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记游(82)《悠游山西》之一,——太原晋祠

老生常谈

<p class="ql-block">山西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相传尧舜禹都曾在此建都。它保留了全国70%的地面古建筑,素有“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的美称。其自然美景、历史文明和革命史迹,共同构成了山西得天独厚、古今兼备、多姿多彩的旅游资源。</p><p class="ql-block">自1997年以来,我曾多次到过山西,游览了该省的全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6处)、5A级旅游景区(11处)、历史文化名城(6座)以及众多的名山大川、溶洞奇观、清泉湖泊、激流瀑布、石窟造像、古代彩塑、历代古塔和城垣关隘等。但山西是一个自然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的地方,除此之外,它还有着9处国家地质公园,25家国家森林公园,452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仅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就有1848处之多,要想全覆盖地实现对这些地方的参观游览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我还是想寻找机会,多去一次山西,看一看“三晋大地”,看一看“古代的中国”……</p> <p class="ql-block">2023年3月17日,我第三次来到了山西,到太原时是3月20日,而来太原游览的第一个景点就是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晋祠。</p> <p class="ql-block">其实,晋祠早在1952年就已被辟为博物馆,当时的名称为“晋祠古迹保养所”,负责晋祠文物的保护与管理。1990年正式更名为“晋祠博物馆”,成为独立的文化机构。它是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首批4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晋祠博物馆的外围是晋祠公园,建筑面积6670平方米,其中,绿地面积605亩,水面300余亩。</p> <p class="ql-block">公园的大门为1984年所建,是晋祠景区的主要入口,其建筑风格为单檐歇山顶,气势宏伟。大门上方的“晋祠”二字由唐太宗李世民手迹题写,出自《晋祠之铭井序》碑文,两边的楹联为“临汾川而降祉,构仁智以栖神”。</p><p class="ql-block">楹联从字面上理解是“靠近汾河而接受福泽,用仁德与智慧构筑精神栖息地”的意思。此联将自然景观(汾河)与人文精神(仁智)相结合,既描绘了晋祠的地理优势,又突出了其作为文化地标的功能,既是对晋祠自然景观的赞美,也蕴含了李世民“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传统建筑与人文精神的结合。</p> <p class="ql-block">公园内遍布亭台楼阁,环境优雅,景色宜人。</p> <p class="ql-block">虽是初春,天气有点冷,但公园里的桃花、杏花却开得非常灿烂。</p> <p class="ql-block">唐园是进入晋祠公园的首座园林,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1300多年前,李渊、李世民父子于晋阳起兵,建立唐朝,开创了一代盛世。“唐”字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晋祠素有“宗唐”之称,唐园正是为了纪念李氏父子开创唐朝的丰功伟绩而建。</p><p class="ql-block">唐园的园门建于2007年,其造型别具一格,更似一座穿厅。它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的方形建筑,由“横八竖十”共22根立柱撑起单檐歇山顶,东、南、北三面抱厦的设计,将建筑的精巧之美展现的淋漓尽致,尽显匠心独运。虽是仿古建筑,匠人却将古韵还原的惟妙惟肖。</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走就是凌云阁了,它为纪念唐太宗李世民而建,是晋祠公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是一座三层三檐的楼阁式建筑,第一层上面的匾额为“飞龙阁“,飞即起飞,龙代表皇帝,这个皇帝就是李世民,李世民在晋阳起兵,所以称龙兴晋阳。第二层上面的匾额为“凌云阁”,里面有楼梯上去,可以登高望远,俯瞰晋源美景。第三层为阁楼,上面的匾额为“凌烟阁”,但这层不开放。</p><p class="ql-block">凌云阁的高台设计独特,它与周围仿古建筑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唐代文化与晋祠历史渊源的高度融合。</p> <p class="ql-block">穿过凌云阁,就是“唐风遗踪”亭,亭子前面就是“龙兴晋阳”雕塑。</p> <p class="ql-block">该雕塑于2003年落成,高6.99米,宽9.5米,重达2500多吨。雕塑中间骑马者为唐太宗李世民,左侧为国舅长孙无忌,右侧为李绩,左前站立者是尉迟恭,最右侧站立者前面是魏征,后面是马周。雕塑是为纪念太原建城2500年而建的,它通过再现李世民及其重臣的群像,展现了太原的历史沧桑和盛唐荣光。</p> <p class="ql-block">然后,我们进入晋祠(博物馆)参观。</p> <p class="ql-block">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第一座建筑就是“水镜台”,它是一座戏台。“水镜”二字出自《汉书•韩安国传》“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意为忠奸善恶尽人皆知,这一典故强调了戏曲通过演戏教化百姓的功能,又与庙宇“神道设教”的传统相契合。</p><p class="ql-block">我们是沿着从东向西的中轴线走的,首先看到的是它的后台这面,建筑风格为重檐歇山式屋顶,为明清时期的建筑。二层的檐下挂有“三晋明泉”的匾额,是清康熙年间为纪念晋祠三泉(难老、鱼沼、善利)的历史地位而立,历经乾隆年间重装,至今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此台造型雄奇,雕刻彩绘精细,是晋祠自唐代开始进行“庙会”活动的主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另一面挂有“水镜台”牌匾的是它的前台,为卷棚歇山屋顶,是它的表演区域。</p> <p class="ql-block">对着戏台前面的这座桥叫“会仙桥”,它架在“智伯渠”上,人们看戏时也可以站在上面。</p> <p class="ql-block">从这里再往西走,就是“金人台”了。</p> <p class="ql-block">“金人台”古称“莲花台”,俗称“铁汉桥”。台上有四个角,各立了一尊铸铁人,东北角的一尊为民国二年(1913年)补铸,其它三尊为北宋元祐年间所铸。</p><p class="ql-block">这四尊铁人中,其西南角的一尊保存最为完好,据说为河南人所铸,里面加了铬、镍等合金成分,其它三尊(为山西本地人所铸)都已经锈迹斑斑了。</p><p class="ql-block">金人台的中央还有一座为后世所立的4米高的琉璃顶小楼阁。</p> <p class="ql-block">从金人台再往前走,就是一座非常大的牌坊——“对越坊”。</p><p class="ql-block">“对越”二字出自诗经,寓意为报答和宣扬祖先功德。它与“难老”“水镜台”并称“晋祠三匾”。</p><p class="ql-block">对越坊长12.5米,宽9.3米,高6.55米,占地面积115.8平方米。采用四柱三楼单檐歇山顶设计,檐下斗拱密致,整体造型玲珑剔透,瓦顶全覆琉璃,左右置北宋铁狮子一对,气势雄浑。相传此牌坊为明代太原举人高应元为母祈福(其母患偏头痛久治不愈)而建。</p> <p class="ql-block">“对越坊”的左右为明万历年间所建的“钟鼓”和“鼓楼”。</p> <p class="ql-block">穿过对越坊就来到了献殿。献殿为三开间歇山顶式建筑风格,建于金代大定八年,后来又在明万历二十二年得到修葺。</p><p class="ql-block">献殿的样子犹如凉亭,四面敞开不设围墙,用直棂木栅栏围挡。此建筑采用榫卯结构,无钉无铆,通风蔽日,是祭祀时陈列贡品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献殿的正对面就是“圣母殿”了。圣母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为重檐歇山顶式建筑。它崇宏巍峨,壮丽秀美,殿内有八根木柱支撑屋顶,屋顶则为黄绿色琉璃瓦覆盖,整体建筑融合了唐代建筑风格与宋代的工艺特点,是我国古代架构建筑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它供奉着唐叔虞之母邑姜。里面还有40多尊侍女的塑像,其中有两尊是在明代补塑的,其余均为宋代原塑,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这些塑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是宋代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 她们身高差不多1.6米左右,年龄都在16到40岁之间,穿着当时常见的绣罗裙,手中捧着文印、饮食器皿和梳妆用具等,由此也可表明各自的身份。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曾经来过这里,他最喜欢的就是北侧的一尊微微低头的侍女像,其正面表情含笑,但侧面却有些悲戚,其一颦一笑似诉平生。这些温柔的侍女像和金人台刚健的铁铸神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前檐廊柱上饰有八条蜿蜒欲动的木雕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雕盘龙柱,其中六条雕龙制于宋元祐二年(1087年),两条为宋崇宁元年(1102年)增制。八条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圆睁,张牙舞爪,栩栩如生,圣母殿正面的台阶上还有两条无角的石雕螭首。</p> <p class="ql-block">“鱼沼飞梁”是位于圣母殿与献殿之间的一座桥,也叫“鱼沼飞桥“。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座十字形立交桥,是我国唯一一座十字形桥面设计的古桥。</p><p class="ql-block">此桥北魏始建,北宋天圣年间(1023至1030年)与圣母殿同期改建,现存石柱柱础仍保留北朝风格。桥东西长19.6米,南北长19.5米,形如展翅飞鸟,桥下有34根小八角石柱支撑其结构,兼具建筑的独创性与文化价值,与河北的赵州桥并称为“南桥北梁”。</p> <p class="ql-block">晋祠里面的“难老泉”是晋水的源头,“难老”出自诗经中的“永锡难老”之语,形容泉水永远生生不息,保持清澈,它与“鱼沼泉”、“善利泉”并称“三泉”。据介绍:鱼沼泉和善利泉时流时枯,而难老泉则长流不竭,泉水自地下约5米的岩石中流出,平均流量约每秒1.8立方米,并含多种矿物质。</p><p class="ql-block">可惜的是,我在难老泉的喷水处呆了好久,也没有看到泉眼喷水,也许是3月份正处于枯水期的缘故吧。</p> <p class="ql-block">这是美友在2023年9月份拍的难老泉照片,据说自此难老泉开始复涌。</p> <p class="ql-block">此为“难老亭”的“难老”牌匾,是“晋祠三匾”之一,为傅山草书。</p> <p class="ql-block">除了建筑和水之外,晋祠还有众多的古树名木。最古老的就是一株周柏,其树干龟裂,犹若沧桑的老人,侧卧在台阶的一侧。另一株为唐槐,树干粗大,苍劲盘曲,柔枝万缕,生机盎然。</p> <p class="ql-block">晋祠里面还有一座“公输子祠”,祠里面供奉的是木匠的鼻祖鲁班。鲁班是我们山东人,它之所以出现在山西的晋祠里,是因为这里的建筑物大都是木质结构,因此在以木结构建筑为主的晋祠出现木匠的祖师爷鲁班的祠堂,就不足为奇了。由于鲁班又叫公输班,所以此祠堂便冠以“公输子祠”的名称。</p> <p class="ql-block">令我不解的是,晋祠的主人——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的祠堂并不在晋祠的中轴线上,而是在圣母殿的东南角,很多游客甚至都忘了他的存在。况且,晋祠原来就称作唐叔虞祠,其子即位后才将国号由“唐”改为晋,所以其祠又称“晋王祠”,简称晋祠。</p><p class="ql-block">不解归不解,但唐叔虞祠是一定要看的。它是一座独立的两进院落,院中设过殿,为单檐卷棚顶式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其大殿的神龛内塑有唐叔虞身穿蟒袍、手执玉圭的坐像,为元代的雕塑特征。 大殿神龛前两柱上各盘绕泥塑蟠龙一条,活灵活现,形态生动。过殿内的乐伎像也是元代作品,距今已有700到800年的历史,很具有欣赏性。大殿内的侍童、神台下的文臣武将则均为明代重塑。</p> <p class="ql-block">据说唐朝大诗人李白也曾在晋祠住过很长时间,写了不少吟咏晋祠的诗篇,如“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向碧玉”、“浮舟弄水箫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等。应该说,晋祠不仅是中国最古老、最丰富的祠庙建筑群,同时也是中国最优美的古典园林之一。</p><p class="ql-block">借用一句别人说过的话:五千年很远,而山西则很近,当你走进山西,晋祠一定要来……</p><p class="ql-block">2023年3月20日于山西太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