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行(4)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 非洲伊甸园

子明

塞伦盖蒂国家公园和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属于坦桑尼亚的著名世界的自然遗产地。两者在1959年前,同属塞伦盖蒂国家公园,拥有相似生态系统,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是一个火山口,有3.5万年历史。在1959年后,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从塞伦盖蒂国家公园中分离出来,使其成为一个独立的生态王国。 每年,都会有超过100万只牛羚会穿越恩戈罗恩戈罗保护区与塞伦盖蒂国家公园边界的草原,形成壮观的动物迁徙景象。这些野生动物在塞伦盖蒂、恩戈罗恩戈罗以及肯尼亚的马赛马拉野生动物保护区之间形成一个迁徙循环。 从塞伦盖蒂分离出来的恩戈罗恩戈罗生态保护区,具有独特生态特征,其火山地质与封闭环境的完美结合,形成了东非乃至全球独一无二的自然奇观,是东非大裂谷带上的一个死火山口,其完美的碗形结构,使其成为世界上非常完整美丽的火山口之一。基于以上条件,成为了能够独立门户的资本和依据。 走进恩戈罗恩戈罗生态保护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完整破火山口,(破火山口:火山爆发后,火山口塌陷形成的火山口)直径约18公里,深610米,底部310平方公里,其火山地质构造,历经几万年的演化历程,直接塑造出复杂的生态格局,垂直的生态构造,丰富的地质资源,封闭的自然环境。 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生态保护区,火山口边缘最高处海拔2286米,覆盖着湿润森林,火山口中部斜坡分布金合欢灌木,底部310平方公里的草原,生活着大约3万头野生动物,其中,50多种大型哺乳动物和200余种鸟类,包括黑犀牛、非洲象、河马等濒危物种,使得火山口中滋养的生物密度堪称非洲之冠,有动物的<b>“非洲伊甸园”</b>美誉。 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保护区,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这里的动物基本不迁徙,一年四季都生活在这里,被称为<b>"世界第八大奇迹"</b>。是非洲重要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之一。 顺着火山口边沿的土路,下到火山口底部的草原中,首先看到的还是数量众多的角马,它们通常会以群体的形式在草原上活动觅食,以各种草本植物为食,此时角马正在安静的休息,但时刻保持警惕,以应对潜在的捕食者的威胁。 虽然,在恩戈罗恩戈罗生态保护区内,相对稳定的环境能满足角马的基本生存需求,但角马仍保留着迁徙的习性。每年,还会有角马会聚集在保护区与塞伦盖蒂国家公园交界的区域,利用这里丰富的水源和鲜嫩青草补充能量,继续迁徙的旅程。 给狒狒拍个肖像:身处绿色灌木丛中,毛发棕黄色与黑色相间,质地粗密且富有层次感。脸部皮肤为深紫色,鼻梁高挺,鼻翼宽大,双眼呈深棕色,眼神锐利而专注,透露出一种警觉又沉稳的神态。嘴巴紧闭,下颌线条清晰,整体给人一种野性与力量兼具的感觉。 狒狒相互之间正在进行理毛,这在狒狒群体中十分常见。一方面,它可以帮助狒狒清洁毛发,去除寄生虫、灰尘以及皮屑等异物,保持身体的卫生和健康; 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社交互动方式,能加强群体成员之间的联系,传递友好、信任的信号,此外,在群体中地位较低的狒狒通过为地位较高的狒狒理毛,还可以表达顺从,减少冲突。 这就是狒狒在栖息地中生活常态,如此简单和琐碎,它们的觅食、休息、社交互动等行为特佂,也反映出狒狒生存的环境和需求。 从眼前飞奔而过的犬羚,体型小巧,毛色为棕褐色,毛发短而光滑。头部相对较小,耳朵大且竖立,眼睛周围有明显的深色斑纹,显得眼睛格外突出。长有一对短而尖的角,四肢纤细。它在草原、灌木丛等环境中,以植物为食,行动较为敏捷,凭借小巧的身形和敏锐的感官躲避天敌。 隐藏在密林深处的黑斑羚,又称高角羚。毛色为棕红色,腹部和喉部是白色。雄性长有螺旋状的长角,栖息在草原、灌木丛林中,以树叶、嫩草等为食,生性敏捷,奔跑速度快,能够灵活跳跃,用以躲避天敌如狮子、猎豹的追捕。 一只漂亮的蓝灰鹭,从芦苇丛中四处观望,它有着修长的脖颈和身体,羽毛呈蓝灰色,喙细长且尖锐。它站立在草丛中,寻觅鱼虾。蓝灰鹭通常栖息在湿地、沼泽等水域附近,依靠敏锐的视觉和灵活的动作捕食。 这只辉椋鸟,它的羽毛呈现出绚丽的蓝紫色光泽,头部为黑色,眼睛周围有白色的环纹,喙呈灰黑色。它栖息在干枯的树枝上,绿色植被衬托出它鲜艳的羽色,展现出这只鸟的美丽与灵动,这类鸟一般以昆虫、果实等为食。<br> 叽叽喳喳的叫声从头顶的树枝上传来,一只栗头丽椋鸟正在高歌----,它羽毛色彩丰富艳丽,头部及颈部呈蓝绿色,胸部和腹部为橙棕色,带有白色的斑纹,眼睛周围有醒目的白色环纹。它栖息在草原、林地等环境中,以昆虫、果实等为食,其鲜艳的羽色和活泼的姿态,是非洲野生动物景观中颇具代表性。 树杆上冕鹰雕:就是非洲丛林的空中霸主。体型较大,体长可达80-90厘米,翼展超过2米。头部的羽冠,如同戴了一顶王冠,也是它名字的由来。羽毛颜色丰富,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威严的光泽。它的爪子和喙都十分强健。爪子尖锐且有力,如同锋利的铁钩;喙呈弯曲的钩状,能轻松撕裂猎物的身体。 冕鹰雕是肉食性猛禽,其食谱广泛且充满霸气。它以猴子、小型羚羊、鸟类甚至其他猛禽为食,捕猎时,会在高空盘旋,凭借锐利的眼睛锁定猎物。一旦发现目标,便如离弦之箭俯冲而下,那对强壮的爪子是它捕猎的利器,能轻易穿透猎物的皮肉,将猎物牢牢抓住。 冕鹰雕,是凶猛的肉食性鸟类,这非洲丛林的空中霸主,以其独特的习性、霸气的特点,享誉非洲丛林,吸引着无数自然爱好者前往探寻它的踪影。 在停车休息时,附近有多只斑点鸽,一点都不怕来往的人们,在地面上缓慢走动,用敏锐的眼睛搜寻地面上的食物,一旦发现目标,便迅速低头啄食,觅食人们丢弃的食物残渣 ,栖息地会在相对安全的高大树枝上、建筑物的屋檐下建窝、筑巢。 一只红脸地犀鸟闯进镜头里,红脸地犀鸟在地面上缓慢行走,利用其敏锐的视觉,仔细观察周围环境,不放过草丛、灌木丛等昆虫可能藏身的地方。 一旦发现昆虫、爬虫,它会悄悄靠近,尽量不发出大的动静,在靠近到合适的距离后,它会迅速伸出强有力的喙,精准地夹住爬虫,将其捕获。红脸地犀鸟会反复调整口中爬虫位置,确保能顺利吞咽,然后直接将爬虫吞下。 红脸地犀鸟拥有良好的视力,强壮而有力的喙,轻松夹住昆虫、爬虫,并且施加足够的力量,防止猎物逃脱。在捕食过程中,红脸地犀鸟表现得十分耐心,利用出其不意的攻击来增加捕食成功率,此外,红脸地犀鸟的食谱较为广泛,除了昆虫,还会捕食小型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小型哺乳动物以及植物果实等。 远处的茅草中,一只蛇鹫突然出现在眼前,它羽毛主要为白色,还有黑色的羽冠,外形独特。蛇鹫常栖息在非洲的草原开阔地带,以昆虫、小型爬行动物(如蛇)等为食,它凭借长腿和敏锐的视觉捕猎,是非洲草原生态系统中颇具特色的猛禽。<br> 蛇鹫站在高处的树枝上,可能是在利用良好的视野搜寻猎物,比如昆虫、蛇等。蛇鹫凭借独特的外形和捕猎方式,在控制啮齿类和爬行类动物数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恩戈罗恩戈罗生态保护区的湿地,午后阳光的轻抚下,泛着蓬勃的绿意,一头非洲象缓缓踏入湿地,开启了属于它的戏水时光,大象先是用长鼻子小心翼翼地探入身旁的水洼,随即猛地一吸,再用力喷洒而出,水花如晶莹的珍珠般四散飞溅,洒向周围的草丛,大象乐此不疲,吸水、喷水,庞大的身躯在湿地中挪动,所过之处,草儿轻轻摇曳,像是在为它伴舞。 大象天生喜爱水,水对它们有着特殊的意义,一方面,水能帮助它们降温,戏水是极好的消暑方式;另一方面,水也能滋润它们的皮肤,避免皮肤因干燥而出现问题,这只大象独自享受,却也怡然自得,大象喷洒的水花犹如画家泼墨的功效,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充满野趣与生机的佳作。 保护区内的土路上,越野车小心翼翼的跟在猴子身后,猴子迈步向前,尾巴自然下垂,神态警惕又带着灵动,人们闯入了,属于猴子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中,短暂的交集,呈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动物和谐共处的瞬间。 在繁茂的树杈间,两只猴子亲昵地依偎着。一只猴子将脑袋轻轻凑向伙伴,另一只则伸出灵活的爪子,仔细地在它的毛发间灰尘与杂物,动作轻柔又专注。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落,在它们身上投下细碎的光斑,画面满是温馨,尽显它们之间亲密的情谊与此刻的悠然闲适。 一只狒狒悠然地坐在树杈间,身躯被斑驳的阳光温柔笼罩。它目光似有若无地望向远方。周围的绿叶在微风里轻轻晃动,树影婆娑,远处的水域波光粼粼,四周静谧又惬意,仿佛时间都在此刻慢了下来,唯有这只狒狒,全然沉浸在阳光馈赠的温暖与自然的安闲之中。 站在恩戈罗恩戈罗生态保护区的湿地边,仿佛闯入了一处被时光遗忘的秘境。眼前,水域与林木交织,枯树伫立在水中,如沉默的卫士,见证着岁月变迁,一切都透着原始而蓬勃的生命力。 水面上的埃及燕抖动翅膀,拍打水面,激起了一片水花,泛起层层波纹,充满了动感与生机,让人感受到那翅膀扇动时带起的微风和水花四溅的活力。 自然保护区中的马加迪咸水湖,是火烈鸟喜爱的栖息地,每年都会有大批的火烈鸟在此觅食、筑巢、育雏。当繁殖季节时,会聚集大批火烈鸟,求偶时,雄鸟和雌鸟会一起做出同步的舞蹈动作,如伸长脖子、上下摆动头部、展开翅膀,发出独特的叫声,它们修长的红色双腿和弯曲的长脖颈,呈现出一种自然、静谧且充满生机的幸福画面。 山坡的岩石上,一只色彩艳丽的彩虹蜥,眼睛圆而突出,眼神专注地望向一侧,嘴里似乎还叼着一根细长的草茎。彩虹蜥体色鲜艳,尤其是雄性,在繁殖期或受到刺激时,头部、颈部及身体部分会呈现出红、蓝、橙等绚丽的色彩,如同彩虹一般,极具观赏性。 在彩虹蜥不远的一颗金合欢树上,一只草原巨蜥正在晒太阳,它体色较为暗淡,灰棕色,体表粗糙的鳞片,给人一种厚重的感觉。体型比彩虹蜥大很多,四肢粗壮,更显结实。不仅吃昆虫,还捕食小型哺乳动物、鸟类、蛇类等,甚至腐肉,在非洲大陆的很多地区都能见到。 非洲草原的风,裹挟着茅草与阳光的气息,漫过广袤的大地。大象悠闲的享受草原清晨的阳光,在大象的社会结构中,母象对幼象的照顾极为细致且持久,母象在草原上寻觅嫩草,身旁的小象,则像个好奇的孩童,东张西望,跟随着母像前后,等待母亲喂食。 此时,大象母子尾巴相互缠挂一起,母子缓慢的在草地上前行,母像生怕小象远离身边,用尾巴轻轻的缠住小象,这无声却深厚的母子情,牢牢系在这悠悠岁月里,时刻体现在流逝的光阴中,伴随着轻柔的微风,细细诉说这份温暖的亲情。 大象是高度社会化的动物,以家庭为核心的群体生活是其重要特佂,大象日常活动里的这种肢体互动行为,传递着相互间的信任和关爱。 当象群在草原等栖息地活动时,尤其是母象与幼象之间,尾巴偶然或有意地相互接触、缠绕,是它们彼此近距离相处时的自然行为。 山坡上一颗猴面包树引起大家的注意,导游讲这是恩戈罗恩戈罗生态保护区内最大的一棵猴面包树。猴面包树是非洲热带草原的标志性树种,有着粗壮的树干,树干内部能储存大量水分,以适应干旱的环境。它的树枝向四周伸展,形状独特。猴面包树不仅是当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水源储备。 当走出恩戈罗恩戈罗生态保护区的大门时,真切感受到,<b>“非洲伊甸园”</b> 的赞誉绝非虚言。这片区域由一座死火山的火山口演变而来,巨大的火山口如同一道天然的屏障,将内部世界与外界暂时隔绝,在这里养育了几万头野生动物和几百种鸟类,造就了独一无二的生态系统,形成了非洲重要自然保护区。 恩戈罗恩戈罗的神奇,在于火山的力量与生命的力量在此交织、共存。火山的地质运动塑造了独特的地形,而生命又以惊人的韧性,在这片被<b>“圈”</b>起来的天地里繁衍生息,每一种生物,无论是庞大的大象,还是渺小的昆虫,都在这火山口中占有属于自己的位置和故事。证明了<b>“世界自然与文化混合遗产地”</b>价值。 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生态保护区的行程的意义,超越了单纯的游览,让我触摸到大自然的伟力与生命的奇迹,深刻体会到,人类与自然本就同属一个命运共同体。<div>保护区就像一座天然的课堂,教会我们敬畏自然、尊重生命,因为每一片土地、每一种生物,都是地球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共同维系着世界的美好与平衡。</div><div>心中充满对自然更深的崇敬,期待着未来能再次与这片神奇的土地相遇。</div> 回望,坦桑尼亚大草原,尤其是塞伦盖蒂国家公园、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生态保护区,一片广袤无垠的动物王国,有14,763平方公里,规模庞大,地貌多元,生态多样,资源丰富,为众多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与庇护所。与肯尼亚的马赛马拉大草原虽同属东非大草原生态系统,但在诸多方面展现出独特魅力。 今天准备从坦桑尼亚的乞力马扎罗机场,飞往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但是,飞机误点了近二个小时,飞机延误起飞,原准备在空中俯瞰非洲最高山峰乞力马扎罗的愿望,也就随夜幕降临而泡汤了。计划赶不上变化,旅行的心态,就是随着变化而调整,充满变数的人生,就是充满挑战和妥协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