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昵称:申生不息</b></p><p class="ql-block"><b>美篇号:74361211</b></p> <p class="ql-block"><b> 在踏入“天行意动·国际动态雕塑展”之前,我对雕塑的印象,还停留在那些静静伫立在博物馆里、广场上,沉默而庄严的石头或青铜。它们是凝固的瞬间,是静止的艺术。然而,这场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中国雕塑学会联合发起的展览,却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艺术世界的大门——在这里,雕塑,是会“动”的!</b></p> <p class="ql-block"><b> “天行意动”,这四个字听起来就充满了哲思与诗意。后来才知,它呼应了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将自然的“天”与人类智慧的“意”巧妙融合。整个展览就像一场艺术与科学的对话,探讨着我们所处的世界、我们的感知以及那些看似遥远却息息相关的技术哲学。</b></p> <p class="ql-block"><b> 展厅里,116件作品,有的实实在在摆在眼前,有的通过影像生动呈现,它们共同编织了一个近五年来动态雕塑艺术创新成果的奇妙宇宙。我不再是被动地观看,而是被邀请进入一个充满变化与惊喜的场域。</b></p> <p class="ql-block"><b> 传统雕塑是静态的,像被按下了暂停键。但这里的动态雕塑,却像是被按下了播放键,甚至快进键!它们不再满足于占据一个固定的空间,而是在时间的长河里尽情舒展。我看到了旋转的部件、摆动的身姿、升降的结构,它们的形态随着每一秒的流逝而改变,仿佛拥有了生命。这种动态的呈现,让雕塑的视觉效果变得无比丰富,我不再是单方面地“欣赏”,而是身临其境地“感受”着空间的流动和时间的韵律,一种前所未有的审美体验油然而生。</b></p> <p class="ql-block"><b> “银丝带”的奥运之舞:一进展厅,就被北京冬奥会火炬台“银丝带”吸引了。那条优雅的“银丝带”与橄榄枝仿佛在空中跳着一支非匀速的双人舞,为静态的雪花火炬注入了时间的活力和动态的美感。原来,奥运精神也能通过这样的方式被“舞动”出来!↓</b></p> <p class="ql-block"><b> 《天眼·金版》的宇宙密码:宋代星宿图与性别符号构成的双螺旋基因模型,通过机械联动巧妙结合。铝合金与亚克力的材质,让它既有科技的冷峻,又有神秘的温度。我仿佛在阅读一部用机器语言写就的宇宙生命奥秘之书。↓</b></p> <p class="ql-block"><b> 《凤游》的涅槃升腾:温润的木材,灵动的风筝工艺,精致的黄铜构件,组合成一个抽象的凤凰意象。它虽然没有具体的凤凰形态,却让我感受到了那种历经磨砺、涅槃重生的升腾力量与自在精神,仿佛在诉说着生命坚韧舒展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生灵图腾》的生命叩问:鸟抖翅摆头,无头兽侧卧,枯骨手臂摆动,巨龟原地打转……这些融合了古代图腾元素的雕塑,在科技的加持下“活”了过来。它们介于出生与濒死之间,那种奇异的生命感,让我对自然、生命与精神力量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b></p> <p class="ql-block"><b> 《自强不息》的魔幻动态:一个被切割成四份的扁圆,通过旋转关节和精确配重站立起来。在风和电杆的作用下,它呈现出魔幻般的动态效果,万千变化。它象征着君子行健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仿佛真的看到了一个奋斗者在天地间不断调整、勇往直前的身影。↓</b></p> <p class="ql-block"><b> 《是爱也,动日月而移群星》的心跳共鸣:这件作品仿照女性乳腺,软管里流动的液体中竟有艺术家母亲患癌时留存的血液样本!更令人动容的是,装置能读取艺术家的心率数据,并模拟心跳节奏运行。当看到那装置因为“我”(或者说,因为艺术家的生命存在)而如生命般律动时,我深刻感受到了“你活着,我亦活着”这句母亲话语背后深沉的爱与羁绊,艺术在此刻超越了形式,直击灵魂。↓</b></p> <p class="ql-block"><b> 《摇摇晃晃的乡愁》的情感力学:那座倾斜镂空的楼体,底部铸铁与顶部锈钢虚实对比,钢筋嵌入工业残件。当观众触碰,它便开始多向摇晃。冷硬的钢材承载着柔软的乡愁,这种“动态平衡”恰如我们在流动时代中,在失衡里寻找支点的状态,精准地戳中了我内心深处对“家”的复杂情感。↓</b></p> <p class="ql-block"><b> 朱嘉璐的《尺.寸.度》的作品像是一个关于“规则”的哲学课堂。通过木质花瓣的缩放、磁悬浮小人的运动、锤子的圆周运动,它分别探讨了生活中的包容性、需要遵守的准则,以及大胆挑战现有认知的勇气。它提醒我,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人际交往,都存在一个微妙的“尺度”。↓</b></p> <p class="ql-block"><b> 曾富强的《天机》则让我感受到了科技的诗意。作品以古代星盘为顶,下方是层叠的四把天平,但秤砣被替换成了显示动态星座的数字屏。数据驱动着微小的力量,牵动着天平的平衡,最终让托盘上下浮动。这种信息与物理的联动,具象化了大数据时代“信息牵动现实平衡”的理念,让我在动态的秩序中,开始思考个体与社会命运的相互作用。↓</b></p> <p class="ql-block"><b> 如果说《天机》是理性的,那么王诤的《猫鼠游戏》就是一场幽默的解构。它以杜尚的《自行车轮》为灵感,结合《猫和老鼠》的追逐叙事,让金属轮毂在电机驱动下旋转,猫鼠形象随之永恒追逐。它用一种戏谑的方式,将静态的达达主义经典转化为了互动装置,让我在会心一笑中,思考着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b></p> <p class="ql-block"><b> 杨秉和《关系》的作品以超现实的方式组合,两个形态动作时而一致,时而错开,探索着一种亲密又充满边界感的复杂关系。这种摇摆不定的状态,就像梦境与现实之间的拉扯,每一次动态变化,都让这种关系充满了不确定性。↓</b></p> <p class="ql-block"><b> 走到陈也奇的《此地·假如让我当七天造物主》面前,我仿佛进入了一个神秘的童话世界。艺术家受“诗意的栖居”启发,用木材作为沟通人与自然的媒介。那些带眼的拱门,像是自然的凝视;鸟首人身像、蛇与人手的融合,则打破了现实的逻辑,释放出潜意识里人与自然交融的奇幻图景,让我不禁追问:人类在这张神秘的自然网络中,究竟处于什么位置?↓</b></p> <p class="ql-block"><b> 而刘宸的《遗忘风景》则带给我一丝温情与希望。那些被遗弃的现成物,在艺术家的手中被重新组合成了超现实的生命体,它们缓慢地移动、游走,甚至像在呼吸。这让我想到,生活中那些散落的碎片,似乎也能重新燃起生的希望。↓</b></p> <p class="ql-block"><b> 徐戈的《遇见》则充满了哲思,旁边的介绍写着:“只有当隐藏在可以创造最大价值的那些方式中的矛盾张力,进入一种普遍的和动态的交互作用状态,我们才拥有了创造性的舞台。” 这句话虽然有些深奥,但看着作品的动态,我似乎能感受到那种张力与交互所带来的无限可能。↓</b></p> <p class="ql-block"><b> 李昊泽的《转山骨》则是一场关于生命与时间的宏大叙事。骨骼在石阵上持续运动,有机与无机、短暂与永恒在这里形成了动态的平衡。每一次骨与石的触碰,都像是一场跨越百万年的物质对话,让我感受到个体生命在永恒法则中的孤独穿行。↓</b></p> <p class="ql-block"><b> 相比之下,郭攀的《缝纫旋律》则充满了人文的温度。作品以缝纫机的机械结构为核心,木质框架包裹着精密的金属系统,齿轮咬合、连杆联动,复现着缝纫机运转的经典韵律。顶部的仿生状金属结构,既是机械张力的延伸,也隐喻着“编织生活”的美好意象。↓</b></p> <p class="ql-block"><b> 当看到商钰、廖悦彬、袁海宇的《ACTIV -8》时,我感到了一丝未来感与不安。它构建了一个由识别机制和AI驱动的赛博身体,探讨在算法视觉下,我们的面孔如何从情感的载体,转变为可被识别、运算的信号节点。观众在观看它的同时,也被机器“观看”,形成了一个封闭的交互回路,所有线路与器件都暴露在外,像一个可视的“器官系统”,让人不禁思考数字时代的身份与隐私。↓</b></p> <p class="ql-block"><b> 李苑琛的《秒》则将我的注意力拉回到了时间本身。时钟依赖时针在空间中的位移来呈现时间,而当这种位移被限定在“秒”这个最小单位时,时间仿佛被封存了起来。这件作品以空间的方式固化了时间的流动,让我对“秒”这个熟悉又陌生的概念,有了全新的雕塑化认知。↓</b></p> <p class="ql-block"><b> 武智勇的《新景﹣﹣天运》则展现了一种宏大的和谐。作品以“宇宙无心运行而自动”为灵感,两侧层叠的圆形象征着世界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相互依存、共荣共生,中心部分则提炼自细胞和微观世界。雕塑以经纬为运行依据,共同构建了地球的动态模型,充满了对和平与共生的美好愿景。↓</b></p> <p class="ql-block"><b> 殷樾的《问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件作品结合了机械装置与象征意象,以代表秩序与传统的罗马柱为核心,电机持续规律地敲击它,使其在运动中逐渐形变。这并非破坏,而是象征着结构在时间与外力作用下的演化。它邀请我思考,在社会的变迁与技术的介入中,我们每个人既是旁观者,也是潜在的参与者,我们都在稳定与变动之间,寻找着自己的位置。↓</b></p> <p class="ql-block"><b> 作品《策略:临时卧倒》构建了一个小小的机械剧场”,主角竟然是一群非直立、而是卧倒着的电风扇。它们循环往复地运动,那种重复的、机械的劳作,瞬间让我联想到了我们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充满了奇妙的隐喻。↓</b></p> <p class="ql-block"><b> 《雕塑的通感实验2.0》,它彻底颠覆了我对雕塑的认知!作品形态以电磁波形公式为元素,通过GSM模块捕获通话电磁波,经单片机转化为机械运动指令,驱动11组不锈钢结构件动态重组。观众拨打特定号码即可触发雕塑非线性运动,将不可见的电磁脉冲转化为动态交织的空间形体美学。↓</b></p> <p class="ql-block"><b> 如果说《通感实验》是理性的狂欢,那么《鎏金》就是感性的诗篇。这件来自美国艺术家帅云海的作品,名字本身就充满了温度。它既指金属表面细腻、缓慢的镀金工艺,也象征着时间与物质沉积的痕迹。机械与布料的碰撞,被赋予了生命的律动。我静静地站在它面前,看着那块柔软的面料在机械的驱动下被温柔地牵引、释放,随着金属结构的心跳”微微起伏,其表面竟显现出如余温般的色彩迁移。它们之间的边界逐渐模糊,共同呼吸,共同蠕动,共同构建出一种全新的、有温度的有机生命态。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再是冰冷的机械,而是一种温暖的生命脉动。↓</b></p> <p class="ql-block"><b> 作品《基建一龙门》以我们熟悉的龙门起重机为原型,当这个巨大的工业结构缓缓登上台阶,顶部的鱼形造型也随之飘扬时,一种传统意象与现代工业力量相结合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扑面而来,让人热血沸腾。 ↓</b></p> <p class="ql-block"><b> 《晃晃悠悠》的书与人:书籍被以敞开并层层叠落的“人”字型呈现,放在不同的椅子上机械晃动。不同的尺寸、材质、内容,传达出一种不安与焦躁的情绪。这让我联想到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何尝不是像这些书一样,被各种观念冲击,内心时而“晃晃悠悠”?↓</b></p> <p class="ql-block"><b>自然系列-木材 ↓</b></p> <p class="ql-block"><b>无机体#1 ↓</b></p> <p class="ql-block"><b>发呆机器 ↓</b></p> <p class="ql-block"><b>多边形 ↓</b></p> <p class="ql-block"><b>被遗忘的和被仰望的 ↓</b></p> <p class="ql-block"><b>相濡以沫 ↓</b></p> <p class="ql-block"><b>我与这个城市最后的温情 ↓</b></p> <p class="ql-block"><b>沄-轮 ↓</b></p> <p class="ql-block"><b>西江月 ↓</b></p> <p class="ql-block"><b>其它作品 ↓</b></p> <p class="ql-block"><b> “天行意动”国际动态雕塑展,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观展,更是一场奇妙的冒险和深刻的学习。我看到了艺术家们如何将精湛的技艺与奇思妙想结合,让冰冷的金属、质朴的木材、现代的科技“活” 了起来,讲述着关于生命、时间、自然、情感、社会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这些动态雕塑,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艺术品,它们像是有生命的伙伴,与观众互动,引发共鸣。它们让我明白,艺术可以如此生动,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如此深刻地触动我们的内心。</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