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神仙居是世界上规模较大的火山流纹岩地貌典型,景观丰富,奇峰迭出,有百余个峰、崖、溪、瀑景观。进南门即是西罨幽谷,依次有南天梯、南天顶、观音峰、悬空栈道、卧龙桥、如意桥、圆梦桥、鸿蒙桥等景点。 </h1> <h1> 进南门乘坐缆车直上,紧接着登露天的超高电扶梯继续向上,让整个爬山轻松了不少。步行200多米就能到达南天顶。下来就走上了百米高千米长的悬崖栈道。栈道依悬崖峭壁而建造,随山势而旋转,左侧是千尺奇峰,悬崖绝壁,右侧是深谷涧壑,万丈深渊,俯瞰不免内心悚然,腿脚生不实之感。</h1><h1> 攀登青云梯可到太极台。继续前行就是卧龙桥,如同盘卧在两座山峰之间的巨龙。过桥前行不久,远远地就看见著名如意桥,宛如一柄乳白色的玉如意凌空飘来,浮在深壑绿峡之上,连接起两边青山翠岭。</h1> <h1> 因为没有爬山之累,在神仙居游览,人随山而转,景随目而换。刚才还是陡峻的高山四面环列,直觉险峻疑无路;继而路随峰转,倏然视界开阔,顿觉眼前群山变小,连绵脚下,铺展向天边;行进在山道上,忽而阳光强烈让人无法睁大眼睛,忽而荫凉笼蔽、无限清幽。</h1><h1> 山间桥梁,形态各异,各美其美,宜远观,宜近赏,宜停留小憩。作为远处留影的背景,桥在高山峡谷间是最好的点缀 ;人在桥上拍照留念,或扶栏站立远眺,或斜卧桥面,或蹲或坐,桥都能提供最好的依托。不能不让人心旷神怡。</h1><h1> 游走在神仙居的青山翠谷间,人仿佛在绿海中尽情地冲浪,出入跌宕在绿色的浪峰浪谷之间,自由自在,惬意放松,在人世间拥抱大自然,这是极为难得的享受。</h1> <h1> 说几句题外话,是关于新昌县的天姥山和仙居县的神仙居,哪个是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天姥山所在地的争论。关于天姥山究竟位于仙居还是新昌,却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这一争论表面看是涉及到地理方位的界定和文化传承,背后的深层的真实的原因却是关乎旅游资源开发的地方利益之争。<br> 我不是历史地理学家,没有就此发言的资格。也不想连篇累牍地引述有关争论,因为我看到众多“学者”“专家”多数是在站队,而真正从学术层面认真考证论述者极少。</h1> <h1> 查百度AI有这样一条:“1981年出版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 明确标注:‘天姥山在 浙江天台县 西北’,但后续考证显示该记载存在误差,实际位置应为新昌县东侧。”<br> 至于对从李白诗作的解读入手,试图得出天姥山属于哪个县的结论,更是无稽之谈。自古就有“诗无定解”之论,而李白诗题明明白白写着是“梦游天姥”,重要的是抒发“留别之情”,是一种文学意象。一千多年后的“专家”竟然要依梦求实,荒唐!</h1> <h1> 其实类似的争论,早就存在。例如白酒“杜康”的陕豫之争,关于“隆中”的襄阳南阳之争,撕掉各种高调美好的包装,究其实质,都不过是来自旅游经济利益和品牌竞争的驱动。<br> 而在这一场场为拉拢“方孔兄”的激烈热闹的争论中,片面的解读和过度的宣传,恰恰损害的是文化的准确传承,还可能会对文化遗产造成一定的破坏。<br> 说也没有用,诸如此类的闹剧,还会继续下去,而层出不穷,花样翻新,因为利益之争永远不会消失。</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