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故土:黄河滩上的童年印记

学海泛舟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2年阴历五月,鲁豫交界的黄河东岸,刘灿东村已浸在麦收的氛围里。可这片土地贫瘠,小麦长势稀疏,亩产看着不足一百五十斤,透着几分歉收的黯淡。</p><p class="ql-block"> 彼时黄河正处冬春延续的枯水期,水量不大,虽未断流,河面宽不足二百米。村里的小麦,便是在秋冬枯水季种在这片河滩地上,靠着黄河滩的土地寻一份收成。</p><p class="ql-block"> 这一带的村庄虽坐落黄河滩,但滩涂地还算充裕。遇上黄河水量小的年份,在那艰苦岁月里,村民们还能靠着这些地勉强填饱肚子。只是前两年,东平湖灌区黄河发大水,周边十几个村庄因土地稍多,成了接纳灌区移民的去处。这一来,本就生活在贫瘠土地上的村民,日子更添了几分艰难。</p><p class="ql-block"> 黄河滩区的土地沙化严重,植被稀疏。一到冬春季节,沙尘暴成了常客。北风呼啸而起,黄沙便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即便是大白天,也能见度骤降,看不清道路,给这里的人们平添了许多忧愁。</p><p class="ql-block"> 那年阴历五月十七,本是个被视作吉祥的日子。上午还风和日丽,可到了下午,北风突然刮起,沙尘暴顺着黄河河道,从北面向刘灿东村扑来。这场沙尘肆虐了两三个小时,才渐渐平息。</p><p class="ql-block"> 移民到村里的周氏一家,十口人挤在一起。没有砖石等建材,他们就用木桩当柱子,把稷桔混着泥巴糊成墙,再以茅草铺顶,搭起几间简陋的茅草屋,勉强度日。沙尘暴过后,屋子虽没被大风掀翻,可屋内却积了近半米深的沙土,清理起来格外费力。傍晚时分,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一个小生命在茅草屋中降生,开启了他人生的新旅程。</p><p class="ql-block"> 这个新生命是个男孩,给困顿的大家庭注入了新活力。恰逢麦收时节,大队分粮,那时小孩分粮份额与大人相同,周家因此多分到七斤小麦和五斤扁豆,一家人都难掩喜悦。读过几年私塾的爷爷提议,给孩子取小名“跟粮”,盼着他能跟着粮食,不再受饥;又取大名“生昌”,寄望全家来年生活兴旺昌盛。</p><p class="ql-block"> 刘灿东村的环境虽恶劣,可这里的天然黄沙细腻柔软,随取随用,成了孩子们绝佳的“尿不湿”。屋里屋外的地上都铺着黄沙,孩子尿湿了,倒掉旧沙,再捧几捧新沙换上就行。小跟粮就裹着黄沙长大,不用尿布,母亲也省了洗尿布的麻烦。他喝着浑浊却甘甜的黄河水,在半饥半饱的日子里,慢慢长到了三岁。</p><p class="ql-block"> 跟粮在刘灿东村的三年,日子过得格外不易。父亲在部队服役,家里四世同堂,有四位老人——老爷爷、老奶奶、爷爷、奶奶,还有要上学的小姑、三个叔叔和一个姐姐。操持一家大小的家务与劳作,全压在母亲肩上,那时最煎熬的就是吃不饱饭。幸好父亲从部队寄来微薄的津贴,能贴补家用,再加上母亲常去挖些野菜混着粮食吃,一家人才能勉强维持生计。</p><p class="ql-block"> 三岁的跟粮,每天都会去黄河岸边,等劳作归来的老爷爷,再跟老爷爷玩上一会儿。老爷爷一生精明能干,在东平湖灌区的老家时,他省吃俭用,亲自去银山拉石头,凭着一辈子的辛劳,攒下了不错的家业:六十亩地、十三间砖石土墙房、一辆大车和两头牛,家人日子还算温饱,土改时被划为富农成分。可因黄河大水移民,到了陌生的刘灿东村,没了往日的家业积累,一家老小日子过得愈发艰难。加之老爷爷年事已高,看着全家忍饥挨饿,总觉得自己成了家里的累赘,满心愧疚。</p><p class="ql-block"> 直到有一天,跟粮在黄河岸边,没能等到老爷爷归来的身影。第二天,家人和村民在黄河浅水区找到了老爷爷的遗体——他是不慎失足落水,还是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自己跳入黄河?这个疑问,成了至今未解的谜。</p><p class="ql-block"> 或许是血浓于水的牵挂,老爷爷去世后,三岁的跟粮每天都要缠着母亲带他去河边。直到某天,他看见一个老人走来,立刻扑了过去,可走近一看不是老爷爷,便伤心地哇哇大哭。也就是从这时起,小跟粮似乎明白了老爷爷再也回不来了,往后再也没闹着去黄河边。</p><p class="ql-block"> 1965年,黄河水退去,跟粮跟着家人告别黄河滩区,回到了阔别三年的东平湖灌区老家小李村。在政府的支持下,他们在防汛台上盖起两间新房,还和奶奶、叔叔们分了家。日子渐渐好了起来,再也不用为温饱发愁,跟粮也迎来了童年里安稳快乐的时光。</p><p class="ql-block"> 如今,离开刘灿东村已近六十年,刘灿东村已成为我县的瓜果之乡,特产黄河滩的西瓜省内闻名,当年的小跟粮已成长为山东省著名的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倾注心血,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始终牵挂着刘灿东村这片故土,却因种种缘由未能再回去看看。那里的记忆,成了他童年里朦胧又遥远的牵挂。闲暇时,他写下这篇文字,既是感恩故乡的养育,也是怀念父老乡亲,更是追忆那段在黄河滩上刻骨铭心的童年岁月。</p><p class="ql-block">(作者:周生昌,山东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文学领域创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