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当一部电视剧的收视率与争议齐飞,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不是"谁对谁错",而是"为何此时此剧能引爆如此分裂的讨论"。</b></p><p class="ql-block"> 《生万物》是当下收视率破圈的现象级大剧,央八首播创历史之冠,爱奇艺平台开播65小时便登历史总榜第二。</p><p class="ql-block"> 该剧所引发的两极评价,是高收视背后的文化博弈与时代症候,成为了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现象。</p><p class="ql-block"> 这不再仅仅是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简单冲突,而是折射出当下中国在文化认同、历史记忆与市场逻辑之间的深层张力。</p><p class="ql-block"> <b>争议的本质:两种合法性的碰撞。</b></p><p class="ql-block"> 双方的争论,实际上源于对文艺作品"合法性"来源的不同认定:</p><p class="ql-block"> <b>历史正义的合法性。</b>一方认为,文艺作品尤其是历史题材,必须坚守历史唯物主义的底线,不能模糊基本的是非曲直,特别是关乎革命正当性的土地改革史。这是基于政治和历史正确的合法性诉求。</p><p class="ql-block"> <b>艺术规律的合法性。</b>另一方则强调,艺术创作需要空间和探索自由,复杂人性不应被简化为阶级标签,市场的接纳(高收视率)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认可。这是基于市场和审美自由的合法性诉求。</p><p class="ql-block"> <b><u>这两种诉求在理想状态下应相互成就,但在《生万物》这里却形成了尖锐对立。这提示我们,问题可能不在于该选哪一边,而在于我们是否缺乏一个能同时容纳这两种诉求的更高级的叙事框架。</u></b></p><p class="ql-block"> <b>高收视率解码:它到底击中了什么?</b></p><p class="ql-block"> 《生万物》的收视成功,绝非偶然。它精准地捕捉并迎合了当下社会的某种集体情绪:</p><p class="ql-block"> <b>"去政治化"的集体疲劳。</b>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宏大叙事熏陶后,部分观众尤其是年轻群体,可能产生了一种审美和心理上的疲劳。他们更倾向于接受一种剥离了尖锐政治冲突、专注于个人情感和命运的故事。《生万物》提供的正是这种"无害的历史怀旧"。</p><p class="ql-block"> <b>"精英视角"的潜在认同。</b>尽管社会主流价值观强调人民史观,但市场经济环境下,对"成功者"、"管理者"、"财富拥有者"的隐性认同在潜移默化中增长。剧中地主对"守业"的艰辛与"无奈",更容易与当下都市中产、精英阶层的焦虑产生共鸣——他们天然地更能理解"守住家业"之难,而非"揭竿而起"之迫。</p><p class="ql-block"> <b>"精良制作"与"情感代入"的胜利。</b>必须承认,其制作水准、演员表演(如倪大红)和苦情戏码,在纯粹的艺术和技术层面抓住了观众。当观众为"落难小姐"的命运揪心时,他们消费的是一种情感体验,而非历史判断。</p><p class="ql-block"> <b><u>因此,其观众画像很可能是跨越代际的,但以城市观众、中青年群体为主。 他们对于那段历史的具体细节已然陌生,观剧动机更多是娱乐和情感消费,而非历史学习。</u></b></p><p class="ql-block"> <b>资本与流量的逻辑:应该如何驾驭?</b></p><p class="ql-block"> 资本天然逐利,流量天然趋向于最能引发情感波动的叙事。指责资本"唯利是图"并无太大意义,关键是如何构建一个更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资本在追求流量的同时,也能承载更高的社会价值。</p><p class="ql-block"> <b>批评体系的构建。</b>不能只有市场一个评判标准。需要建立强大、独立、有声量的文艺批评体系(包括专业的、大众的),能够及时对《生万物》这类作品进行深入剖析和舆论对冲,让观众在"感动"之外,也能听到深刻的批判性声音,形成文化领域的"平衡机制"。</p><p class="ql-block"> <b>评价标准的多元化。</b>主管部门在评奖、立项等方面,应旗帜鲜明地鼓励那些能深刻反映历史本质、艺术地呈现历史辩证法的优秀作品,给予它们更高的荣誉和更多的曝光资源,树立标杆。</p><p class="ql-block"> <b>未来导向:超越争论,开创叙事新范式。</b></p><p class="ql-block"> 未来的艺术发展导向,不应是回到公式化的"阶级斗争"宣传,也不是滑向虚无化的"人性万能",而是需要探索一种更高明的叙事智慧。</p><p class="ql-block"> <b>能接纳人性的复杂性。</b>地主可以有他的"无奈",但剧情必须清晰地揭示其"无奈"是建立在剥削制度的基础之上。</p><p class="ql-block"> <b>能深刻揭示历史动力。</b>可以描写农民的"麻木"或"自私",但更要展现这种精神状态的经济根源,以及最终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们觉醒。</p><p class="ql-block"> <b>能真正抵达历史正义。</b>艺术的最终目的,不是和稀泥,而是要通过展现复杂性,让观众更深刻地理解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和正义性,这需要极高的艺术功力。</p><p class="ql-block"> <b><u>《生万物》的争议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它告诉我们,简单的行政干预或道德批判无法解决深层矛盾。真正的出路在于创作出更多在艺术感染力上能媲美《生万物》、在历史深度上又能超越它的作品。</u></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5px;">本公众号《看懂生活》更名为《看穿风云》,意在对国际国内发生的事件作出更深入的个人分析。感谢关注。</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