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根植于亚欧大陆古老而深厚的文明沃土之上。这片广袤的土地犹如一条绵延万里的文明星河,孕育了中华文明、中亚文明、古印度与南亚文明、古波斯与西亚文明、古斯拉夫文明等众多璀璨文明。千百年来,得益于丝绸之路这条连接中外的重要通道,这些文明在长期的交流交往中彼此欣赏、相互借鉴,更加熠熠生辉,无声地印证了"多样文明是世界的本色"这一重要论断,也镌刻下人类不同文明之间共同发展、和合共生的永恒印记。</p><p class="ql-block">本次展览在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期间开幕,更具独特意义。展览以"上海精神"中的"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主题,精选上合组织各成员国10家文博机构的文物珍品220件(套),其中既有各国古代文明起源、发展和演进过程中的符号性文物,又有凸显各国家之间历史交往互动和互融的代表性文物。这些珍贵文物宛如文明星河中的绚丽星光,生动反映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深厚文明底蕴,真实展现了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经由丝绸之路进行文明对话、互学互鉴、相互影响的历史进程。</p><p class="ql-block">"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之间和合共生的壮丽图景正是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注脚。让我们走进展厅,在跨越千年的文物珍品中探寻不同文明的根脉,感悟世界多元文化的智慧,致敬人类文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永恒光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俄罗斯</b></p><p class="ql-block">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从馆藏500万件世界及本国历史文化的独特文物中精选珍品参加本次展览。展品时间跨度自公元前7﹣前6世纪至19世纪末,由此观众可追溯俄罗斯文化传统的演进及其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传承。此次展出的文物艺术品与日常用具,不仅展现了高超的工艺水平和创造力,更印证了不同民族、国家及宗教群体间深厚的历史纽带与文化交融。</p><p class="ql-block">这些珍品不仅是艺术品与生活用具,更是连结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历史纽带。透过这些展品,我们可以看见文化遗产如何成为人与人之间的桥梁,可以看见人类因守护与发展传统的共同愿景而凝聚在一起,深刻揭示了各国深厚的历史渊源、文化传统与相互影响。</p> <p class="ql-block"><b>石桌</b></p><p class="ql-block">公元前6﹣前5世纪</p><p class="ql-block">奥伦祭州奥伦堡区1号村落比斯﹣奥巴山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石桌桌面为圆形,边缘卷曲成沿。下承三足,高大厚重,以动物纹装饰。桌底有红色颜料痕迹。</p><p class="ql-block">此类形制各异的石桌常见于南乌拉尔地区早期游牧民族墓葬。关于其功用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便携式祭台或祭坛,用于特定祭祀仪式,在女性祭司慕葬中多见;二是此类石桌可能曾被用来研磨颜料或调制化妆品,供祭祀等仪式使用。当然也不排除其曾被用于榨取植物汁液调制圣饮"苏摩"(也称"豪摩")的可能。这种圣饮在《阿维斯陀》和《梨俱吠陀》文献中均有记载。</p> <p class="ql-block"><b>铜釜</b></p><p class="ql-block">公元1世纪</p><p class="ql-block">罗斯托夫州列蒙特诺耶村佩夏内四号墓地12号库尔干墓出土</p><p class="ql-block">此釜为圆腹,高足,口沿外翻,附四耳。其中二耳为山羊形象,二耳呈环形。釜腹环饰一道凸起的绳纹带。</p><p class="ql-block">萨尔马泰人以游牧为主,其葬俗是墓中需陪葬大量逝者生前所用物品或在葬仪中获赠的物品。其中,部落首领与祭司等贵族阶层的墓葬尤为突出,出土器物包括贵金属手镯与颈圈、金饰牌、兵器(含剑、匕首及箭镞)、精美马具、青铜釜,以及异域陶器、玻璃器及银器等。这些实物是萨尔马泰部落与周边地区广泛经济文化交往的明证。</p> <p class="ql-block"><b>墓葬面具</b></p><p class="ql-block">公元5-6世纪</p><p class="ql-block">哈卡斯共和国阿巴坎区乌伊巴特站查尔科夫村乌伊巴特1号墓地出土</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件女性墓葬面具,用红色颜料涂绘额头、两鬓、双颊、嘴唇、鼻翼及耳朵。鼻部绘有红色图案,额头与两鬓则在红底上刻螺旋纹与涡卷纹。眼缝、脸颊下部及部分颈部涂有蓝色颜料。</p><p class="ql-block">该面具属塔施提克考古文化。为逝者制作葬仪面具是塔施提克文化特有的丧葬习俗,旨在保存逝者火葬后的容貌。女性面具常以红、蓝、白三色绘饰。</p> <p class="ql-block"><b>雕刻件</b></p><p class="ql-block">公元前5﹣前3世纪</p><p class="ql-block">托木斯克州巴尔瑙尔区卡坦达村库尔千墓2号墓地出土</p><p class="ql-block">此件器物生动刻画了一幅动物噬咬的场景:一头或为猫科猛兽,正噬咬着一只奇兽的颈部。动物噬咬纹饰是斯基泰时代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被称为"斯基泰﹣西伯利亚"动物纹饰。</p><p class="ql-block">此件雕刻板在出土时与数个木马形饰物共同缝缀于一件皮毛胸兜上,其可能是衣物的装饰性带扣。类似的服饰配件在中国北方地区也多有发现,动物噬咬纹也广泛流行于中国北方服饰之上。</p> <p class="ql-block"><b>青铜头盔</b></p><p class="ql-block">公元前7﹣前6世纪</p><p class="ql-block">库班州发现</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件斯基泰时代(公元前7﹣公元6世纪)的头盔,整体呈半球形,带一短而尖的护鼻。盔的正面,眼眶上方的弧形边缘饰有凸起的圈带。前额正中有一道凸棱,顶端收于一个环钮。盔的后部边缘有开口,底部有穿孔,用以连接护颊与护颈。</p><p class="ql-block">此件头盔属于典型的"库班"类型(因主要发现于库班地区而得名),是早期斯基泰文化的标志之一。"库班"类型头盔的起源可追溯至中国西周早期北方地区的青铜文化。</p> <p class="ql-block"><b>铁剑</b></p><p class="ql-block">公元前5世纪</p><p class="ql-block">沃罗涅日州出土</p><p class="ql-block">匕首或短剑是斯基泰武士必备的近战兵器,也是连接斯基泰文化游牧民族的纽带。它们与马具、动物纹饰共同构成了界定早期铁器时代的"斯基泰三要素"。</p><p class="ql-block">在整个斯基泰时代,从东欧到南西伯利亚乃至中亚的草原、森林及山地地带,阿基纳克短剑广泛流行。一位典型的全副武装的斯基泰骑兵形象应为:手持弓与箭(箭用青铜箭镞),腰间佩戴铁质阿基纳克短剑、战斧或长矛等武器,跨坐于战马之上,马身上配有用动物纹青铜牌装饰的马具。</p> <p class="ql-block"><b>彩绘椴木箱</b></p><p class="ql-block">公元18世纪下半叶</p><p class="ql-block">椴木箱是一种古老且流传甚广的箱式器物。数个世纪以来,从沙皇宫殿到农家茅舍,遍及俄罗斯各社会阶层的家家户户。彩绘木箱始见于公元16世纪,当时匠人开始在椴木箱体绘制彩色纹饰和叙事性图案。这件木箱通体饰扇形叶片与星形组合纹,局部点缀格状网纹。图案均以黑彩勾勒轮廓、内填绿、红、黄、白诸色。箱盖内侧用白底彩绘传统饮酒场面:一张矮桌上陈设简单器物,两侧各立一名手持酒杯的男子。</p> <p class="ql-block"><b>贺寿礼盘(敬献给亚历山大二世皇帝)</b></p><p class="ql-block">公元1866年</p><p class="ql-block">圣彼得堡科尔尼洛夫兄弟工厂制造</p><p class="ql-block">盘心以多彩绘法绘亚历山大二世沙皇与玛丽亚·亚历山德罗芙娜皇后的组合花押字" AM ",上方饰有皇冠。花押字外围环绕描金花环,以月桂枝与橡树枝交错编织,并以蝴蝶结纹饰束扎。其余部分施蓝釉,均匀分布六组描金贝壳状涡卷纹饰框,框内绘多彩花卉纹样。</p><p class="ql-block">盘沿背面饰有圆形涡卷纹饰框,其内用描金工艺绘星辰纹。盘外底中心刻有工厂印记,外围环绕描金花环、宽大镀金缎带和双圈弦纹。盘碟沿背面有装饰的瓷器在俄罗斯极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b>花瓶</b></p><p class="ql-block">公元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p><p class="ql-block">库兹涅佐夫瓷器厂制造</p><p class="ql-block">特维尔州科尔切夫县库兹涅佐沃村出土</p><p class="ql-block">马特维·西多罗维奇·库兹涅佐夫(1847-1911)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罗斯著名实业家,创办了库兹涅佐夫瓷器厂。1870年,他收购了特维尔州库兹涅佐沃村的彩陶厂,将其发展为生产彩陶和珐琅制品的重要基地,产品多采用俄罗斯民族风格设计。他与建筑师舍赫特尔及卡明斯基合作,开发了俄罗斯风格陶瓷制品,如1891年为莫斯科宅邸设计的定制作品。</p> <p class="ql-block"><b>亚历山德拉·费奥多罗芙娜皇后肖像花瓶</b></p><p class="ql-block">公元19世纪30年代下半叶</p><p class="ql-block">圣彼得堡皇家瓷器厂制造</p><p class="ql-block">花瓶配以青铜底座,瓶腹下部饰有浮雕描金莨苕叶纹饰:通体施绿松石色釉,一侧绘身着俄罗斯传统服饰、头戴科科什尼克饰物与面纱的亚历山德拉·费奥多罗芙娜皇后肖像;另一侧饰茛苕叶环绕的棕榈叶纹饰,所有纹饰轮廓均描金装饰。</p><p class="ql-block">这幅亚历山德拉·费奥多罗芙娜皇后的肖像,其蓝本源自1838年普鲁士画家弗朗茨·克吕格(1797-1857)创作的油画。这幅肖像出现频率最高、最受欢迎的亚历山德拉·费奥多罗芙娜皇后的官方礼仪画像。</p> <p class="ql-block">"中国风"贝形彩绘托盘</p><p class="ql-block">公元19世纪40年代</p><p class="ql-block">圣彼得堡孔德拉季耶夫工厂制造</p><p class="ql-block">此件"中国风"托盘是俄罗斯"中国风"晚期的代表作。托盘中央以贝壳造型呈现金色花果瓶。瓶身环绕三只珍禽,它们被称为"中国瑞鸟",但绘图却融合了欧洲绘画技法。枝条间点缀有已经重构的中国兰花、牡丹和菊花等吉祥图案。" S "形涡卷纹则是典型的西方装饰元素。</p> <p class="ql-block"><b>饰有《莫斯科涅格林纳亚河岸的"冰山"》图的椭圆形托盘</b></p><p class="ql-block">19世纪上叶</p><p class="ql-block">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下塔吉尔市某工厂制造</p><p class="ql-block">谢肉节是俄罗斯的传统节日,人们乘雪橇、歌舞狂欢,享用薄饼等美食,还有传统斗拳助兴,尽显普天同庆的欢乐氛围。此件托盘内底装饰的是法国画家德拉巴尔特的名作《莫斯科涅格林纳亚河岸的"冰山"》。画作描绘的正是莫斯科市民庆祝传统节日——谢肉节盛况之一角。</p> <p class="ql-block"><b>俄罗斯女性民族服饰</b></p><p class="ql-block">公元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p><p class="ql-block">萨拉凡是一种长款无袖连衣裙,在俄罗斯文化中已有600余年历史。在16-17世纪,这种服饰曾遍及各社会阶层,但彼得一世的画化改革强制推行欧式着装,使其逐步在贵族阶层销声匿迹。在公元18-19世纪上半叶,萨拉凡成为农民、商贾及市民阶层女性的主流服饰,其织物材质直接反映穿着者的经济水平和社会地位。直到公元20世纪初。萨拉凡套裙一直是俄罗斯北方和中部各州、伏尔加河流域以及西伯利亚地区农妇的日常着装。</p> <p class="ql-block"><b>项链</b></p><p class="ql-block">公元19世纪</p> <p class="ql-block"><b>油画《从索菲亚沿岸眺望克里姆林宫》</b></p><p class="ql-block">公元1868年 P ·彼得罗维奇·韦列夏金绘</p><p class="ql-block">大克里姆林宫位于克里姆林宫核心位置,由建筑师康斯坦丁·托恩设计,于1838-1849年在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旧宫遗址上重建。宫殿最富特色的当属二层的五个仪式大厅,均以俄罗斯最高勋章命名。一条带温室花园的拱廊将宫殿与军械库相连。大克里姆林宫以其精巧的布局和古罗斯风格外立面,完美融入克里姆林宫建筑群。油画取景视角始于大石桥和莫斯科河左岸的索菲亚沿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