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迎来建院90周年的荣光时刻。在这片见证宁夏医疗事业从蹒跚学步到稳健奔跑的土地上,一则跨越42载的医患故事,像一束温润却有力量的光,照亮了医院九十年的坚守与担当——68岁的邬女士,是这段故事的主角,更是宁医大总院用初心守护生命的最美见证者。 </span></p><p class="ql-block"> <i></i><i style="color:rgb(57, 181, 74);"></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时间的指针拨回1983年,那时的医疗条件远不及今日,邬女士的求医路更是布满荆棘。起初,她因突发心悸不适就诊于中卫县医院,历经4天治疗,病情却毫无好转,反而愈发加重。家人怀着最后一丝希望,将她紧急转往宁医大总院,可入院后的5天里,她的状况仍在持续恶化:心率紊乱加剧,四肢渐渐变得冰凉,意识也开始有些模糊,休克的阴影步步紧逼。看着她奄奄一息的模样,家人的心一点点沉了下去,甚至已在暗中悄悄安排后事,连家中年幼的龙凤双胞胎,都做好了过继他人的准备——所有人都觉得,这条生命或许真的要走到尽头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时,治疗预激心动过速的有效药物寥寥无几,监护设备也带着时代的厚重感,成熟的治疗手段更是一片空白。邬女士就在休克边缘徘徊、生命烛光微弱得仿佛一阵风就能吹灭,危急关头,时年53岁的陈树兰教授(如今已94岁高龄)深知,常规治疗已无力回天,唯有冒险尝试电转律治疗才有一线生机。面对未知的风险与压力,陈院长没有丝毫犹豫,凭借着对病情的精准判断和医者的果敢担当,果断决定为邬女士实施电转律治疗。电极片贴上胸膛的瞬间,是与死神的正面较量;一次次电流穿过身体,伴随的是心跳从紊乱到平稳的微弱回响。最终,邬女士缓缓睁开了眼睛,休克的警报解除——她不仅活了下来,更成为宁夏第一例接受预激电转律治疗的患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一次救治,不仅挽回了一条鲜活的生命,更在宁夏心律失常诊疗史上,写下了开创性的第一笔,为无数同样困境的患者点亮了希望之光!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可电转律终究是“救急之策”,就像为濒死的植物浇了救命水,却没能根除根系的隐患——预激旁道的问题还在,随时可能再次引发危机。陈树兰教授始终记挂着这位从死神手中抢回来的患者,只有彻底解决预激旁道问题,邬女士的生命才能真正安稳。于是,陈院长四处翻找资料、多方打听资源,最终通过私人关系联系上了南京鼓楼医院心内科的马德赞教授,要知道,马德赞教授在80年代初,早已凭借超越时代的技术勇气,采用心腔内电图、心脏外膜标测技术,成功实施了全国第一例预激综合征治疗,堪称心律失常领域的权威专家,最终在陈院长的奔走协调下,邬女士顺利转诊至南京鼓楼医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可刚到医院,就遇上了让人心慌的插曲。一位来自北京的患者,因为手术失败的消息传开,原本排在邬女士前后、来自辽宁和兰州的两位患者,当场就打了退堂鼓,收拾行李匆匆离开。看着别人的退缩,邬女士却没有丝毫犹豫,反而攥紧了拳头:“我这条命本来就是捡回来的,就算只有一丝希望,我死在手术台上也无遗憾了!”可手术的难度远超预期,需要外科开胸手术——邬女士并非普通的单旁道问题,而是罕见的双旁道,病灶位置更隐蔽、手术操作更复杂,马德赞教授团队反复研究方案,第一次手术先处理了相对明显的一条旁道,术后密切监测恢复情况,待邬女士身体条件允许后,又进行了第二次手术,精准定位并消融了另一条隐藏的旁道。两次手术,才彻底解决了预激旁道的问题,这是对术者技术与耐心的极致考验;而手术的成功,为邬女士的生命筑起更坚固的屏障,这是怎样的奇迹成就了生命的寓言?两位医者,一南一北,未曾谋面却有着同样的医者初心,他们用精湛的技术,在心律失常诊疗领域共同筑起了一座伟岸的丰碑;而这份跨越地域的默契与坚守,也让邬女士的生命,有了更坚实、更长久的依靠。 </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岁月是无声的见证者,42年倏然而过,当年从死神手中抢回来的邬女士,即将步入古稀之年,却再次因房颤面临健康考验。这一次,她毅然再次选择了“给了自己第二次生命”的地方——宁医大总院(心脑血管病医院)。接诊的刘志军主任,在翻开邬女士40余年的诊疗档案时,指尖拂过泛黄的纸页,仿佛触摸到了一段跨越两代人的医疗记忆:1983年的急诊病历上,还留着陈树兰教授遒劲的字迹;后续的复查记录里,藏着一代代医生对患者的牵挂。结合邬女士的年龄、身体状况,刘主任制定了更彻底的微创射频消融治疗方案。</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手术台上,刘主任团队仔细探查心脏传导通路——当监测数据清晰显示,当年马德赞教授手术处理的双旁道位置已无异常传导信号,仅存在与房颤相关的新病灶时,时间印证了42年前那场手术的彻底与成功,在场医护人员不禁感慨、致敬前辈德艺双馨,正是这份医学传承,让射频能量悄然消融异常传导通路;当“手术成功”的喜悦描绘着监护仪上的窦性波形,邬女士第一句话便是“感觉心脏终于踏实了”——古稀之年,她的心脏再次迎来健康重启;而这段始于1983年、跨越两代医者、历经四十余载的医患情缘,也在宁医大总院九秩华诞的时光里,续写了最温暖的新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手术创口还带着浅浅的愈合温度,邬女士就迫不及待地跟刘志军主任说出了自己的心愿:“我想见见陈院长,42年了,我得当面再跟她老人家说声谢谢。”这份念想,在她心里藏了整整四十多年——当年出院时,她曾想好好感谢这位救命恩人,却连一筐鸡蛋都未曾送出就匆匆别过;这份感谢便一直埋在心底。如今她终于有机会,圆这个跨越半生的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邬女士握着陈树兰院长的手时,时光仿佛在此刻重叠。95岁的陈院长,满头银发如雪,双手布满了岁月刻下的皱纹,可眼神却依旧像42年前那样温暖明亮。邬女士的声音带着哽咽:“陈院长,当年您用大爱救了我,现在刘主任的团队又治好了我的房颤,这辈子,我都记着这份恩情!”陈院长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反复摩挲着她的手,细细询问:“术后伤口疼不疼?吃饭睡觉好不好?”简单的叮嘱里,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却满是对患者跨越半生的牵挂——仿佛42年的时光从未流逝,她依旧是那个为患者安危殚精竭虑的医生,依旧在践行着“守护生命”的初心承诺。这定格在镜头里的一幕幕,藏着大爱无声:是医者的仁心,让生命的故事在岁月流转中温暖延续;是患者的信任,让这份情谊跨越半生仍未褪色;更是这段特殊的重逢,让“不忘初心”的承诺,在耄耋与古稀的沧桑对话里,散发出最璀璨的光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1983年辗转两地求医、家人备好后事的绝望,到惊心动魄的开胸手术的成功,再到精细入微的现代消融技术,不变的是医者与患者之间以性命相托的信任,是医学事业代代相传的赤子之心。这不仅仅是一个病例的闭环,更是一场关于坚持、信念与创新的史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医院建院90周年的特殊节点,邬女士的42年诊疗历程,这早已不只是一个人的生命奇迹,这是宁医大总院90年发展的注脚与缩影,它像一面镜子,照亮了宁夏医疗事业的发展变迁;更像一本书,记录了宁医大总院九十年的坚守与成长。这段跨越时空的医患故事,写下医者大爱、不忘初心的生命赞歌! </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份特殊的“九秩献礼”,终将成为宁医大总院院史中浓墨重彩的一页。而它所承载的每一段历史,都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宁医人,带着这份使命与温度,在守护人民健康的道路上,步履不停,温暖前行! </span></p><p class="ql-block"> 编辑:王玲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审核:刘志军</p><p class="ql-block"> 2025.8.2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