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寺梵音 天香国色,——彭州清凉寺传说

老罗

<p class="ql-block">彭州清凉寺,又名清廉寺,坐落于彭州市龙门山镇,始建于明代中叶,占地七十余亩,历史悠久,环境清幽。</p> <p class="ql-block">清凉寺位于彭州市境内的九峰山山脉中,四周群山环绕,林木葱郁,湔江流经山下,在炎炎夏日也能给人一种“清凉”之感。这种地理环境与“清凉”寺的名称相得益彰,增强了其作为修行圣地的意境。</p><p class="ql-block">中国境内名为“清凉寺”的寺庙数量众多且分布广泛,目前尚无权威统计总数,但可确认至少存在27所以上(依据公开资料义项列举),主要分布在河南、江苏、陕西、山西、四川等省份。其中最负盛名的莫过于山西五台山清凉寺。</p> <p class="ql-block">确实存在一种说法,认为彭州清凉寺是五台山清凉寺的下院。然而,若深入考究,这一说法存在值得商榷之处。五台山清凉寺作为文殊菩萨的根本道场,其主体建筑与核心供奉皆以文殊菩萨为中心。反观彭州清凉寺,寺内并未设立专门的文殊殿,其大雄宝殿中供奉的主尊也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而非文殊菩萨。这一显著差异,使得两者之间的“下院”关系在实证层面尚缺乏充分的仪轨与建筑形态上的支持。</p> <p class="ql-block">彭州清凉寺开山祖师无暇禅师于此创立临济宗九峰派,道风严谨,影响深远。禅师曾于寺内引种选育“三中”牡丹与杜鹃,开启人工驯化种植之先河,为寺院增添了一脉禅意与芳华。</p> <p class="ql-block">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彭州清凉寺遭受严重损毁。根据重建规划,修复后的清凉寺将包括山门殿、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祖师殿、万佛塔及钟鼓楼等建筑,旨在重现古刹庄严,延续百年禅林清韵。</p><p class="ql-block">彭州清凉寺自明朝以来就是中国佛教界的重要活动中心之一,在历史上曾有许多著名僧人在此修行弘法。</p><p class="ql-block">图为山门殿后的两尊门神</p> <p class="ql-block">在彭州的地方文化中流传着清凉寺开山祖师无暇禅师就是元末明初武将张定边的传说。</p><p class="ql-block">这个传说将两位在正史中本无交集的人物——张定边和无暇禅师——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极富传奇色彩和戏剧张力的故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图为清凉寺天王殿(供奉弥勒佛‌和‌四大天王‌)。 ‌</span></p> <p class="ql-block">传说中,彭州清凉寺的开山祖师“无暇禅师”,其真实身份就是元末明初那位叱咤风云、被誉为“元末第一猛将”的汉王陈友谅的麾下大将——张定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图为清凉寺观音殿‌,殿内主尊佛像为千手千眼观音菩萨。</span></p> <p class="ql-block">张定边是陈友谅的发小、首席大将、太尉。他不仅勇冠三军,而且精通兵法,对陈友谅忠心不二。陈友谅战死后,张定边护送其遗体突围。他深知大势已去,但拒绝投降朱元璋。他隐退福建,并出家为僧,法号“无暇”(或“朝圆”)。从此,一代猛将在历史上销声匿迹。</p><p class="ql-block">图为清凉寺药师殿(供奉药师佛)</p> <p class="ql-block">出家后的张定边(无暇禅师)并未在福建终老。他为了远离政治中心,避免朱元璋的追寻,同时也为了寻求内心的彻底平静,决定远走他乡。他一路云游,最终来到了远离中原、地处川西群山深处的彭州龙门山。他被此地的清幽山水所震撼,认为这里是忘却前尘、修行悟道的绝佳之地。于是,他停下脚步,凭借其非凡的毅力和组织能力(或许还有旧部的资助),在此劈山建寺,开创了清凉寺(清廉寺),并创立了临济宗的分支——九峰派。</p><p class="ql-block">图为清凉寺地藏殿(供奉地藏菩萨)</p> <p class="ql-block">传说他在寺中潜心培育牡丹和杜鹃,这种雅好被视为一种象征:昔日舞刀弄剑的双手,如今侍弄花草,代表了他从杀伐征战的武将到慈悲为怀的禅师的彻底蜕变。娇艳的花朵抚平了曾经的戾气,也隐喻着佛法对心灵的净化。</p><p class="ql-block">图为清凉寺钟鼓楼</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真实的张定边在陈友谅败亡后确实出家为僧,法号也确实是“无暇”或“朝圆”。这是他传奇人生的真实结局。但正史并无记载他后来到了四川彭州。他出家后在福建泉州的灵源山隐居,并最终圆寂于此,当地也有纪念他的寺庙。因此,“无暇禅师张定边开创彭州清凉寺”的说法,更可能是一种地方性的附会传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图为清凉寺大雄宝殿,供奉的主尊为释迦牟尼佛,两侧侍立阿难、迦叶两位弟子,佛像采用古法制作。殿内还供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及十八罗汉。 ‌</span></p> <p class="ql-block">为何会有此传说?</p><p class="ql-block">1. 同名之缘:彭州清凉寺的开山祖师恰好法号也是“无暇”。同名同号,为后人将两者联系起来提供了最直接的线索。</p><p class="ql-block">2. 提升地位:将本寺的开山祖师与一位著名的历史英雄人物联系起来,可以极大地提升寺庙的知名度和历史厚重感,使其传说更加动人。</p><p class="ql-block">3. 精神契合:张定边一生忠义、勇猛,最终看破红尘出家,其人生轨迹本身就极具佛教“无常”与“顿悟”的色彩,与佛教教义非常契合,容易被信徒所传颂。</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图为清凉寺祖师殿(供奉无暇禅师等历代高僧)&藏经塔</span></p> <p class="ql-block">总之,“无暇禅师即张定边”的传说是一个基于历史人物背景、经过地方文化巧妙嫁接和艺术加工的美丽故事。它可能并非历史事实,但它赋予了彭州清凉寺独一无二的灵魂和魅力,使其不再仅仅是一座寺庙,更成为一个承载着历史悲欢、英雄归隐与心灵救赎的文化符号。</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图为清凉寺万佛塔</span></p> <p class="ql-block">西方接引</p><p class="ql-block">“西方接引”描绘的是一幅临终关怀的终极慈悲图景:信徒通过一生的信愿修行,在生命结束时,阿弥陀佛会与诸位圣众(如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一同显现,慈悲地接引其神识往生到极乐净土,永远脱离六道轮回之苦。</p><p class="ql-block">如何达成“接引”?</p><p class="ql-block">根据净土宗的理论,往生极乐世界并非靠自身的业力,而是依靠阿弥陀佛的“他力”(愿力)。众生需要做的就是:</p><p class="ql-block">1. 信:深信阿弥陀佛的愿力真实不虚,深信极乐世界真实存在。</p><p class="ql-block">2. 愿:发自内心地恳切发愿,愿意离开这个污浊的“娑婆世界”,往生到极乐净土。</p><p class="ql-block">3. 行:持名念佛,即专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p><p class="ql-block">只要具备“真信、切愿、力行”,临终时心不颠倒,即可蒙佛接引。</p> <p class="ql-block">山门殿气势恢宏,金碧辉煌,第一眼望去恍若皇家宫殿,而非传统佛寺。</p><p class="ql-block">殿额上高悬“清凉寺”三字,其下落款却颇为出人意料——“福建泉州市凯旋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捐赠”,令人不禁驻足思索。</p><p class="ql-block">更引人注目的是殿门两侧的对联:上下联起首二字竟皆用僻字,结构奇古,识者寥寥,难倒不少前来探访的游人学者,也为这座古刹平添了几分深奥与神秘。</p> <p class="ql-block">看到以下这份名单,心中的困惑豁然开朗。天灾虽无情,但人间有大爱。正是这20个对口援建省市的倾力相助和无私奉献,才让灾区人民不仅从废墟中重新站起,更实现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迎来新生。</p><p class="ql-block">《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国办发〔2008〕53号(节选)</p><p class="ql-block">1.山东省——四川省北川县</p><p class="ql-block">2.广东省——四川省汶川县</p><p class="ql-block">3.浙江省——四川省青川县</p><p class="ql-block">5.北京市——四川省什邡市</p><p class="ql-block">6.上海市——四川省都江堰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0.福建省——四川省彭州市</span></p><p class="ql-block">20.……</p><p class="ql-block">福建泉州市凯旋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参与了清凉寺的灾后重建工作,加之民间历来有“清凉寺的开山祖师无暇禅师实为张定边”的传说,该公司捐赠殿额的行为,真就应了那句老话“冥冥之中自有天意”。</p> <p class="ql-block">彭州清凉寺(又名清廉寺)的传说和故事非常丰富,融合了佛教、历史与地方文化。除无暇禅师与张定边的传说外,还有以下几个核心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传说一:开山祖师无暇禅师与牡丹杜鹃</p><p class="ql-block">这是清凉寺最著名、最核心的传说。</p><p class="ql-block">无暇禅师不仅是清凉寺的开山祖师,更是一位精通佛法且颇具雅趣的“花僧”。传说他云游至彭州龙门山时,见此山峦叠翠、清气缭绕,是修行的宝地,遂决定在此建寺。 他不仅创立了临济宗的分支——九峰派,还从山中(或远方)寻得珍贵的牡丹和杜鹃花种,尤以名为“三中”的品种最为奇特。他在寺内精心培育、驯化这些花卉,使其能在寺院环境中繁盛开放。5</p> <p class="ql-block">这一传说为清凉寺奠定了“禅意与自然相融”的独特气质。牡丹象征富贵圆满,杜鹃象征生命的热烈与坚韧,它们的绽放被视为佛法滋养万物、禅师修为高深的体现。这使得清凉寺不仅是诵经礼佛之地,也成为了一处赏花悟道的名胜。</p> <p class="ql-block">清凉寺的牡丹并非普通品种,其中最珍贵的是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太平花”牡丹。这些牡丹植株高大、花开如盘,香气馥郁,是极为罕见的古牡丹珍品,被誉为“彭州牡丹之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其他人声鼎沸的牡丹园不同,清凉寺规模不大,环境清幽古朴。在千年古刹的红墙青瓦、梵音缭绕中欣赏国色天香的牡丹,别有一番静谧、高雅的诗意和禅意,是摄影和静心赏花的绝佳之地。因坐落于山中,清凉寺的牡丹仿佛一位不争不抢的深闺佳人,其花期总会因海拔因素而比丹景山的牡丹姗姗来迟几日。这反而成就了独特的赏花节奏——当山下花事渐入尾声,山寺中的国色天香才正悄然盛放,堪称彭州花季的压轴盛宴。</p> <p class="ql-block">“太平花”牡丹——AI生成</p> <p class="ql-block">传说二:宝掌禅师与龙门佛脉</p><p class="ql-block">虽然宝掌禅师主要与龙门寺(宝掌寺)关联更直接,但其影响力覆盖整个龙门山区域,清凉寺的传说也在其法脉传承之中。</p><p class="ql-block">作为彭州龙门山佛教的开拓者,宝掌禅师在此地弘法,并留下了许多神异事迹。虽然清凉寺由无暇禅师在明代所建,但其所处的龙门山场域,早已被宝掌禅师赋予了神圣的佛教色彩。后人常将清凉寺的渊源追溯至宝掌禅师开创的龙门山佛脉,认为无暇禅师也是在这一法脉传承中得到了启示和加持。</p> <p class="ql-block">此传说将清凉寺的历史与更为悠久的佛教源流相连,增强了其历史纵深感和宗教神圣性。</p> <p class="ql-block">传说三:“清廉寺”之名的传说</p><p class="ql-block">无暇禅师德行高洁,一生严守清规戒律,其“清凉”心境与“清廉”品行感化四方。因此,寺院虽名为“清凉”(指地理环境与佛法带来的清凉心境),但也广泛被称为“清廉寺”,以彰显佛法清净无染、僧人廉洁不阿的高尚品格。</p><p class="ql-block">这一传说强调了寺庙的道德教化功能,使其成为廉洁文化与佛教精神相结合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传说四:2008年地震中的“神迹”</p><p class="ql-block">在那场几乎将寺院摧毁的巨大灾难中,传说有佛像屹立不倒,或是有灵异现象护佑了寺内的僧人/文物。这些故事在灾后流传,表达了信众和乡民对佛法力量的心理寄托,以及对古刹劫后重生的美好祝愿。</p><p class="ql-block">这些现代传说赋予了清凉寺不畏灾难、坚忍不拔的精神象征,其重建过程也被视为一种“重生”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总而言之,彭州清凉寺的传说是一个多层级的集合:</p><p class="ql-block">· 核心传说:无暇禅师种花建寺,突出了其文化雅韵。</p><p class="ql-block">· 背景传说:宝掌禅师开创佛脉,奠定了其神圣地位。</p><p class="ql-block">· 衍生传说:寺名寓意与现代神迹,丰富了其道德和精神内涵。</p><p class="ql-block">这些传说共同构筑了清凉寺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底蕴,使其不仅仅是一座宗教场所,更是一个承载着历史、艺术和集体记忆的文化符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