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艺术的宝库:龙门石窟

秋天的童话(拒聊)

<p class="ql-block">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是举世闻名的佛教石刻艺术宝库,代表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最高峰。它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它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约公元493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龙门石窟现存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p> <p class="ql-block">卢舍那大佛:奉先寺的主尊佛像,通高17.14米,头部高4米耳朵长达1.9米。据传面容是根据武则天的容貌雕刻的。大佛面容风姨饱满,,修眉长目,嘴角微扬,笑容含蓄,目光慈悲而深邃,无论从哪个角度仰望,都感觉与她的目光相接,给人极大的心灵震撼和艺术感染力,是当之无愧的龙门石窟标志。</p> <p class="ql-block">卢舍那大佛两侧分别侍立着弟子迦叶,阿难,菩萨,天王和力士。这组群像形神兼备,气势磅礴,完美地将佛国世界那种庄严、祥和而又秩序井然的氛围表现出来。</p> <p class="ql-block">香山寺:位于东山,与龙门石窟隔河相望,是五周时代为安置印度高增地婆诃罗的遗身而建立的佛教寺院。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晚年长居于此,自号“香山居士”。</p> <p class="ql-block">站在龙门石窟的伊水河畔,仰望着那些嵌入山壁的千年佛影,很难不心生澎湃。这里的每一尊造像,每一道刻痕,都不在是冰冷的石头,而是一个民族信仰,艺术与命运的活态史诗。</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从北魏的“秀骨清像”,到唐代的“丰腴为度”,完整地展现了公元5世纪至10世纪间中国佛教艺术从风格到技术的演变历程。</p> <p class="ql-block">莲花洞</p> <p class="ql-block">石窟艺术本身缘于印度,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在龙门完成了彻底的中国化,成为中华文明包容并蓄,海纳百川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火烧洞</p> <p class="ql-block">万佛洞</p> <p class="ql-block">老龙洞</p> <p class="ql-block">许多石窟由皇室主持开凿(如奉先寺),直接将皇权与神权结合,体现了“政教合一”的思想,卢舍那大佛更是被赋予了女皇武则天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那位雕刻卢舍那大佛的无名匠人,在完成她那慈悲目光的最后一刻,心中在想什么?他是否知道,自己正在参与创造一个穿越千年的眼神。</p> <p class="ql-block">在几乎没有现代机械的年代,古人是凭着怎样的信仰,毅力与技术,将一整座山化作艺术?无论是万佛洞中15000尊小佛的繁密精细,还是卢舍那大佛宏伟与慈悲的完美融合,都让人对古代的匠人精神跪服。这不是神迹,这是人的伟业。</p> <p class="ql-block">惋惜于无情的残缺:与惊叹相伴的,是阵阵心痛。许多佛像首身分离,手臂断落,那些空荡荡的壁画,诉说着的是战乱,盗凿和岁月无情的侵蚀,尤其看到许多佛首流失海外,成为异国博物馆的藏品,一种复杂的情感油然而生,那即是全人类共赏的艺术瑰宝,却也是中华民族一道无法愈合的文化伤疤。</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是一部石头刻成的“丝绸之路”历史。佛陀的容貌从带有异域风情的高鼻深目,逐渐演变为中土人士的温厚面容,褒衣博带,一派魏晋名士风度。这提醒着我们,伟大的文明从来不是封闭的,它是因包容和吸引而愈发璀璨。站在石洞前,你仿佛能听到千年前工匠们叮叮当当的凿石声,那声音里混杂着梵语、胡语和洛阳官话,谱成了一曲文明交融的交响曲。</p> <p class="ql-block">游龙门石窟,更像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和心灵的朝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