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华俄后裔”

二十千里

<p class="ql-block">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正式确定两国以额尔古纳河为界,左岸归俄罗斯,右岸归中国。但条约中也规定,“从前我国所有俄罗斯族之人及俄罗斯所有我国之人,仍留如旧,不必遣回”。从此在额尔古纳河两岸既有中国人,也有俄罗斯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清末民初,山东、河北一带“闯关东”的汉子和修筑中东铁路后留在边境地区的中国劳工与沙俄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奉行“边区俄罗斯化”的移民在地广人少的额尔古纳河畔相遇,演绎了一段年轻力壮的中国青年和热情漂亮的俄罗斯姑娘之间的爱情故事,形成了一支中国最大的俄罗斯族聚集群,俗称“大毛子”,以后不断繁衍生息,有了“二毛子”、“三毛子”,现在已经到了第五代。这就是额尔古纳右岸的“华俄后裔”。1989年,“华俄后裔”连同不同时期因各种原因迁入中国的俄罗斯人被我国正式确定为“俄罗斯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员。</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华俄家庭”</h3> <p class="ql-block">  额尔古纳的“华俄后裔”主要分布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满洲里、室韦、恩和、三河、拉布大林、黑山头一带。据《呼伦贝尔志略》记载,1922年在额尔古纳市定居的俄罗斯人共1855户,9883人。目前在额尔古纳这块土地上生活着2611位俄罗斯族人和5236位“华俄后裔”,他(她)们绝大多数带有俄罗斯母系血统,长着一付欧式面孔,说着地道的东北话,妇女头系三角巾、身穿大花裙,吃着大列巴,住着“木刻楞”,信奉东正教,能歌善舞,性格豪放,具有中俄双重文化认同,至今仍保留着较为完好的俄罗斯文化和生活习俗。这种中西合璧、土洋相间的人文风情,很吸引大家的目光。额尔古纳市室韦镇不仅是蒙古族祖先--蒙兀室韦部落的发祥地,也是全国惟一的俄罗斯族民族乡,与俄罗斯赤塔州涅区隔河相望,对岸就是俄罗斯小镇奥洛奇,1800多人中“华俄后裔”占63%。“恩和”的蒙语意为“和平”,1700人,由汉、俄、蒙等10个民族组成,30%是俄罗斯族人,当地80%的居民是俄罗斯族同胞,建筑多俄罗斯风格。满洲里为我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室韦和黑山头有国家一类口岸,长期与俄罗斯有人员和货运往来。</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额尔古纳湿地</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满洲里套娃酒店</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室韦建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木刻楞</h3> <p class="ql-block">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生活着一群淳朴善良的极具特色身份的“华俄后裔”,他们和其它民族的人们一道和平共处,友好往来,共同幸福快乐地生活。</p> <p class="ql-block"> 2025-8-3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