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br></b><div> <b>乌克兰位于欧洲东部,黑海、亚速海北岸,面积约60.37平方公里,人口4113万,是欧洲版图上国土面积仅次于俄罗斯第二大国。</b></div><div><b> 2019年9月的乌克兰首都基辅,是记忆里温润的模样。漫步圣索菲亚大教堂看穹顶流光,在基辅洞窟修道院触摸历史纹路,驻足母亲雕像前感受精神力量,逛安德烈斜坡文艺小店品民族风情,沿第聂伯河畔听风掠过老城街巷,那时只觉时光悠长,尽是和平景致。</b></div><div><div><b> 未曾想两年后,战火骤然打破宁静,且绵延至今。回望那次旅程,竟满是庆幸——幸好曾亲身踏过那片土地,见过它未经硝烟的模样,也更懂如今硝烟里的百姓难。那些定格在相册里的基辅风景,成了格外珍贵的念想。</b></div></div> <b>2019年9月,我们结束了白俄罗斯行程后,乘波音737客机前往乌克兰首都基辅。</b> <b>抵达后,入住这家位于基辅市中心的酒店,现代风格建筑,设施与服务挺贴心,整体体验还不错。</b> <b>酒店的早餐</b> <b>陪伴我们的是基辅导游安德烈,他曾留学长春大学,慢节奏但脾气好,怎么逗都不恼,超可爱!</b> <b>基辅位于乌克兰中部,第聂伯河中游河畔,是乌克兰第一大城市,人口约295万,城市绿化出色,“有花园城市”之称。</b> <b>基辅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历史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b> <b>基辅被誉为“金顶之城”。据不完全统计,基辅市内有173座不同规模的教堂,天气晴好时,市内众多东正教堂,镀金的“洋葱头”圆顶在蔚蓝大幕下光芒闪耀。每到宗教节日,整个基辅回荡着教堂钟声,此起彼伏,让人感觉神圣与震撼。</b> <b> 我们的行程从游览基辅四大地标建筑开始,首先来到洞窟修道院入口区域,从这里入内参观。</b> <b>第一个地标建筑是基辅洞窟修道院,建于11世纪,是首都最古老的寺院建筑,乌克兰的宗教圣地和文化瑰宝。</b> <b>洞窟修道院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由洞窟教堂、圣母升天大教堂、钟楼等建筑组成,拥有大量历史文物和圣徒遗迹,地下洞窟自然保存125具教徒木乃伊。</b> <b>1990年,修道院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b> <b> 洞窟修道院的钟楼</b> <b>洞窟修道院宏伟壮丽,白色墙体搭配金色穹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b><br> <b> 众多教堂、钟楼错落有致,尽显庄严神圣之美。</b><br> <b> 第二个地标建筑是基辅圣索菲亚大教堂,建于11世纪上半叶,属于基辅古罗马时期的建筑,是宗教、政治和文化中心。1990年</b><b>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b> <b>教堂内部保存有世界上最完整的11世纪镶嵌画(260平方米)和湿壁画(3000平方米)创作群。</b> <b> 圣索菲亚大教堂的钟楼</b> <b>大教堂旁的绿地,传统乐器奏响乌克兰韵律。</b> <b>身着民族装的舞者与游人共舞,在绿意里漾起文化交融的欢快节拍。</b> <b>第三个地标建筑是基辅母亲雕像。它位于第聂伯河右岸的山丘上,是为纪念二战时期的基辅战役而建,是卫国战争博物馆的一部分。</b> <b> 祖国母亲雕像高62米,连基座总高102米,重530吨,是世界十大最高雕像之一。雕像一手握剑,一手持盾,盾牌上原有苏联国徽,后因两国关系破裂被拆除,换上乌克兰国徽。</b> <b>参观乌克兰卫国战争博物馆</b> <b>展厅内展示了与乌克兰战争相关的照片、国旗、军装及战争遗物等。</b> <b> 二战时期的装备展示</b> <b> 博物馆广场上的大型雕塑群,展现了二战时期乌克兰军民英勇作战的情景。</b> <b>雕塑人物形象充满力量感,生动还原了战争岁月里的战斗风貌,是纪念二战历史、缅怀英烈的重要景观之一。</b> <p class="ql-block"><b> 第四个地标建筑是基辅圣安德烈教堂。建于18世纪,属于巴洛克建筑风格,以其蓝绿色的外观和金色装饰的穹顶著称,是乌克兰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b></p> <b>安德烈斜坡是基辅著名的历史文化街道,由鹅卵石铺成,地势起伏,一端是圣安德烈教堂,另一端连着波迪尔街区,沿途可以欣赏不同角度的城市风景。</b> <b>在圣安德烈教堂下的文艺小店里,与充满活力的乌克兰女孩合影,一帧异国的美好瞬间就此定格。</b> <b> 接下来,我们跟随导游来到第聂伯河右岸,沿岸留存众多历史遗迹,承载着乌克兰的文化记忆。</b> <b>第聂伯河是乌克兰的母亲河,也是欧洲第三大河,全长2200公里,是乌克兰经济和民生的重要命脉。</b> <b>坐落在第聂伯河右岸的城市奠基者纪念碑,纪念基辅建城1500周年。</b> <b>第聂伯河畔的基辅永恒荣耀公园,从公园可以俯瞰第聂伯河景色,是写生和拍照的好地方。</b> <b> 永恒荣耀公园雕塑众多,无名烈士纪念碑、卫国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等,逛起来很有历史厚重感。</b> <b>在公园游玩的三位基辅女青年,她们友好的笑颜在秋日里绽放青春光彩。</b> <p class="ql-block"><b> 位于第聂伯河右岸的基辅人民友谊拱门,是为纪念俄乌合并300周年而建。拱门上的裂纹代表俄乌关系走向破裂。</b></p> <b>人民友谊拱门附近的雕塑群,展现当年俄乌历史上的融合与协作。</b> <b>奥斯特洛夫斯基博物馆。它位于基辅以南波亚尔小镇,是为了纪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于1974改建。</b><b>博物馆不大,但它是乌克兰重要的红色文化地标之一。</b> <b>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年)是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革命家。15岁入团,同年参加红军,在国内战争中多次负伤,年仅30岁就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但他以顽强的意志创作了家喻户晓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b><div><div><br></div></div> <b>他的作品先后用61种文字印刷发布世界各地,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故事原型就来自作者本人的人生命运。</b> <b>他创作的文学形象保尔·柯察金影响了几代中国年轻人,是一部难以忘怀的励志小说,1935年被授予列宁勋章。</b><br> <b>保尔·柯察金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我在19岁时读过这部长篇小说,他的名言伴随我成长。</b> <b>博物馆门前的塑像,就是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b> <b> 乌克兰大饥荒受害者纪念碑。1932-1933年,当时苏联为推进工业化,强制推行集体农庄制度,大量征购粮食,乌克兰受害最深。</b> <b>这场饥荒造成约300-500万人死亡,该事件成为俄乌历史矛盾的重要根源之一。伤痛凝固成石像,纪念那段乌克兰难以磨灭的苦难记忆。</b><br> <b>最后,我们来到乌克兰民俗与建筑博物馆参观,这里的传统木制教堂,具有浓郁的民俗历史价值,是了解乌克兰建筑文化的重要载体。</b> <b>在基辅的民俗景致里,传统茅草屋静立花丛绿树间,满是乌克兰乡村的古朴与诗意。</b> <b>在这里我们邂逅基辅艺校的女生们,他们以笔为媒,在画纸间捕捉乌克兰的传统风貌,让民俗与艺术在此刻交融。</b> <b>基辅的乌克兰国家歌剧院和作曲家米科拉·维塔利约维奇·李森科的雕像。</b> <b>2019年的基辅之行仍历历在目,如今一晃五年过去。这些年俄乌冲突持续,基辅现状令人牵挂。真心希望世界和平,因为只有和平,民生才有保障,国家才有安宁,我们才有出境赏景的机会。</b><div><b> 2025年9月整理编辑<br></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