者的技术水平比较高,工资也比较高,使他们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表面生活水平得以提升。但他们生产剩余价值的增量远远大于工资(流动资本)的增量,使得相对剩余价值率大幅度上升,这就掩盖了资本的剥削深度。这使人们比较的不再是生存需求,而是消费能力,这种“富裕”现象,使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相分离,成为——新质相对贫困。</span></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1)《资本论·第一卷下》,第557页。</p><p class="ql-block">(2)同上,第295页。</p><p class="ql-block">(3)同上,第350页。</p><p class="ql-block">(4)参见《资本论》第二卷下第613页。</p> <p class="ql-block">工资的国民差异——新质劳动力价格 </p><p class="ql-block"> 世界各国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本来就对森林、煤矿 、石油从及海峡隘口等自然资源的占有是不平衡的,再加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到资本输出价段,在国家与国家间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相分离,这样就形成全世界新的产业布局,在不同的国家之间“只要把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换成外在的工资形式,那里的一切规律就会转化为工资运动的规律。在这一运动中表现为各种变动着的组合的情况,对于不同的国家说来,会表现为国民工资的同时存在的差异”(1)。</p><p class="ql-block"> 对此,马克思说“一个国家的资本主义生产越发达,那里的国民劳动的强度和生产率,就越超过国际水平。因此,不同国家在同一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同种商品的不同量,有不同的国际价值,从而表现为不同的价格,即表现为按各自的国际价值而不同的货币额。所以,货币的相对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较发达的国家里,比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太发达的国家里要小。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名义工资,即表现为货币的劳动力的等价物,在前一种国家会比在后一种国家高”,而且“即使撇开不同国家货币价值的这种相对的差异,也常常可以发现,日工资、周工资等等在前一种国家比在后一种国家高”(2)。</p><p class="ql-block"> 马克思上叙关于“工资的国民差异”的论述,完全符合当今世界的实际情况。<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美元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流通货币以后,世界分为三大板块,一是美利坚合众金融独霸帝国;二是原殖民国家板块,如欧盟中的有关国家及英国和日本;三是原殖民地国家板块。美利坚合众国的国民收入的工资水平最高,原殖民国家板块次之,原殖民地国家板块最低。这也是劳动力价格的自我扬弃,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外,又异化出国家与国家之间工资的国民差异,成为一种——新质劳动力价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资本论·第二卷上》,第613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同上,第615页。</span></p> <p class="ql-block">工人贵族——新质资产阶——</p><p class="ql-block">一个民族剥削整个世界</p><p class="ql-block"> 在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矛盾运动中,英国从十九世纪中叶起,就具备了帝国主义的两大特点:拥有大量的殖民地领土,在世界市场上占垄断地位。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在几十年中不断地注意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和英国资本主义的帝国主义特点之间的联系。 </p><p class="ql-block"> 例如,恩格斯在1858年10月7日给马克思的信中说:“英国无产阶级实际上日益资产阶级化了,因而这一所有民族中最资产阶级化的民族,看来想把事情最终导致这样的地步,即除了资产阶级, 还要有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和资产阶级化的无产阶级。自然,对一个剥削全世界的民族来说,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有道理的。”将近二十五年以后,恩格斯又在1881年8月11日写的信里说到了“受那些被资产阶级收买或至少是领取资产阶级报酬的人领导的最坏的英国工联”。恩格斯在1882年9月12日给考茨基的信中又说:“你问我:英国工人对殖民政策的想法如何?这和他们对一般政策的想法一样。这里没有工人政党,有的只是保守党人和自由激进党人,而工人十分安然地同他们共享英国的殖民地垄断权和英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垄断权。"</p><p class="ql-block"> 这里已经把原因和后果明白地指出来了。原因是:1、这个国家剥削全世界;2、它在世界市场上占有垄断地位;3、它拥有殖民地垄断权。后果是:英国一部分无产阶级已经资产阶级化<span style="font-size:18px;">(1)。</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的这种剥削全世界的霸主地让位给了美国。</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参见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界段》段,第97页。</p> <p class="ql-block">至今还是一个——没有画完的圆圈</p><p class="ql-block"> 随着自由竞争向垄断的转化,资本巨头不断减少,而产业工人队伍却日趋庞大,他们的贫困、压迫、奴役和退化的程度不断地加深,不能不使“日益壮大的、由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的机构所训练、联合和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反抗也不断增长”。垄断资本在创造新的繁荣的同时又成了与生产方式的桎梏。由于“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p><p class="ql-block"> 馬克思上述的这些话,讲的是资本自我扬弃的必然趋势是引起社会变革。但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就在工人阶级成长的同时,英国出现了工人贵族,他们与资本家融合在一起成为统治集团的成员;并且在发达资本主义保留的高端制造业中形成了中产阶级,他们虽然不占有生产资料,但从事复杂劳动,能为资本家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所以能获较高的工资;还有就是前苏联共产党高层集体脱变,他们亲自解散苏共,并宣布苏共非法。这些都说明要朝着马克思指出的方向走,道路是曲折的。</p><p class="ql-block"> 正如马克思所预料的那样,“以个人自己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私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同事实上已经以社会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化为公有制比较起来,自然是一个长久得多、艰苦得多、困难得多的过程”(1)。</p><p class="ql-block"> 所以说,自从“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发展至今,人类劳动的足迹,<span style="font-size:18px;">还是一个没有画完的圆圈。</span></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1)《资本论·第一卷下》,第833页。</p> <p class="ql-block">或许是——世界通用货币的—— 首先突破</p><p class="ql-block"> 尽管如此,资本的运动却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它在自我揚弃中不断前进,美元也伴随着资本的运动而揚弃自己。</p><p class="ql-block"> 马克思说“商品的价格或货币形式,同商品的所有价值形式一样,是一种与商品的可以捉摸的实在的物体形式不同的,因而只是观念的或想象的形式”(1)。意思是货币是使用价值和商品交换刺激人脑而产生的观念物。马克思又说“铁、麻布、小麦等等的价值虽然看不见,但是存在于这些物的本身中;它们的价值通过它们同金相等,同金发生一种可以说只是在它们头脑中作祟的关系而表现出来”(1)。以美元为例,不仅它与黄金掛勾是与人类头脑的关系表现出来,而还可以通过人脑宣布与黄金脱钩,转而通过人脑与沙特的石油交易的结算掛钩,完全属于不是不可渝越的观念物。根据货币是观念物的属性,要建立新的世界货也决非难事,比如电子货币。</p><p class="ql-block"> 根据目前的世界形势,要打破一国剥削全世界的僵局,要冲破生产力发展的桎梏,<span style="font-size:18px;">或许是——世界通用货币的—— 首先被突破。</span></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1)《资本论·第一卷上》,第113页。</p> <p class="ql-block">股份公司成立——新质社会企业</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金融独霸就是集权,就是在全世界的经济集权。</span>马克思说“股票只是对这个资本所现的剩余价值的相应部分的所有权证书”(1),然而这一有权证书被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保装成商品,<span style="font-size:18px;"> 作为虚拟资本投入流通后,却</span>有自己独特的运动和决定方法,它与产业资本的生产过程无关,不管是涨还是跌,只是单纯的排斥和吸引。<span style="font-size:18px;">股市涨,引起对已经入市的资本的抛售而获利,这是对获利资本的排斥。同时,这种获利效应,也会使未入市资本买入股票而企图获利,这是对未入市资本的吸引。反过来股市跌,会引起已入市资本的恐慌而抛售止损,这是对已入市资本的排斥。同时,也会使未入市资本投机买入而进行抄底,这也是对未入市资本的吸引。股市在吸引和排斥的矛盾运动中,产生一个第三者就剥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马克思说“这种所有权证书的价格变动而造成的盈亏,以及这种证卷在铁路大王等人手里的集中,就其本质来说,越来越成为赌博的结果。赌博已经代替劳动,并且也代替了直接的暴力,而表现为夺取资本财产的原始方法。这种想象的货币财产,不仅构成私人货币财产的很大的部分”(2),而且<span style="font-size:18px;"> “因为财产在这里是以股票的形式存在的,所以它的运动和转移就纯粹变成交易所赌博的结果;在这种赌博中,小鱼为鲨鱼所吞掉,羊为交易所的狼所吞掉”。 所以股票的交易</span>过程,<span style="font-size:18px;">代替了直接的暴力手段,</span>不管是涨还是跌,都会“导致资本的集中,从而导致最大规模的剥夺”,而且“剥夺已经从直接生产者扩展到中小资本家自身”。可见“剥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发点;实行这种剥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目的,而且最后是要剥夺一切个人的生产资料”,使得“生产资料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已不再是私人生产的资料和私人生产的产品,它们只有在联合起来的生产者手中还能是生产资料”,己经是社会的财产,因而股票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已经高度的社会化,“<span style="font-size:18px;">但是,这种向股份形式的转化本身,还是局限在资本主义界限之内”(3)。</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然而,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股份制萌动着公有制的产生,他说“</span>股份制度——它是在资本主义体系本身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私人产业的扬弃,它越是扩大,越是侵入新的生产部门, 它就越会消灭私人产业”(4)。也就是说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是资本自我扬弃的必然结果。</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资本论·第三卷下》,第533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span>资本论·第三卷上》,第497页。</p><p class="ql-block">(3)《资本论·第三卷上》,第497页。</p><p class="ql-block">(4)同上,第496页。。</p> <p class="ql-block">分割中国的前景——新质制造业</p><p class="ql-block"> 根据唯物辨证法,资本既然创造了世界上的金融独霸帝国,必然会创造它的对立面。那么哪个国家会成为其对立面呢?</p><p class="ql-block"> 纵观世界历史,欧洲和中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二大板块。不同的是中国历史上由黄帝先后踏平蚩尤和炎帝两族,统一华夏文化;又有秦王扫六合,车同轨、统一文字、度量衡和统一货币等统一国家政权之举。 虽然中国在资本统领全球经济的初期,因落伍而被动挨打,但始终是一个难以分割的整体。而欧洲虽然在历史上出现过古希腊文明、古罗马帝国和奥匈帝国,但终因没有人统一欧洲而发展出四十多个独立的国家,所幸从英国分离出来的美利坚合众国日趋强大,最终成为欧洲国家的领头羊。</p><p class="ql-block"> 所以包括马克思在内的任何人,要研究世界,就不可能不研究中国。在马克思《资本论》的第一、二、三卷中,提到中国的问题,竟达五十多处。其中内容涉及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的小农经济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的生产方式;分析了</span>中国的造纸业等传统工业形式;<span style="font-size:18px;">提到了清朝官员王茂荫的货币改革方案;特别详细讨论了中国成为西方商品市场的状况,指出</span>欧洲各国以地球为战场而进行的商业战争,在中国的鸦片战争中继续进行下去(1)。</p><p class="ql-block"> 对于鸦片战争后分割中国的前景,连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霍布森早在二十世纪初,就作出了这样一种经济上的估计,到那时:1、金融资本在英国南部、里符耶腊以及意大利和瑞士那些游人最盛、富人最多的地方,产生出极少数从远东(中国)取得股息和年金的富豪贵族。2、低端制造业空心化,低端的工业部门就会消业失,即把创造绝对剩余价值的制造业外移到亚洲(中国)和非洲,使大批的食品和工业成品从亚、非两洲源源而来。 3、高端制造业垄断化,<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批先进的工业国家垄断着高端的工业部门的高、精、尖技术,即创造相对剩余价值的制造业垄断把控在本国,使大批的高技术产品向亚、非两洲源源而去,获得巨额的利润。</span>4、西方国家更广泛的同盟,这个同盟有造成西方金融家、投资者们寄生性的巨大危险,一旦中国屈服于这种金融家,投资者,就使他们能从这个世界上所仅有的最大的富源汲取利润,并且用之于西方。</p><p class="ql-block"> 当然,霍布森也认为情况是极为复杂的,世界上各种力量的变动也很难预料,所以不能预先肯定只有这一种前途或其他任何一种前途”(2)。</p><p class="ql-block"> 霍布森的伟大在于他的预测是当今世界活生生的写照,美国步欧洲国家后尘,陷入低端制造业空心化;而且中国也没有选择屈服于金融家、投资者一种前途,而是对世界总流通中资本,人们懂得利用资本的价值价格规律,采取利用、节制和限止的手段,为本国的经济建没服务,创造了一种崭新的前途。即帝国主义分割中国,反而创造了中国门类齐全的、高低端制造业并举的、为世界全人类服务的新质制造业。</p><p class="ql-block"> 造就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1)参见《资本论·第一卷下》,第819页。</p><p class="ql-block">(2)参见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第94页,引自霍布森《帝国主义》中的论述。</p> <p class="ql-block"> 走自己的,让他人去说吧! </p><p class="ql-block"> 《资本论》自1867年第一卷出版以后,来自不同领域的反对声不断。对此,马克思的态度是“走自己的路,让他人去说吧!”</p><p class="ql-block"> 这是马克思的自伩,也是人类劳动向着马克思设定的目标前进坚实的脚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