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所招收女性与非裔的美国大学

ZYZ

<p class="ql-block">  美国第一所招收非洲裔与女性的大学——欧柏林大学成立于1833年。欧柏林大学位于美国俄亥俄州东北部的小镇欧柏林(Oberlin)。</p><p class="ql-block"> 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种族隔离制度根深蒂固,当时非洲裔的识字率不足5%,高等教育几乎完全向非裔群体关闭。欧柏林大学率先打破这一禁忌,1835年招收非洲裔美国人,坚定不移地实行民族平等的原则。明确将非裔学生纳入招生体系,不仅为他们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更从制度上否定了“非裔不配接受高等教育”的种族主义论调。</p><p class="ql-block"> 欧柏林大学这一开创性的举措比美国的废奴运动和《解放黑奴宣言》早了近三十年,牢固确立了其作为社会公平与高等教育先驱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欧柏林大学由两所紧密结合但又独立招生的学院组成:</p><p class="ql-block"> 1. 文理学院(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 提供传统的文理学科教育。</p><p class="ql-block"> 2. 音乐学院(Oberlin Conservatory of Music): 世界最顶尖的音乐学院之一,也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持续运作的音乐学院。</p><p class="ql-block"> 欧柏林大学的知名校友包括多位诺贝尔奖得主、普利策奖得主,以及众多世界级音乐家,如小提琴家Joshua Bell、指挥家Robert Spano、中国著名钢琴家王羽佳等。</p> <p class="ql-block">  这是欧柏林大学Tappan Square 草坪上的标志性树木。</p><p class="ql-block"> 1833年这是一棵5英寸高的榆树幼苗,长老会牧师约翰·希普赫德和菲洛·斯图尔特在此决定创立欧柏林学院,並选定它为欧柏林的校址。因树苗的“美丽与对称”将其保留——这棵榆树成为欧柏林学院诞生的“见证者”。</p><p class="ql-block"> 它不仅是一棵“树”,更是欧柏林学院从废奴运动发源地到现代文理学院的历史基因载体,见证着校园与欧柏林镇200余年的共生与变迁。</p> <p class="ql-block">  欧柏林大学1937年实行男女同校,比常青藤大学早数十年。</p><p class="ql-block"> 这是欧柏林大学的女性教育纪念柱,旨在纪念欧柏林作为美国首个实行男女同校、并率先向女性授予本科学位的高校,是对“女性进入高等教育领域”这一历史里程碑的致敬。</p> <p class="ql-block">  欧柏林大学校园里的灯柱上挂着带有不同语言“欢迎”字样的旗帜,在绿树环绕的校园环境中,传递出对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员的友好与欢迎,彰显出学校多元包容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  这个石刻的名称是 John Frederick Oberlin Monument(约翰·弗雷德里克·欧柏林纪念碑)。</p><p class="ql-block"> 它由深红色花岗岩制成,内嵌黑非洲大理石,表面通过类似手风琴折痕的工艺设计,从不同角度分别呈现“花”和“鸟”的图案。当从一侧看时是鸟,另一侧则是花,体现了“不同视角可共存”的理念,与欧柏林大学的核心精神一致。</p> 纪念拱门 <p class="ql-block">  欧柏林大学的纪念拱门,用于纪念在1900年中国义和团运动中遇难的13名美国公理会传教士及5名儿童。这些遇难者中除4人外,其余均为欧柏林学院的学生或其家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纪念拱门另一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纪念拱门上的铭牌</p> <p class="ql-block">纪念拱门上的铭牌:</p><p class="ql-block">1900年遇难者名字、遇难时间与地点。</p> 部分校园建筑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Finney Chapel(芬尼礼拜堂)</p> <p class="ql-block">  欧柏林大学的 Peters Hall(彼得斯大厅),它是欧柏林学院最古老的石砌建筑之一,1887年完工。绿色铜质圆顶内置天文台与天象馆,<span style="font-size:18px;">用于物理与天文学教学及公众观星活动。大厅内有</span>世界语言教室、学术服务办公室及保罗与伊迪丝·库珀国际学习中心。</p> <p class="ql-block">  欧柏林大学的 Warner Center(华纳中心)。建于1901年,最初作为校园体育馆,后改造为戏剧与舞蹈项目的核心空间,是欧柏林校园内兼具历史质感与功能活力的标志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欧柏林大学的 Stevenson Hall(史蒂文森厅),它是校园内重要的学生生活与社交中心,底层常设置餐饮、自习区。</p> <p class="ql-block">  欧柏林大学的威尔伯与奥维尔·赖特物理实验室,是校园内历史悠久的科学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这是欧柏林大学的彼得斯厅(Peters Hall)。它是欧柏林校园内“石砌时代”(1880 年代)幸存最古老的建筑,内部现为世界语言教室、学术服务办公室及天文台所在地,是校园历史与功能的重要地标。</p> <p class="ql-block">  欧柏林音乐学院的核心建筑,内部可容纳1200人,是校园内最重要的演出与集会空间。</p> <p class="ql-block">  欧柏林大学的史蒂文森厅,是校园内重要的学生生活与餐饮中心,底层分布着学生休息室、厨房和行政办公室,二层是可服务 800 名学生的三个采光良好的餐厅。</p> <p class="ql-block">  欧柏林大学的主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  欧柏林大学的金楼(King Building),内部主要容纳人文与社会科学类教室、 lecture hall,是校园内极具辨识度的现代主义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这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1960届杰出校友埃里希·贝克(Erich Baker)的名字命名的</span>埃里希·贝克 '60 表演厅(Erich Baker '60 Performance Hall)。</p> <p class="ql-block">  欧柏林大学的 Kresge Building(克雷斯吉大楼) ,欧柏林学院的视觉艺术中心,以现代主义风格的玻璃与金属立面设计为特征,是艺术教学、展览与创作的重要空间。</p> <p class="ql-block">  欧柏林大学配套的校园酒店与社区活动空间。</p> <p class="ql-block">  欧柏林镇校园周边的商业街区 </p> 孔祥熙与欧柏林大学 <p class="ql-block">  孔祥熙是欧柏林大学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中国校友。</p><p class="ql-block"> 孔祥熙出生于山西太谷,早年在一所教会学校读书。1897年,在传教士的推荐和帮助下,孔祥熙前往美国进入了欧柏林大学。</p><p class="ql-block"> 1907年,孔祥熙从耶鲁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返回中国。在回国前,他向欧柏林的师友们承诺,将回到家乡山西创办一所学校,作为对欧柏林培养的回报,并传承其精神。 同年,他在太谷创办了铭贤学校(英文名:Oberlin Shansi Memorial School,直译为“欧柏林山西纪念学校”)。“铭贤”二字意为“铭记贤德”,一方面是为了纪念在“庚子教难”(义和团运动)中在太谷被杀的公理会传教士(欧柏林校友),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铭记”欧柏林的恩德。</p><p class="ql-block"> 这所学校从小学办到高中,后来增设大学农科、工科,成为当时山西最好的中学之一。孔祥熙自任校长,其办学理念、课程设置都深受欧柏林模式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铭贤学校成为了欧柏林大学在中国的一个海外项目,欧柏林会定期派遣毕业生到铭贤学校任教,为期两到三年。这一传统持续了数十年,即使在抗战时期学校西迁也未曾完全中断,极大地促进了中美文化和教育交流。</p><p class="ql-block"> 铭贤学校现为山西农业大学。</p> <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24日摄于欧柏林校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