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霞”是形声字,也是表意字。篆文从雨,与云有关。叚,本义是“假”。《说文解字》:“叚、借也。霞就有了“借云气的颜色”的字义。其本义是指日出、日落前后天空及云层上因日光照射而出现的彩色光象或彩色的云朵,也可泛指美丽的光彩或遥远的地方</p><p class="ql-block">《释名》一书里载“霞,白云映日光而成赤色,假日光之赤光而成也”。是说霞总是偏赤色</p><p class="ql-block">现代气象学解释,当太阳光透过厚厚的大气层,遇到大气分子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微粒,就会发生散射。霞光的出现,基本都在日出和日落前后。这时太阳所在的位置和地平线形成了特定的角度。据瑞利散射定律,太阳光谱中黄橙红的光波长较长,在太阳初升的早晨,在太阳落下的傍晚,能够率先穿透云层。因此,我们看到的霞光,基本都是黄橙红颜色为主。太阳光谱中波长较短的蓝色、青色的光散射出来后,经过云层的反射,形成了蔚蓝色</p><p class="ql-block">《乡言解颐》里著:霞者,以朝暮见,大约春夏时多,秋冬时少。是说霞光的出现是有季节性的</p><p class="ql-block">“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是中国民间谚语。早晨,如有鲜艳的朝霞,表示东方低空含有许多水滴,有云层存在,降雨正在逐渐逼近,这是“朝霞不出门”的原因。傍晚,呈现晚霞,主要由尘埃等干粒子对阳光散射所致,说明西方的天气比较干燥。 按照气流由西向东移动的规律,未来本地的天气持续晴好,可以放心地出门出远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