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班主任兵法》(万玮著)是一本极具实战性的班主任工作指南,作者将古代兵法智慧与现代教育管理相结合,提出了许多富有策略性的班级管理方法。</p><p class="ql-block"> 书中强调“教育需要智慧,管理需要谋略”,让我深刻体会到:班主任不仅要有爱心和耐心,更要学会运用“战术”去引导、激励甚至“智取”学生。</p> 读书感受 <p class="ql-block"> 读完这本书,我的班级管理思维发生了转变: </p><p class="ql-block"> 1. 从“硬碰硬”到“智取”:面对学生问题,不再单纯依靠批评或惩罚,而是学会“迂回战术”,以更巧妙的方式化解矛盾。 </p><p class="ql-block"> 2. 从“单打独斗”到“借力使力”:善用班级舆论、同伴影响、家校合作等外部力量,让教育事半功倍。 </p><p class="ql-block"> 3.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布局”:学会预判学生行为,提前制定策略,减少“救火式”管理。</p> 案例与实践 <p class="ql-block">📖案例1:“声东击西”——转移注意力,化解冲突 </p><p class="ql-block"> 书中提到,当两个学生打架时,老师不直接批评,而是突然问:“你们俩谁的力气更大?”学生一愣,老师接着说:“不如比一比掰手腕?”冲突瞬间被转移,情绪也得到缓解。 </p> <p class="ql-block">🏫 我的实践: </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班上两个男生因为争抢篮球差点动手,我模仿书中的方法,没有直接训斥,而是笑着说:“听说你们俩投篮都很准,不如比一比,看谁三投两中?”两人立刻被转移了注意力,比赛结束后,矛盾自然化解,甚至成了好朋友。 </p> <p class="ql-block">✅ 心得: </p><p class="ql-block"> 与其强行压制情绪,不如用“转移法”让学生从对抗状态中跳出来,既能避免正面冲突,又能引导他们用更健康的方式竞争。 </p> <p class="ql-block">📖案例2:“以逸待劳”——让问题自己暴露 </p><p class="ql-block"> 班上总有学生偷偷带零食,老师不直接搜查,而是在班会时说:“最近有同学带零食,如果明天还有人带,我们就全班一起‘分享’。”结果第二天,带零食的学生主动上交,因为怕被全班“瓜分”。 </p> <p class="ql-block">🏫 我的实践: </p><p class="ql-block"> 我班有段时间总有人乱扔废纸,我在班会时说:“明天我会检查每个人的座位,如果发现垃圾,我们就请那位同学给大家表演节目。”结果第二天,教室出奇地干净,甚至有学生主动帮忙整理垃圾桶。 </p> <p class="ql-block">✅ 心得: </p><p class="ql-block"> 与其费力监督,不如利用学生的“心理防线”让他们自我约束,既减少对抗,又培养责任感。 </p> 心得体会 <p class="ql-block"> 1. 教育需要“谋略”:班主任不能靠“吼”和“罚”,而要像将军一样,学会观察、分析、制定策略。 </p><p class="ql-block"> 2. 柔性管理比硬性压制更有效:书中的“心理战术”让我明白,让学生“心甘情愿”地遵守规则,远比强迫他们更有意义。 </p><p class="ql-block"> 3. 因材施教,灵活变通:不同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方法,有的需要“激将法”,有的适合“戴高帽”,关键是要读懂他们的心理。 </p> 改进方向 <p class="ql-block"> 1. 建立“班级情报网”:像书中所说,通过观察和沟通,提前发现潜在问题。 </p><p class="ql-block"> 2. 尝试更多“心理战术”:比如“欲擒故纵”“反客为主”等策略,灵活运用于班级管理。 </p><p class="ql-block"> 3. 加强家校合作:借鉴书中“借力打力”的思路,让家长成为教育的助力,而非阻力。 </p> 总结 <p class="ql-block"> 《班主任兵法》让我明白,教育不仅是“良心活”,更是“技术活”。只有将爱心与智慧结合,才能真正做到“治班有方,育人无痕”。这本书值得每一位班主任反复研读,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优化自己的管理策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