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为灯,照亮教育的褶皱——读《教育的温度》有感

上栗镇中心小学

<p class="ql-block">  暑假的午后,蝉鸣伴着微风,我轻轻翻开卢望军老师的《教育的温度》。原本是抱着“充电学习”的心态阅读,却在一页页的文字中,被那份深沉而细腻的教育情怀所打动。仿佛跟随卢老师踏上了一段温暖的教育旅程,也让我对“好教育”的模样有了更清晰、更真切的认知。</p> <p class="ql-block">  书中没有晦涩难懂的理论,也没有生硬刻板的方法,只有一个个真实动人的教育故事。卢老师写她如何对待那些“特殊”的孩子:有上课总是发呆的学生,她没有简单批评,而是悄悄在桌角贴上手写的鼓励便签,陪他一起观察窗外的小鸟,慢慢唤醒他对课堂的兴趣;有考试失利后崩溃哭泣的孩子,她没有一句“别难过”,而是递上纸巾,坐在孩子身边,分享自己学生时代的挫折,告诉他:“摔倒了再站起来,比一直站着更勇敢。”这些细节让我猛然醒悟:教育从来不是“管”与“教”的单向输出,而是“看见”与“陪伴”的双向奔赴。我们总在追求教学成绩与课堂效率,却常常忽略了学生眼里的光、心里的情绪——而这些被忽略的“小事”,恰恰是教育最该守护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  卢老师对“教育细节”的重视,更让我反思自己的教学日常。她会记住学生随口提的一句“喜欢吃妈妈做的饺子”,在冬至那天为全班带来一锅热气腾腾的饺子;会在学生生日当天,用课堂前五分钟让全班写一句祝福;会把学生的作文本当作“对话本”,在评语里写下“这个比喻像星星一样亮”“这段心理描写让老师想起自己的童年”。这些看似“无用”的举动,在她眼里却是教育的养分。反观自己,过去批改作业时总想着“效率优先”,评语多是“正确”“继续努力”这类模板化的语言;面对学生的小情绪,也常以“先把学习做好”搪塞。读完这本书才明白,教育的温度,就藏在这些“不功利”的细节里——一句走心的评语,一个温柔的眼神,一次耐心的倾听,都能成为学生心里的“光”,照亮他们成长的路。</p> <p class="ql-block">  最让我触动的,是卢老师对“教育本质”的思考。她在书中写道:“教育不是雕刻,把学生塑造成我们想要的样子;而是播种,给学生土壤、阳光和水分,让他们长成自己的样子。”这句话如晨钟暮鼓,让我想起班上那个爱画画却不爱写作文的孩子。以前我总逼他“按要求写段落”,结果他的作文满是敷衍;后来受卢老师启发,我让他“用画画记录生活,再把画里的故事讲给我听”。渐渐地,他开始愿意把故事写下来,作文里也有了生动的细节。原来,真正的教育从不是“改造”学生,而是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用包容和耐心,陪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节奏。</p> <p class="ql-block">  合上书时,窗外的夕阳正温柔地洒在书页上。这个暑假,《教育的温度》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一面镜子,让我看见自己教育中的不足;它更像一束光,让我明白: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传递温暖——用我们的真心,去看见每个学生的独特;用我们的耐心,去陪伴每个学生的成长;用我们的爱心,去守护每个学生心里的光。</p> <p class="ql-block">  新学期将至,我想把这份“教育的温度”带进课堂:多给学生一点倾听的时间,多给差异一点包容的空间,多给成长一点等待的耐心。愿我们都能成为“有温度”的教师,让教育的暖光,照亮每个孩子的未来。以爱为灯,照亮教育的褶皱,让每一个孩子都在被理解与被爱中,走向属于自己的光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