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原本秋高气爽时节,可今年恐因闰陆月江南酷热无比,可苦坏了辛勤劳作之人。然,如此这般却馈赠了一池碧水绿荷塘,荷花怒放,蜻蜓妙舞,引来晨练者驻足欣赏,摄影人采取早晚突击行动,博得一时清凉……</p><p class="ql-block"> 荷与蜻蜓自古有之,且笔墨多多,画荷,咏荷以及写荷者不胜枚举,特别是再辅以蜻蜓点缀,更彰显灵动与妙趣横生。然针对眼前黑丽翅蜻,尚属稀罕之物种。查询方知此蜻蜓,是一类很原始的昆虫,演变至今大有活化石之美誉。黑丽蜻蜓头与翅具金属光泽的蓝绿色或蓝褐色,足腹及肛附器皆黑色,光影变幻,在荷与叶间翩翩之舞。此时正值好个秋,曾居住长江采石矶多年,畅想唐李白在此把酒唱咏,有感而发曰。</p><p class="ql-block">《荷池夏韵…》</p><p class="ql-block">绿盖摇风映日晖,蜻蜓点破碧琉璃。 </p><p class="ql-block">忽闻岸畔吟诗客,原是谪仙醉笔挥。</p> <p class="ql-block"> 美丽蜻蜓在光线下,特色角度观察,通体黑色具蓝色金属光泽,前翅前端有透明翅,飞行时随光线照射角度变化而呈现幻彩模式。另外,飞行方式又似蝴蝶,而有“蝶形蜻蜓”之称。雌雄色彩相同,难以分辩,敬仰诗仙续写一首《小池新韵》语。</p><p class="ql-block"> 一架荷风立晚蜓,谪仙醉眼认前身。 </p><p class="ql-block">若非采石江头月,曾照青莲叶底踪。</p> <p class="ql-block"> 考古发现,蜻蜓存续于远古时期。<span style="font-size:18px;">1885年法国古生物学家在法国发现了巨脉蜻蜓化石,1979年在德比郡的博尔索弗再次发现了此类蜻蜓。</span>巨脉蜻蜓,是3亿年前石炭纪的一种昆虫,<span style="font-size:18px;">灭绝于2.5亿年前的二叠纪,</span>在外貌上与现代的蜻蜓接近,翅膀展开阔75厘米……</p><p class="ql-block"> 蜻蜓化石广泛分布于美国、法国、中国、蒙古国、英国、俄罗斯等地,地质年代跨越石炭纪至白垩纪 。曾在内蒙古发现,并命名“赵氏修复蟌蜓”(翅展22.5厘米),2024年该地区再次发现侏罗世宁城契丹优美蜓化石,翅细长如镰刀且翅脉密集。今赏蜻蜓之舞,留恋于池塘也,有感也。</p><p class="ql-block"> 蜻蜓点水漪,荷影曳禅衣。</p><p class="ql-block"> 酷热吟蝉静,秋心落瓣知。</p> <p class="ql-block"> 世界发现最早的蜻蜓化石形成于几亿年前,且属于琥珀包覆物。古代有些昆虫可被某些针叶树分泌出的粘树胶所捕获,至此当松脂硬结后并进一步变成琥珀,昆虫便留在其中,且保存的非常完好,甚至能在显微镜下研究它的细毛和肌肉组织,但这种方式形成的化石是相对罕见的。有缘收藏一枚波兰蜜蜡昆虫化石,微观下可见其完美的组织结构……</p><p class="ql-block"> 古生物学家可依据化石,深度研究,透过昆虫组织结构的演变,重构远古地质环境的变迁对今天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南京地质古生物所在酒泉老玉门油田附近的一个地层中发现巴依萨昼蜓的化石,<span style="font-size:18px;">1.1亿年前。</span>该化石是残缺蜻蜓化石,没有身体,有完整的翅膀,及翅膀碎片。 研究猜想,远古时期的地质环境如何让残片变成了化石保留下来,至今是个谜……</p><p class="ql-block"> 荷浑身是宝,不仅仅是美味,更是艺术人文的精神食粮,爱荷咏荷成为常态,大文豪东坡先生两下杭州,泛舟西湖赏荷乃时尚也,今摘录其咏荷词一首《浣溪沙·咏荷》。</p><p class="ql-block">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 画楼南畔夕阳和。</p><p class="ql-block">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 且来花里听笙歌。</p> <p class="ql-block"> 古老的中国从漫长的奴隶制社会进入封建制时代的西周,荷花也从湖畔沼泽的野生状态走进了人们的田间池塘。《逸周书》载有“薮泽已竭,既莲掘藕。”可见,当时的野生荷已经开始作为食用蔬菜,端上了餐桌……</p><p class="ql-block"> 春秋时期,人们对荷的认识更加丰富,且不同部位对应不同名称。汉初时的《尔雅》就记有:“荷,芙蕖,其茎茄,其叶蕸,其本密,其画菡,其实莲,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由此可见对荷的了解由表及里,直至莲子的蕊,必定亦知其各部位的滋味……</p> <p class="ql-block"> 古植物学家徐仁教授,曾于20世纪70年代在柴达木盆地发现荷叶化石,至少有1000万年。1973年在“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发现有荷花粉化石。同年又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两粒炭化莲子。后来考古陆续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河南开封、山东梁山等</span>古墓中发现一些古莲子,经杭州植物园“荷园”科研人员的科学培育,今已重唤新春,进一步丰富了荷之基因资源库。</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两次到杭州为官,造福一方百姓,成就了千年后的醉美四季“西湖”唯美与浪漫,今借苏轼《赠刘景文》一首秋意诗,咏荷问秋时。</p><p class="ql-block">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p><p class="ql-block">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p> <p class="ql-block"> 南北朝时期又发展有千瓣(并蒂)荷花,虽经历几千年的演变和培养,然受控培育并蒂莲依旧在路上,今只在荷塘偶尔看到……</p><p class="ql-block"> 隋唐以后,荷花的栽培技艺进一步提高,有关荷花的诗词、绘画、雕塑,工艺品等丰富多彩,成为文人墨客唱咏精神之源。此外,荷花凭借其色彩艳丽、风姿绰约进入宫廷林苑,达官贵人的林园,以及平常百姓的庭院。宋人朱克柔创作的荷花缂丝图,“古淡清雅”,逸趣横生,为之逸品也……</p><p class="ql-block"> 今有感荷之圣洁,蜻蜓之灵动借先贤《蜻蜓荷韵》诗一首。</p><p class="ql-block"> 薄翼纤腰点水轻,初阳霁露立亭亭。</p><p class="ql-block"> 偶循芳迹窥唐韵,忽讶残荷补宋评。 </p><p class="ql-block">千载香消风骨在,一池萍碎月波横。</p><p class="ql-block">蜻蜓不解沧桑事,犹向诗笺仄仄停。</p> <p class="ql-block"> 自北宋周敦颐写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名句后,荷花便成为“君子之花”。据史书记载:远在2500多年前,吴王夫差曾在太湖之滨的灵岩山离宫,为宠妃西施欣赏荷花,特自修筑“玩花池”,移种野生红莲。时至今日,荷已不分南北,从山野池塘到根植大田,从庭院深深到街头巷尾,荷已融入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p><p class="ql-block"> 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中,据说晴雯死后变成芙蓉仙子,贾宝玉在给晴雯的殁词《芙蓉女儿诔》中道:“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道不尽荷花女儿般的冰清玉洁……</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大学者,</span>朱自清一篇《荷塘月色》散文,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其文写于1927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清华大学荷塘在月夜下的美景,抒发了作者在动荡年代中寻求片刻宁静与自由的复杂心境,也流露出淡淡的哀愁,不幸英年早逝,成为绝唱,愿先生的散文续写着新聲……</p><p class="ql-block"> 今借<span style="font-size:18px;">唐·李商隐</span>《赠荷花》诗一首,盼秋风凉,多几分层林尽染好个秋……</p><p class="ql-block">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p><p class="ql-block">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p><p class="ql-block">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