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后来相会——阿尔山林中六八届同学入学六十周年联谊会纪实(下)伊尔施篇

秀秀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序 言</b></p><p class="ql-block">半个多世纪之前,本应该在1968年毕业离校的阿尔山林中六八届学生,因为“文革”的原因,被留在学校里多待了一年。1969年上半年,学校通知我们集体到伊尔施去劳动锻炼。这次劳动锻炼的地点,先是在伊尔施贮木场,后来又去天池修飞机场。这是我们离开校园后,走入社会的第一站,也是我们人生的起步之地。因此,伊尔施成为了六八届三班“六十年后来相会”必去的第三站。到这里去追忆半个多世纪之前所经历的往事,去追寻初出茅庐时的青春记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踏访走入社会的第一站 ~ 伊尔施贮木场。</b></p> <p class="ql-block">伊尔施贮木场,仍在56年前的原址上。大门上的牌匾已经更换,单位的名称也不再叫“伊尔施贮木场”。但大门的位置没有变,仍然是我们当年来劳动锻炼时进出大门的那个地方。</p> <p class="ql-block">从大门进入,首先是我们熟悉的那片宽阔平整的场地,然后是在原来贮木场办公室的位置上,矗立有两排粉墙蓝顶的砖瓦房。我们感觉这两排砖瓦房与当年的房子很相似,只不过原来是红砖红瓦,现在的墙面被粉刷成粉白色,红瓦也变成了蓝色的彩钢瓦。不知道这是在原来办公室旧址上重新盖的新房子,还是将原来的老房子进行了维修形成的。我们无暇去追究这些房子的来历,只因它与我们记忆中的房子在位置上和式样上都很相似,就有了一种亲切感和归属感。</p><p class="ql-block">你好,青春时代的贮木场!</p><p class="ql-block">半个多世纪之前的那一群学生又回来了!</p> <p class="ql-block">这块宽敞平整的场地,我们也感到十分熟悉。当年,除了家在伊尔施的同学之外,其他人都要住宿。所以就在这片场地上搭了若干个帐篷,分成若干个男生宿舍和女生宿舍。每个帐篷里是两排木板搭的通长大铺,同学们把自己的行李放在上面,一个挨着一个,也很整齐。住在帐篷里的同学,早中晚都要去贮木场食堂打饭,然后端回到帐篷里来吃。那时,这片场地上很拥挤,也很热闹,近百名青年学生从早到晚都在这里,时而不乏吵吵嚷嚷,打打闹闹,充满了青春的活力。(郑凤彩)</p> <p class="ql-block">办公室的后面,就是若大的贮木场场区。当年这里有堆积如山的木材,检尺、装卸、加工等等都在这个大院里。自从国家实施“天保工程”、停止森林采伐以后,这里一直在闲置着。前几年路经这里,没看到一根木材。但今天我们来到这里,却看到场区内堆有很多木材,虽然没有当年那种盛况,木材也比当年的细了很多,但此情此景,总算有了点贮木场的味道。经过询问得知,今年国家下达了一些森林“间伐”指标,允许按照“间伐”的要求,采伐一定数量的树木。这些原木就是间伐后拉到这里的。</p> <p class="ql-block">看到一根根原木,就像看到久别的老朋友。松木的清香气味,更把我们带回到当时在这里劳动锻炼时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在贮木场期间,同学们干的活都不一样,有的检尺,有的扒树皮。我记得我当时跟着检尺员学检尺。在楞垛旁检完尺,再到办公室里,按照分成几米长、多大径级的,进行分类汇总。每个检尺员汇总后,报检验队进行大汇总,然后再报贮木场。(张自华)</p> <p class="ql-block">在贮木场劳动锻炼时,我是最后去的,被分到作业区。我们这个作业区 有三个作业小组,第一小组是造材区,负责把山上小火车运来的圆条卸到台区的台上,然后根据原条的规格分类,分别造成8m 、6m、4m,3m和2m的材。第二小组是归楞区,就是把造材区分类的这些木材,用链轨运到归楞小组,再由归楞组的人进行分别归楞。我被分到了第三小组,是清台区。因为链轨转运木材时,会把木材上的那些树皮、锯末、垃圾等,都漏到链轨的下面,会影响下台链轨的正常运行。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这些树皮、锯末、垃圾等清理出去,保证链轨作业时能正常运转。(王淑清)</p> <p class="ql-block">在贮木场的场区内,还能看到一些当年的老厂房。这些老房子,很可能是我们当年劳动锻炼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当年在贮木场劳动锻炼时,我是在木材加工厂。工人们很欢迎我们这些同学,有位工人还热情的跟我们打招呼。工作场地是在二楼,一楼是锯末和板皮。开始我们做点杂活儿,几天后工人师傅就让同学们当下锯。有的把板皮投到楼下,俗称“抱三角子”。具体干了多长时间记不清了。(于新民)</p> <p class="ql-block">当年在贮木场劳动时,我跟部分女同学的劳动项目,是用专用的钢制小铲子,给运到贮木场的松木扒树皮。有一次,跟我在一起劳动的几个女同学突然惊叫着跳起来,吓的得得嗖嗖往旁边跑。我定晴一看,原来是一条小蛇在那里,我当时也忘记了害怕,一个疾劲就举起小铲子,往蛇身上乱剁一气,把这条蛇剁成了好几段。之后,我对大家说,快回来吧,别害怕了,我把它弄死了。接着,我们又开始有说有笑的继续干活。(杨桂清)</p> <p class="ql-block">在我的记忆里,这张照片是我们来到伊尔施贮木场不久拍照的。</p><p class="ql-block">记得有一天下午,我们都在帐篷里休息,有人召集说,赶紧把红卫兵袖标戴上,到照相馆去照相。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带上红卫兵袖标,跟着同学们一起去了照相馆。到那里看到,张自修老师把红卫兵的团旗拿去了,同学们一起把它挂到墙上。当时前来照相的同学很多,六八届三个班的都有,还有六九届的。由于是临时召集,只是听到通知的人来了,还有很多人不知道这回事,就没有来。在有关同学的指挥下,大家进行排队,然后就拍了这张大合影。拍完大合影之后,本想三班的同学再单拍一个合影。但考虑到当时三班的人不全,商量的结果是等把人召集齐了再拍照。这一等,就是五十多年,再也没有机会把全班同学找齐来拍大合影,成了今生无可弥补的憾事。而这张红卫兵合影,也成为了六八届同学唯一一张弥足珍贵的合影照片。(赵秀荣)</p> <p class="ql-block">贮木场内的铁路仍在。当年这些铁路是用于运输木材的。在建国后的几十年里,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采伐的木材,都是通过森林小火车运到各地的贮木场。在各个贮木场经过归棱、检尺、制材加工后,装上大火车,再通过铁路运到全国各地,用于国家的经济建设。</p> <p class="ql-block">自从国家实施“天保工程”后,贮木场被闲置起来,这里的铁路也不再用于木材运输。由于很多年不用,铁轨和路基都掩映在杂草里。它们尤如一位功勋卓著的老人,靜静的归隐在岁月的深处,归隐在历史的长河中。</p> <p class="ql-block">现在,即使有一定数量的“间伐”木材,一般也都改用汽车运输。我们在贮木场内看到,几个装载机正在往汽车上装木材。有的汽车己经装好,正在等待外远。</p> <p class="ql-block">等待工作的装载机。</p> <p class="ql-block">装满木材的大汽车。</p> <p class="ql-block">在厂区的树木和杂草丛中,放置着若干台几十年前在森林里集采木材时用的机械。</p> <p class="ql-block">这里宛如一个旧机械博物馆。当年就是这些集材车,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穿棱在茂密的原始森林里,用自己小小的身躯,将一棵棵高大的原木从森林中拖到山下。它那零部件残缺不全的机体,似在无声的讲述着当年林业工人们作业任务的繁重、环境的恶劣和条件的艰苦;它那锈迹斑斑的外表,恰如一枚枚红色的徽章,在召示着老一代林业工人所做出的贡献和事业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岁月远去,记忆犹存。我们从学校来到这里,迈出了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又从这里走向四面八方。漫漫人生路,我们从这里起步,从幼稚走向成熟,从青年走向中年和老年,走出了各自的人生之路。</p><p class="ql-block">再看你一眼,我青春时代的贮木场!</p><p class="ql-block">再亲近你一次,我的原木朋友们!</p> <p class="ql-block"> ♛ ♛ ♛ ♛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回访留有青葱年代特殊记忆的地方 ~ 天池飞机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20世纪六十年代末,伴随着“文革”岁月的,还有一段时间是非常紧张的国际局势。1968年1月,大批苏军侵入中国七里沁岛地区;1969年3月,苏军侵入中国珍宝岛地区,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珍宝岛事件,全国上下出现了全民备战的热潮。阿尔山地区位于中蒙边境,当时苏联在中蒙边境屯兵百万,虎视眈眈,因此阿尔山地区的备战更加紧张,更加重要。与此同时,阿尔山林业局的落叶松人工林发生大面积松毛虫害,也急需用直升飞机洒药进行灭虫。所以阿尔山林业局决定在天池修建一个飞机场。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这些青年学生,打起背包,坐上森林小火车,集体前往天池林场去修建飞机场。这是我们在青葱年代经历的一件特殊事件,也是留在青春记忆里的一件难以忘却的往事。56年过去了,当年的天池飞机场还在不在?还能不能找到那个地方?这是我们众多同学心里的一个结。因此,这次六八届三班“六十年后来相会”第三站的一项重要日程,就是寻找和回访当年的天池飞机场。</p> <p class="ql-block">6月22日上午,用过丰盛的蒙古族风味早餐,我们租了一台中型巴士,同杜秀琴同学带来的商务车一起,从伊尔施出发,向南行驶,前往天池林场,去寻找当年的天池飞机场旧址。</p> <p class="ql-block">当年我们也是沿着这条路前往天池林场的。</p> <p class="ql-block">我们当时坐的是森林小火车。森林小火车与铁路部门的大火车不同,火车头和车箱都要小很多,铁轨比大火车铁轨细,轴矩也比大火车窄。客车的车箱里是木制的坐椅和行李架,空间也不大,感觉有点憋屈。森林小火车的路基也不是很好,列车运行起来“咣当咣当”直响,而且晃的很历害。摇晃的车厢让人们昏昏欲睡,而震耳的杂音又搅的人们无法入睡。尽管这样,这个森林小火车也是我们往返天池的唯一交通工具,几个小时之后,它把我们带到了天池林场这个集合地点。(杨桂清)</p> <p class="ql-block">在回忆和畅想中,我们来到一片平坦宽阔的草地上。周围的景色告诉我们,这就是当年修天池飞机场的那个地方。同学们欣喜若狂,一个个象欢快的小鸟,奔向梦中那片绿色的草地,奔向心中多年思念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你好,天池飞机场!</p> <p class="ql-block">你好!我们青春年华绽放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天池飞机场位于天池林场住宅区南面约两公里处。远处四面环山,森林植被茂密;中间这一带地势平坦,视野开阔,确实是便于飞机起降的一个很好的空间。</p> <p class="ql-block">1969年6月,阿尔山林中68届同学,在工宣队员苗作仙的带领下,背着行李,到天池修飞机场。尽管每天只有6角钱的伙食补助,同学们还是干的热火朝天。后来因为男同学发生了小型武斗,苗作仙怕控制不了局面,打报告给林中革委会,就宣布结束了这次劳动,各自散开都回家了。(贾树斌)</p> <p class="ql-block">在天池修飞机场时,我们仍然是住在帐篷里。帐篷搭在林场职工住宅的旁边。每天吃完早饭,我们拿着工具前往距离驻地2公里左右的地方去干活。那年也是现在这个季节,青草已经覆盖了地面,绿油油的草地上开着无数不知名的野花,一眼望去像个彩色的地毯。当年修飞机场的人很多,除了我们68届的学生,还有其他届的以及其他学校的学生,还应该有工人和其他人员,反正是人很多。飞机场是怎么设计的我们不知道,修多大规模的我们也不知道,以后会起降什么样的飞机更不知道。反正就是每天来到这片草地上,把上面一层的草皮连带泥土一块一块的挖起来,放到土篮子里,抬到规定的地方倒掉。然后回来再挖另外一块草皮,周而复始重复着同样的动作。草皮连带泥土装在土篮子里不是特别重,男同学可以一手拎一筐,但女同学身单力薄,没有力气,多数时候是两个人抬一筐。尽管这样,也是累的浑身酸痛,劳动一天后,吃过晚饭往床上一躺,就再也不想动弹了。(赵国学)</p> <p class="ql-block">这些因施工而裸露出来的砂土地,就是当年我们修飞机场时的劳动成果吗?</p> <p class="ql-block">当年挖走草皮和下面的泥土,只是修飞机场的第一道工序,最重要的还是要在上面铺垫厚厚的砂石。铺垫砂石的工程量非常大 ,当时没有运送砂石的车辆和铺垫砂石的机械,只能靠肩挑人抬的往里运,再由人工进行平整夯实。工地上人声鼎沸,人来人住,一派人海战术的大会战景象。(魏尚武)</p> <p class="ql-block">在我的记忆里,去天池修飞机场时,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男同学到沙场给往小火车板车装砂石。二是女同学,三个班女同学各是一个小组。我们三班的同学最能干,也最团结。男同学把砂石卸完,女同学就争先恐后去往筐里装。每人装满两筐砂石,排着队唱着革命歌曲往机场里面运,累的满头大汗,但没有一人叫苦喊累,还干的非常起劲儿。我们住的地方是临时搭的帐篷,屋内潮湿。吃的也很简单,一人一碗白菜汤,一个馒头,但吃的也很高兴。我们大约干了一个月左右,就返回伊尔施了。(王秀凤)</p> <p class="ql-block">在天池修飞机场,同学们的任务开始是把草皮子抬到机场边儿上,再垫上砂石,热火朝天的干了不知道多少天。后来男同学到沙场挑砂石装火车,运到机场的铁路边儿上,再由人工用土篮子挑到机场,有时还用铁滚子压实压平。(于新民)</p> <p class="ql-block">年愈古稀的我们,心中仍然激荡着青春的浪潮!</p> <p class="ql-block">1969年毕业离校那年,我们在老师的组织带领下,来到天池,吃住在铁路南侧的岔线队院里。开始我们分成两大组,一组在五十四沙场,用肩膀挑土蓝,把砂石装上森铁“沙板”,再用森铁机车运到机场工地。在机场工地的另一组同学,一部分人卸“沙板”,并把砂石装上拖车,用东方红拖拉机运到机场:另一部分同学负责平整场地。当时林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很艰苦,但同学们劳动热情很高涨,每天都满怀豪情参加劳动。因为我们是初次参加这么大强度的劳动,很多同学的肩膀和手掌都磨出了血泡。但大家都在忍耐,克服各种困难,工作热情不减。每天高高兴兴上工,欢欢乐乐迎接挑战。因为工作经验不足和安全意识欠缺,在劳动中也发生过几起安全事故。在老师和工人师傅指导下,劳动任务顺利完成。这次参加修建飞机场的劳动,对年轻的我们也是一次人生的历练,它锻炼了同学们的意志,也为今后走向社会奠定了基础。(赵志华)</p> <p class="ql-block">杜秀琴和马国庆二位同学的爱人、家人和朋友,也来到天池飞机场,与大家一同享受故地重游的欢乐。</p> <p class="ql-block">在天池修飞机场时,人员分成两大组,一组在飞机场,一组负责装砂石。记得当时我被分到装沙石组,装车地点在五十四沙场。这个组共有30多人,都是男生,又分了七、八个小组,每组4~5人。一个组负责装一个沙板车。车一到,同学们就争先恐后的装车,一般装一车只用20分钟左右。装完砂石后,一个个都累的满头大汗,但没有一个喊累的。(张自华)</p> <p class="ql-block">50多年过去了,修飞机场的细节,记得不是十分清晰。我只记得咱们到天池飞机场后,先去铲的草皮子,再把铲完的草皮子运到边儿上。之后又上五十四沙场那边装砂石,是用板车往回运的。运回来卸到道边儿,再用土篮子往里面挑。(程玉婷)</p> <p class="ql-block">修天池飞机场时,我就是跟同学们一起抬土蓝儿、垫土,住在帐篷里,没什么特别的事情,很普通。修完了,解散了,林业子弟安排工作,我们地方的没人管了,我就去当兵了。贮木场的活儿我也没干过。(马国庆)</p> <p class="ql-block">六九年夏天去天池修飞机场,是住在叉线队院内,当时叉线队长是孟凡信,我和苏玉民、王文章认识老工人徐建德和顾伟才分到一组的。每天坐火车去五十四沙场装砂石,是为备战准备的迫降跑道。(包丰玉)</p> <p class="ql-block">1968年秋的一天,李文江、张自华、于新民、韩富我们四人一起去天池。赶到小火车站一看,伊尔施发往柴河源林场的火车就要发车了。当时小火车是这样编组的:最前面是火车头,然后是一节客车、一节行李车、一节福利车,最后一节是斗车。客车车厢里挤得满满的,我们4位同学就在斗车边上站着。这时女列车长喊道:“你们几个小崽子上不上车?”我们也没吱声,她把车门儿一关,车长把旗一摆,就发车了。车一动,我们几个就跳上了斗车。斗车里装了几筐蔬菜,我们摸了几个柿子和黄瓜吃了起来。那天天气很好,秋高气爽。小火车一路开过苏河车站后,感觉眼前黑影一闪,乘坐的斗车突然就立了起来,然后咣当一声又回到了铁轨上,还好没有“掉道”。这时再往前看去,小火车脑袋插在了左边,客车车厢翻倒在右边,行李车和福利车也倾斜了。车长和我们几个同学都跳下车,往火车头方向跑去。只见火车头小烟筒插到了路边的泥水里,饭盒子飞出去好几米远,正副司机都没有受伤,小烧是我们的小学同学胡长林。这时不知谁喊了一声,“小火车头锅炉要爆炸”!客车里的旅客急忙顺着车窗往外爬,很多人胳膊和脸都有些划伤,但没有重伤的。在车长爬到电线杆子上打电话求援,大家等待救援列车的时候,一片乌云飘来,瓢泼大雨不期而遇。由于没地方躲雨,把这些旅客浇的跟落汤鸡似的。一位从牡丹江来探亲的妇女哭着说,“倒了好几次车才来到伊尔施,还赶上了事故,真倒霉”。伊尔施 和天池两个方向的救援火车先后赶到后,李文江、于新民、张自华我们三人返回了伊尔施,韩富乘车去了天池。这个惊险又刺激的往事,也成为我们几人难忘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张自华、于新民)</p> <p class="ql-block">在这期间,并不是所有人员都参与了修建飞机场的全过程。比如我和一部分女同学,就曾在中途被抽调去执行过另外的任务。那是到达天池不久的一天,修飞机场的工作还处在挖草皮和往外运送阶段。有一天带队的老师给我和十几名女同学开了个会,说是3059部队战士演出队来阿尔山林业局进行慰问,让我们去做接待和服务工作。3059部队是一支英雄的部队,他们的英雄事迹我们在学校时就熟知,对这个部队非常的敬仰。听说是为这个部队做服务工作,大家都很高兴,第二天就坐森林小火车去了伊尔施,住在森铁招待所,帮助森铁食堂和招待所做服务工作。这支演出队虽然只有十来个人,但个个精神抖擞,唱歌跳舞和乐器样样全能,表演的节目非常精彩,受到伊尔施职工群众的热烈欢迎,也给我们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十几天之后,3059战士演出队返回部队,我们也就又坐森林小火车回到天池,继续参加修建飞机场的劳动。</p><p class="ql-block"> (赵秀荣)</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中的人员,是参加乌兰浩特大聚会人员中的铁路子弟同学。天池飞机场也是我们这些非林业子弟学生,最后与校园和同学们告别的地方。</p><p class="ql-block">1969年7月的一天下午,带队老师把六八届学生中除林业子弟以外的其他学生,叫到一个房间内开会。会上告诉我们,阿尔山林业局只负责林业系统子弟参加劳动锻炼和下一步就业的事,不再负责铁路子弟和地方政府各部门子弟的劳动锻炼以及下一步的就业问题。让我们到学校去领取毕业证,然后就可以回家了。当时大家的心情都很失落,没有毕业典礼仪式、没有正式的与同学们告别,第二天就默默的打起行李,从伊尔施火车站上车,到阿尔山林中拿了毕业证后,各回各家。记得那天在伊尔施火车站,少数闻讯的同学来送我们上车,我流了眼泪,心中十分不舍,但也没想太多,以为不久就会见面。没想到,这一别就是38年。直到2007年8月,我才因六八届同学的聚会,再次回到伊尔施。天池的别离,也成为心中永远的痛。(赵秀荣)</p> <p class="ql-block">在铁路和地方系统的同学离开后,我们林业系统的同学又在天池飞机场继续劳动了一段时间,直到飞机场基本完工,才集体离开这里。(王淑清)</p> <p class="ql-block">当年在这里并肩劳动,汗水流在同一片土地上;</p><p class="ql-block">今天在这里并肩合影,情谊也留在这同一片土地上。</p> <p class="ql-block">1969年春天,我和张自华一起去苏河源,返回时乘坐的是拉原木的守车。开车后不久就下起了大雪,守车就“掉道”了。车长探出身子,手举红灯上下晃动,大声喊道:“停车,停车”!但司机没有看到,火车仍然往前走,斗车的4个轮子被火车头拖着跳起了“四步舞蹈”,是“快四”!由于车厢上下颠簸,车厢里小铁炉子的炭火四处飞溅,炉盖儿用铁链子拴着上下飞舞,打在炉子上“当当”的响。我们随着火车晃动,一会儿上,一会儿下;一会儿左,一会儿右。不料,一个女旅客掉到了车下,铁钩子勾住了她的棉衣,将她顺着铁轨拖了好几米远。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但由于是夜间还下着鹅毛大雪,没人敢贸然下车救人。后来火车终于停下来了,车长朝那位女旅客跑去,看到她还好没有受伤,只是被惊吓的已经说不出话了。车长指挥司机和我们几位旅客,用原木杆子撬动守车,把4个轮子先后撬到了铁轨上,一场灾难事故就这样结束了。同学们,你们有在这样的守车里面,跳过这样的“快四”舞蹈吗?而且还是用铁炉子盖儿来伴奏!(于新民)</p> <p class="ql-block">1969年的夏天,我们这些刚出校门的青少年,胸前别着毛主席像章,背上捆着单薄的行囊,踏上了修飞机场的征程。工地上人来人往,我们工具极其简单,一对土蓝子,一把铁锹。尚未完全长成的肩膀,第一次感受到了扁担的重量。起初几日,每挑一担土,肩膀就火辣辣的疼。晚上躺在帐篷里,浑身散架般的酸痛。但我们谁也不叫苦,因为有个信念在燃烧-“备战备荒为人民”。晚上收工后,我们挤在简陋的帐篷里,就着煤油灯写日记。那时我们不懂什么大道理,但都知道,多挑一担土,机场就能早一天建成。</p><p class="ql-block">最难忘的是雨中抢修那次。突如其来的大雨,让工地泥泞不堪。为了不让地基泡水,我们冒雨干活儿。雨水混着汗水顺着脸颊流下,那一刻虽然浑身湿透,心里却热乎乎的,仿佛我们真的在用稚嫩的肩膀,扛起国家的安危。</p><p class="ql-block">岁月沧桑,时代变迁。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的飞机场,除一小部分仍然用于直升机使用外,整片草原已成为牛群的乐园。人们也许不会知道,那个飞机场是一个个十多岁的青少年,用土篮子一担一担挑出来的。但我永远不会忘记,在那片碧绿的草地下,埋藏着我们最珍贵的青春和最纯粹的理想。历史也会记住,在1969年的夏天,有一群青少年,曾经用铁锹和土蓝子,在祖国的蓝天下书写过自己的青春。(郑凤彩)</p> <p class="ql-block">天池飞机场建成后,随着中苏关系的缓和,“仗”没有打起来,战备机场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但它为消灭松毛虫,保护森林安全,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做为特殊历史时期的这段特殊经历,我们久久不能忘怀。现在看到这个机场的一部分,还在作为直升机机场使用,更让我们感到欣喜和宽慰。</p> <p class="ql-block">这里曾经是一片激情燃烧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这里曾经有过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绿油油的草地上,似又看到我们当年忙碌的身影。</span></p> <p class="ql-block">在裸露的砂石里,饱含着我们青春时代洒下的滴滴汗水。</p> <p class="ql-block">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会忘记很多事情。但修天池飞机场的这段经历,却是我们无法忘记的最美好时光!</p> <p class="ql-block">“六十年后来相会”,我们把会标挂在直升机场的围栏上,抖擞精神,再来一次青春的绽放!</p> <p class="ql-block"> ♛ ♛ ♛ ♛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漫步昔日的四十九号泡子 ~ 乌苏浪子湖</b></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阿尔山林区里的湖泊,一般都叫做“泡子”。为方便记忆,还根据作业区域的排序而命名为ⅹⅹ号泡子等等。从天池飞机场返程,我们前往一个叫乌苏浪子湖的地方。到这里一看,啊,原来是老朋友、老地方 ~ 49号泡子!半个多世纪过去,49号泡子这个四面环山的水面,小丑妞儿变成了大美女;土名字改成了靓雅号;久居深山无人识的小水塘,变成游人如织的一个美丽景点。</p> <p class="ql-block">乌苏浪子湖,原名49号泡子,位于天池西南6km处,海拔1045米,水域面积135公顷,平均水深2.5m。这里四面环山,水面平稳,水质肥美,是阿尔山境内主要渔场。这里生产哲罗鱼、细鳞鱼等冷水鱼。</p> <p class="ql-block">徒步行走在林间道路上,前往乌苏浪子湖。</p> <p class="ql-block">在山清水秀的湖边,留下我们留涟忘返的足迹,留下我们对故乡的深情。</p> <p class="ql-block">挂上聚会的会标,在湖边拍个大合影。</p> <p class="ql-block">中午在景区内野餐。</p> <p class="ql-block">吃饱喝足了,再来美美的做一个“五角星”造型。</p> <p class="ql-block"> ♛ ♛ ♛ ♛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畅游哈拉哈河奇观 ~ 不冻河。</b></p> <p class="ql-block">不冰河是哈拉哈河上游的一段特殊河段,全长约20公里。该河段在冬季极端气温达零下40度、滴水成冰时,也不会结冰,仍然保持液态流动状态。三九严寒之时,该河段中还长着青青的水草,水面上雾气升腾,岸边有时还会出现雾凇奇观,与上下段冰封河段形成鲜明对比。</p> <p class="ql-block">不冻河的夏天是这种景象:河流弯弯而下,河水清澈见底,两岸树木郁郁葱葱,河边草地野花盛开。</p> <p class="ql-block">到了冬天,不冻河就变成这样的景象:两岸白雪皑皑,河水奔流不息。</p> <p class="ql-block">河面雾气腾腾,两岸树木穿上银白色的“树挂”(雾淞)。</p> <p class="ql-block">不冻河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踞今约2000年前,阿尔山火山群喷发的过程中,地下形成一段20公里的保温岩,从而使这一段河床下边形成一个活跃的地热系统。而火山喷发时形成的放射状玄武岩断裂系统,又为地热流体提供了上升通道。玄武岩断裂缝构成的热传导通道,使该河段与地热相互交换,从而形成了不冻河奇观。</p> <p class="ql-block">徒步前往不冻河的河边。</p> <p class="ql-block">不冻河就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我们坐在河边,欣赏着不冻河夏季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到了冬天,这里就会变成这个样子。</p> <p class="ql-block">尽情的拍照,留下珍贵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每一步都是美景。</p> <p class="ql-block">每一处都是快乐。</p> <p class="ql-block">告别不冻河,坐上中巴车,赶往下一个景点。</p> <p class="ql-block"> ♛ ♛ ♛ ♛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五、邂逅留有岁月遗风的小木屋 ~ 蓝房子。</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不动河向石塘林方向行驶,我们路过一处网红打卡地-蓝房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蓝房子矗立在路旁的山坡上。这是一种用板皮搭建的、四面透风的尖顶木房子,在几十年前是林业工人临时休息的工棚,后来由于停止森林采伐而被废弃。它原本应该是放置在林业工人作业的森林里的。阿尔山森林公园为了体现当地的特点,将其放在了路边的山坡上,并将其原本的原木色粉刷成蓝色,用以吸引游人的眼球。由于其独特的蒂夫尼蓝色和童话般的外观,果然成为了一处网红打卡地。</span></p> <p class="ql-block">班长于新民和生活委员魏尚武,将聚会的会标拿出来,准备挂到留有岁月遗风的蓝房子上。</p> <p class="ql-block">对于年轻人来说,这种造型类似于北欧童话的小屋,是新奇的打卡之地。</p><p class="ql-block">而对于我们来说,这个小屋让我们想到的是久远的回忆和岁月的沧桑,是老一辈林业工人艰苦的工作环境和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p><p class="ql-block">挂上会标,与蓝房子合个影,将久远的回忆定格在画面里,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p> <p class="ql-block">拍完大合影,班长和生活委员又很尽责的把会标收了起来,以备之后再用。</p> <p class="ql-block"> ♛ ♛ ♛ ♛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六、踏访毕业39年后新建的阿尔山伊尔施飞机场。</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阿尔山伊尔施机场,是阿尔山境内4c级民用支线机场。2008年9月开工建设,2011年8月正式通航,2015年8月首次开放临时航空口岸。阿尔山飞机场有航站楼一座,建筑面积5920平方米,设两座登机廊桥。民航站坪设两个B类机位,一个C类机位,跑道全长2400米,宽45米。</span></p> <p class="ql-block">机场花坛里的花很美!</p> <p class="ql-block">以后从大连回来,可以直接坐飞机了!</p> <p class="ql-block">从北京回来,也可以直接坐飞机了!</p> <p class="ql-block">我们住在伊尔施的同学,也可以组团坐飞机出去旅游!</p> <p class="ql-block">噢?这里有这么多一团团、毛绒绒的蒲公英种子!它们象一朵朵白色的小伞,准备随风四处飘散。杜秀琴同学采摘了好些蒲公英的种子,要把它带回锡盟,让故乡的蒲公英在那里发芽、生根、开花、生长。</p> <p class="ql-block">从56年前的平战两用直升机场,到39年前新建的民航机场,阿尔山地区的空中交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跃。伊尔施飞机场的通航,结束了阿尔山市没有民航机场的历史,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出行条件,对发展生态旅游业和口岸物流业具有积极作用。我们为故乡的发展变化感到高兴和自豪!</p> <p class="ql-block"> ♛ ♛ ♛ ♛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七、再访小时候嬉戏的小河边 ~ 如今的哈拉哈河漂流公园。</b></p> <p class="ql-block">在伊尔施的北侧,有一条不太宽也不太深的小河,它就是从上游一路走来的“母亲河”-哈拉哈河。作为从小生活在这条河边的孩子,我们曾喝着这条河甘甜的河水一年年长大;也曾跟同学们一起,数次参加学校在这条河边组织的春游活动;在夏季去河边钓鱼、下河游泳和洗澡;在冬天去封冻的冰面上滑冰、推冰车、打冰嘎。在当时每个家庭都很贫困、辖区里也没有任何游乐设施的年代里,这条河给我们带来过无尽的欢乐。这次重返故里,我们又来到这条河边,再一次近距离亲近这条母亲河。</p> <p class="ql-block">到这里发现,这条河的河边已经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原来平静寂寥的河边,竖起了“哈拉哈漂流公园”的大门;边坡修建了木制的台阶;彩色的栈道通向河水里,五颜六色的漂流筏子在河水中自由晃动。对岸的青山、河中的绿水与彩色的栈道,构成一幅绝美的图画。</p> <p class="ql-block">原来这个默默无闻的普通小河边,现在已建设成为“哈拉哈河漂流公园”。</p> <p class="ql-block">哈拉哈河是中蒙界河,发源于阿尔山境内摩天岭北坡的松叶湖(达尔滨湖),在阿尔山市境内流程135公里。它在茂密的林海中弯弯曲曲向西流去,两岸植被良好,河水含沙量小,水流清澈,水浅弯多,是垂钓漂流的最佳之处。在哈拉哈河中漂流,既可以体验浪花飞溅的激情,又能欣赏白桦林、火山岩台地的自然景观。因此,阿尔山森林公园在此建了漂流公园,以“山水共融、人文共生”为设计理念,致力于打造“中蒙界河第一漂”。</p> <p class="ql-block">现在是早春六月,河水还非常凉,不适合漂流,公园也未启动这个旅游项目。我们不能亲身体验在“母亲河”中漂流的乐趣,就在岸边拍个照,合个影吧。</p> <p class="ql-block">“母亲河”流淌在我们的身边,也永远流淌在我们的心里。</p> <p class="ql-block"> ♛ ♛ ♛ ♛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八、把酒言欢叙情谊。</b></p> <p class="ql-block">在伊尔施相聚的几天时间里,同学们一直沉浸在浓浓的情谊里。</p> <p class="ql-block">多位同学抢着做东设宴,表达自己的一份心意。</p> <p class="ql-block">婆婆丁、柳蒿芽、猴腿、蕨菜,从小就熟悉的山野菜,一盘盘摆上餐桌。每一口都是家乡的味道,每一餐都温暖着同学们的心田。</p> <p class="ql-block">把酒言欢,叙六十年的同学情。</p> <p class="ql-block">引吭高歌,赞六十年后的相会!</p> <p class="ql-block">同学情,家乡情,情谊满满。</p> <p class="ql-block">朋友情,兄弟姐妹情,情意绵绵。</p> <p class="ql-block">班长于新民做本次聚会的总结讲活。</p> <p class="ql-block"> ♛ ♛ ♛ ♛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九、洒泪相别,互道珍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6月23日早饭后,同学们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在金辉大酒店门前送杜秀琴夫妇返程。之后,所有参加聚会的外地同学,也都于6月24日离开伊尔施,有的返回各自的家乡,有的前往满洲里、北极村一带旅游,开启了新的一段美好的人生旅程。</p> <p class="ql-block">再一次握手道别,再一次洒泪相拥。</p> <p class="ql-block">再见了,亲爱的老同学!</p> <p class="ql-block">人生路漫漫,情谊永相伴。愿我们都保重身体,在接下来的夕阳之路上,一路顺遂,一路平安!</p> <p class="ql-block"> ♛ ♛ ♛ ♛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十、番外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大聚会之后的小聚交响曲</b></p> <p class="ql-block">入学六十周年大聚会结束后,同学们十分挂念那些因事因病没有参加聚会的同学。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三班部分同学去家中看望了张玉洁和霍翠英两位同学,并在乌兰浩特和伊尔施两地,与从外地返乡的王国云夫妇、刘凤梅同学等,再一次快乐相聚,谱写了入学六十周年同学聚会的美妙续篇。</p> <p class="ql-block">给张玉洁戴校微和纪念徽章。</p> <p class="ql-block">给霍翠英戴校徽和纪念徽章。</p> <p class="ql-block">二位同学手握三班聚会的纪念水杯,快乐合影。</p> <p class="ql-block">与刘凤梅在乌兰浩特相聚。</p> <p class="ql-block">给刘凤梅戴校徽和纪念微章。</p> <p class="ql-block">在伊尔施与王国云夫妇相聚。</p> <p class="ql-block">给王国云戴上校徽和纪念徽章。</p> <p class="ql-block">王国云丈夫刘士夫也是阿尔山林中校友,也给他戴上林中的校徽。</p> <p class="ql-block">校友夫妇戴着同样的校徽,快乐合影。</p> <p class="ql-block">在如诗如画的美景中放飞心情,踏歌而行。</p> <p class="ql-block"> 六十年同学聚会有感</p><p class="ql-block">“山僧不解数甲子,一柱清香自永日。人生百岁如梦寐,万事千般皆泡影。”初读苏轼这首诗时,我还不懂其中的深意。60年,足以让青丝变白发,让操场的青砖长出青苔,让过去的校舍推倒变成我们如今叫不出名字的餐厅。“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皆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以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如今我们已是能够读懂这首诗的年纪了。所谓同学聚会,从来不是为了回到过去,而是为了在时光的尽头,再紧紧握一次那些陪你走过青春的手,再看一看那些被岁月雕刻后的脸。六十一甲子,60年太短,短到还没好好说声再见,就已鬓角染霜;60年太长,长到能让沧海变桑田,却变不了心底那份滚烫的惦念。这世间最难得的或许就是穿过漫长岁月,我们还能笑着说一句:“原来你也在这里”。而这份难舍,会像老照片里的阳光,永远暖在心底。(魏尚武)</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结 束 语</b></p> <p class="ql-block">六十年光阴如诗,六十载岁月如歌。</p> <p class="ql-block">六十年后来相会,我们相会在绿树成荫、百花盛开的季节里。松树的品格,是我们成长的动力;漫山遍野的山花,尤如我们如花似玉的年华。</p> <p class="ql-block">60年后来相会,我们相会在故乡里。故乡的山水中,有我们成长的足迹;故乡是我们心中的圣地和永远的眷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六十年后来相会,我们相会在友情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六十年前,我们因友情的缘分相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六十年后,我们因友情的召唤相聚。</span></p> <p class="ql-block">入学60周年同学会的圆满落幕,不是三班同学聚会的永久结束,而是岁月行进中的又一次转场。</p> <p class="ql-block">接住2028毕业60周年递过来的邀约,把心中的向往轻轻收好,健康快乐的牵手前行。</p><p class="ql-block">亲爱的同学们:</p><p class="ql-block">2028,我们不见不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六八届三班班委会</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制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