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而作。孙子谋攻篇曰:“故知胜者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上下同欲者胜这一理念,在当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p> <p class="ql-block"> 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可无殇也:能够拿起武器保卫国家的人,即使未成年也不应当用孩童的礼仪安葬。</p><p class="ql-block"> 该句出自《礼记·檀弓下》及《左传·哀公十一年》,记录了孔子对少年汪踦战死事件的评价。干戈指盾与矛,泛指武器;社稷象征国家政权。殇,特指未成年人的简葬礼仪。无殇也,直译为“可以不按孩童的葬礼处理”,引申为对卫国者的特殊礼遇。</p><p class="ql-block"> <b>历史背景:</b>公元前484年齐国攻鲁时,少年汪踦虽未成年却英勇战死。传统礼制要求用简化的“殇礼”安葬未成年人,但孔子主张:为国捐躯者的贡献应超越年龄限制,故特批以成人礼厚葬,以此树立卫国典范。</p><p class="ql-block"> <b>文化内涵</b>——①名实相符原则:突破礼制形式束缚,强调行为价值高于身份标签。②尚武精神体现:儒家既倡导仁政,也认可武力保国的正当性,形成“足兵足食,民信之矣”的治国理念。③爱国教育意义:该案例成为古代忠勇精神的典范,推动鲁国形成“执干戈卫社稷”的尚武风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