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赵玉平讲唐僧扫塔的故事,得出了“起点低”“当下净”“回头脏”“平常道”四点启示,虽然纯属过度解读,但蕴含的智慧不容小觑。</p><p class="ql-block">故事的大概是唐僧师徒西行至祭赛国,见该国金光寺塔蒙尘已久,唐僧便带着孙悟空前去扫塔,正常扫塔应该是从上往下扫,这样才能扫的干净,但他们却违背常识从下往上扫,这样刚扫过的楼层又落满灰尘,等于前面相当多的努力都白费了,当然这么扫可能仅仅是为了剧情的铺垫,因为在塔顶,他们偷听到了两个小妖的谈话,然后才展开了后面九头鸟的剧情…被过度解读的《西游记》是四大名著中最有深度的一部。</p><p class="ql-block">我们先来看“当下净”这个心法的高明之处,之前是脏的,以后也会是脏的,只有当下努力扫出来的一片天地是干净的,这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生活现状,人和人之间不同的只有所持的心态,脸洗了还是要脏的,饭吃了也还是会饿的,世上没有真正一劳永逸的事情,为未来还没有到来的麻烦焦虑、为过去已经错过的事情惋惜,无疑都是对当下精力无意义的虚耗,未来的机缘千变万化,而我们的认知里又有那么多的偏颇,思虑的太多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未来是料不到的。活在过去那就更不用说了,那完全就是在用早已沉没的成本,持续加害现在的自己,让遭受的伤害变本加利。所以我们只要让眼前的一方世界是纯净的,是有序的就够了,因为我们只活在眼前,不活在未来也不活在回忆里。所以只要当下是心意满足的、是无忧宁静的、是波澜起伏的、是五色缤纷的,那生命的体验就是高质量的,是有价值的。总的来说,“当下净”一个是提醒我们要活在当下,一个是提醒我们要专心把眼前的事情做好,聚焦当下所拥有的一切美好,孟子类似说过“必有事焉,而勿忘勿助”,也是劝导我们要专注于当下。</p><p class="ql-block">“回头脏”又是递进了一层的修行心法,关于这个有几种不同的解释,一个是说当你回望前路,发现过去有很多事做的并不完美,这说明相较于过去你进步了,所以才能看到很多当时看不见的瑕疵。另一种说法是说,原本已经被你捋顺的事情,随着你的离开,又变得混沌无序了,就比如一个单位一项工作, 你在的时候抓的非常好,但随着你的离开,又慢慢不行了。这时候我们应该怎么看呢,答案是坦然接受,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在发展变化之中,三国里不也说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本《易经》其实就在讲一个“变”字,黑的会变白,白的会变黑,万物都在挣脱它原有的状态,变的混乱无序,这在物理学上也叫熵增,是目前被证明的最可靠的一条宇宙真理。所以又脏了就脏了吧,你的辛苦并不白费,它也是变换中的一环,你通过努力改变的那些事情,意义也全在当下。</p><p class="ql-block">不在意事情的结果了,自然就会懂得什么是“平常道”了,那是一种对别人没有任何期待,不为任何功利而持的平常心,我就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做好我现在能做的、我现在该做的事情,至于事情的结果,以及别人怎么看、怎么想、怎么评价,一点也不重要。“不虞之誉,求全之毁”都随他去吧,不解释、不期待、不炫耀、不抱怨,成为一个简单清净、不急不躁、没有情绪的人,这便是专注于事的上乘心法,也是顺应自然的修身之道。这里可以引用仓央嘉措的那首《见与不见》</p><p class="ql-block">你见,或者不见我</p><p class="ql-block">我就在那里</p><p class="ql-block">不悲不喜</p><p class="ql-block">你念,或者不念我</p><p class="ql-block">情就在那里</p><p class="ql-block">不来不去</p><p class="ql-block">你爱或者不爱我</p><p class="ql-block">爱就在那里</p><p class="ql-block">不增不减</p><p class="ql-block">你跟,或者不跟我</p><p class="ql-block">我的手就在你的手里</p><p class="ql-block">不舍不弃</p><p class="ql-block">来我怀里</p><p class="ql-block">或者</p><p class="ql-block">让我住进你的心里</p><p class="ql-block">默然相爱</p><p class="ql-block">寂静欢喜。</p><p class="ql-block">至于“起点低”的解释,就是说要活的扎实一点,把基础打牢,切记浮躁,幻想一步登天,用《劝学》里的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用《道德经》里的话说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无论是经验的积累还是知识的积累,都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据现代学者考证,《道德经》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原本应该是,“千里之高,始于足下。”以高代远,这样就更能映衬“起点低”的空间拟喻,突出展现了这个积累的过程是积高,并不是单纯如远行那样平顺,那样不依赖经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