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 QingYang (北美)56198553</p><p class="ql-block">机型: Sony ILCE 6000</p> <p class="ql-block"> 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将古希腊城市拜占庭(Byzantion)扩建为“新罗马”,并更名为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把一个名不经传的希腊小城——拜占庭,变为罗马帝国的新首都。公元395年,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部就是后来的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坐标君士坦丁堡。</p><p class="ql-block"> 迁都决定,使得帝国重心转向东方,奠定了拜占庭帝国千年的基业!</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5, 25, 25);">为何罗马人选择君士坦丁堡,也就是今日的伊斯坦布尔作为首都?</i></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 25, 25);"><i></i></b></p><p class="ql-block">战略与防御优势</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 • 地理位置优越:君士坦丁堡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BOSPHORUS),西临马尔马拉海,北靠金角湾,东望黑海,是“三面环水,一面为陆”的天然要塞。</span></p><p class="ql-block"> • 易守难攻:天然屏障 + 后来的三重城墙,使它成为中世纪最坚固的城市之一。</p><p class="ql-block">经济与交通中心</p><p class="ql-block"> • 欧亚交汇点:君士坦丁堡是连接丝绸之路、黑海、地中海的十字路口。</p><p class="ql-block"> • 贸易繁荣:商路汇集,粮食、香料、丝绸、黄金等在此中转,财富源源不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 控制关键水道:掌握博斯普鲁斯海峡,就能控制黑海与地中海的贸易命脉。</span></p> <p class="ql-block">我站在伊斯坦布尔的加拉塔塔顶层,俯瞰博斯普鲁斯海峡,按下快门。</p><p class="ql-block"> • 前景:可以看到一片绿树环绕的半岛,上面有土耳其国旗。这是萨拉伊布尔努角(Sarayburnu Point),紧邻 托普卡帕宫(Topkapı Palace) 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 中景:一艘大型货轮正在海峡中行驶,这是典型的博斯普鲁斯景象——连接黑海通过马尔马拉海到达地中海的国际航运通道。</p><p class="ql-block"> • 左侧远处:城市高楼与密集的住宅区,那是伊斯坦布尔的欧洲一侧(如法提赫区、贝伊奥卢区一带)。</p><p class="ql-block"> • 右后方远山与海岛:隐约可见的是马尔马拉海中的王子群岛(Princes’ Islands)。</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非常生动,是在金角湾 (Haliç) 出口处拍到的场景🚤 我站在加拉塔大桥 (Galata Köprüsü) 下面,等待和旅行团团友一起去吃著名的土耳其烤鱼餐。看到一群人聚到那里给一位即将结婚的新人拍照。我也从那个角度捏了几张照片。</p><p class="ql-block"> • 画面中央可以看到游船驶出金角湾,正往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方向航行。</p><p class="ql-block"> • 左侧远方是伊斯坦布尔的亚洲一侧山丘,可以看到电视塔(Çamlıca Tower,最高的塔)。</p><p class="ql-block"> • 右侧(欧洲一侧)是历史半岛一带:树木掩映下的白色圆顶、尖塔,就是托普卡帕皇宫(Topkapı Sarayı) 的部分建筑。</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我站在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帕宫(Topkapı Sarayı)的观景台上拍摄的。遥想当年奥斯曼帝国的苏丹,站在这里,望着博斯普鲁斯海峡两岸的欧亚大陆和海上的千帆竞发的商船和战舰,坐拥这片繁荣昌盛的帝国,该有多么地自豪😎</p><ul><li>画面中央是博斯普鲁斯海峡(Bosphorus),它连接了黑海与马尔马拉海,把城市分为欧洲和亚洲两部分。</li><li>左侧下方:是托普卡帕宫的观景台,下面就是宫殿的花园和旧城墙遗址。</li><li>正前方与右边:蓝色的水面是博斯普鲁斯海峡,可以看到许多船只来往。</li><li>远方:可以看到横跨海峡的大桥,这是 博斯普鲁斯大桥(现名 15 July Martyrs Bridge,7月15日烈士大桥),是连接欧洲与亚洲的重要跨海大桥之一。</li><li>左远处:高楼林立,是伊斯坦布尔现代化的商业区。</li></ul>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1, 100, 250);">圣索菲亚大教堂</b></p><p class="ql-block">君士坦丁堡以基督教为国教,公元 360 年,由君士坦提乌斯二世下令修建第一座圣索菲亚教堂,作为君士坦丁堡的主教堂。不幸的是,它被历史上2次暴乱毁灭。公元 532–537 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重建圣索菲亚大教堂,成为世界上最大、最辉煌的基督教堂。当教堂落成时,查士丁尼曾感叹:“所罗门,我已胜过你!” (他意指超越耶路撒冷圣殿的壮丽。)</p><p class="ql-block">⬆️你站在圣索菲亚大教堂前,喷泉在阳光下跃动,仿佛为这座跨越千年的殿堂伴奏。这里曾是拜占庭的荣耀、奥斯曼的信仰,如今则是世界汇聚的地标。微风拂过,蓝天、圆顶、尖塔与水花交织在一起,像是时间的长河在此停驻。</p><p class="ql-block">在这片古老与现代交融的土地上,旅人也成为画面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到的是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大教堂著名的“圣母与圣子镶嵌画”(Virgin and Child Mosaic),位于南入口帝王们上方的拱壁之间。</p><p class="ql-block"> • 中央:圣母玛利亚坐在宝座上,怀抱圣婴耶稣。</p><p class="ql-block"> • 左侧: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the Great),双手奉上君士坦丁堡模型,象征他将这座城市献给圣母。</p><p class="ql-block"> • 右侧:皇帝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 I),双手奉上圣索菲亚大教堂模型,象征他将这座宏伟教堂献给圣母与基督。</p><p class="ql-block"><b>历史背景</b></p><p class="ql-block"> • 这幅马赛克创作于 10世纪(约公元 944 年之后)。在圣索菲亚从教堂到清真寺的历史转变中,一度被灰泥覆盖,20世纪修复时重新显露。</p><p class="ql-block"> • 镶嵌画通过黄金、玻璃和宝石 tesserae(小方砖)组合而成,典型地体现了拜占庭艺术的庄严、正面性和象征性。</p> <p class="ql-block">这幅照片是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大教堂中著名的镶嵌马赛克壁画,位于南门入口处帝王门 上方的一侧。</p><p class="ql-block"> • 中央人物:耶稣基督,右手作祝福手势,左手持一本饰有宝石的圣经。</p><p class="ql-block"> • 左边人物: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九世莫诺马科斯(Constantine IX Monomachos,1042–1055在位),双手捧着钱袋,象征着捐赠。</p><p class="ql-block"> • 右边人物:皇后佐伊(Empress Zoe,1028–1050年间为皇后),手持卷轴,卷轴上写有她的捐赠誓言。</p><p class="ql-block"> • 背景为黄金马赛克,典型的拜占庭宫廷风格。</p><p class="ql-block"><b>历史背景</b></p><p class="ql-block"> • 这是11世纪中期的作品。原本此位置可能有过其他皇帝的肖像,但随着政局变化,马赛克多次被修改,皇帝的头像被替换,但皇后 Zoe 始终保留(因为她地位稳固)。</p><p class="ql-block"> • 这种图像体现了拜占庭帝国「皇权来自上帝」的观念:皇帝与皇后被描绘在基督的两侧,显示他们的统治合法性与神圣庇护。</p> <p class="ql-block">在圣索菲亚大教堂的拱脚处,可以同时看到两种文明的印记——基督教和伊斯兰教。</p><p class="ql-block">上方是拜占庭时期的 六翼天使马赛克,象征着天国的守护。而下方悬挂着奥斯曼时期的巨型书法匾额,金色阿拉伯文写着“真主”(الله)与“先知穆罕默德”(محمد)的名字。</p><p class="ql-block">天使与书法,一静一动,一像一字,跨越千年的并置,正是圣索菲亚最独特的魅力。它曾经是基督教的圣殿,后又被改成伊斯兰的清真寺,更是一部凝固在石与金色光辉中两种信仰交集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照片拍摄于圣索菲亚大教堂(Hagia Sophia) 的上层长廊。</p><p class="ql-block"> • 拱顶装饰:可以看到金色为底、带几何与植物图案的拜占庭风格马赛克装饰,典型于圣索菲亚教堂的长廊。</p><p class="ql-block"> • 大理石墙壁:下半部分是横向拼接的大理石板,具有“书脉”式对称纹路(book-matched marble),这是拜占庭建筑的独特装饰。</p><p class="ql-block"> • 你所在的长廊(北廊) 在拜占庭时期是贵族、皇后及皇室妇女观看礼拜的专属空间😀特别享受一下😆也因保存了大量珍贵的马赛克而闻名。</p><p class="ql-block"> 💖照片里你站在阳光洒落的空间中,蓝色围巾。金色拱顶形成对比,人物显得格外明亮,也呼应了拜占庭马赛克中常见的“蓝与金”色调😊</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font-size:22px;">地下水宫</b></p><p class="ql-block">(Yerebatan Sarnıcı,Basilica Cistern)</p><p class="ql-block">建于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 I)时期,约公元 532 年。</p><p class="ql-block"> • 最初的用途是作为圣索菲亚大教堂及附近宫殿与市区的蓄水池。</p><p class="ql-block"> • 它通过瓦伦斯高架水道,将水引自19 公里外的贝尔格莱德森林。</p><p class="ql-block"> • 长约 138 米,宽约 65 米,面积近 9,800 平方米。满水时可达致约 8 万立方米。相当于32个标准奥林匹克泳池🏊🏊♀️</p> <p class="ql-block">支撑系统:内部有336根大理石柱,每根高约9米,整齐排列成12x28方阵,形成极具视觉震撼的“地下森林”。</p><p class="ql-block"> • 柱子来源:部分柱子来自废弃的希腊、罗马神庙,风格多样,柱头多为科林斯式(Corinthian)或多立克式(Doric)。</p> <p class="ql-block">在水宫的西北角,有两根柱子的基座使用了古希腊神话中的 美杜莎头像石块。</p><p class="ql-block">一块倒置放置,一块侧放,可能是为了避免邪眼之力,或仅仅是再利用石材。</p> <p class="ql-block">一根柱子上雕刻着类似泪滴的花纹,被称为“哭泣柱”,据说是为了纪念建造水宫过程中逝去的工人。</p> <p class="ql-block">据导游说,如果你用大拇指沿着那泪滴的花纹转一圈,一切坏运都会从你身上被赶走✅✅😀😀</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我从博斯普鲁斯海峡游轮🚢上拍的—— 苏莱曼尼耶清真寺(Süleymaniye Camii)。建于奥斯曼帝国鼎盛时期,它由苏莱曼大帝捐建,帝国最著名的建筑师米马尔·希南创作。高大的主穹顶,周围环绕着许多小穹顶和半穹顶,形成流动的建筑节奏感。号称拜占庭和奥斯曼艺术融汇的巅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1, 100, 250);">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和兴亡</b></p><p class="ql-block">奥斯曼帝国从一个安纳托利亚小公国崛起,成为横跨三大洲的超级帝国,历时 623 年。它既是伊斯兰世界的核心,也是 东西方文明的桥梁,直到 20 世纪初才退出历史舞台。</p><p class="ql-block">🏰 起源与崛起(1299–1453)</p><p class="ql-block"> • 建立者:奥斯曼一世(Osman I),1299 年在安纳托利亚西北部小国崛起。</p><p class="ql-block"> • 14 世纪:逐渐扩张至巴尔干半岛。</p><p class="ql-block"> • 1453 年: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征服者)攻陷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帝国进入新纪元。</p><p class="ql-block">🌍 鼎盛时期(16 世纪 – 17 世纪初)</p><p class="ql-block"> • 最辉煌的统治者:苏莱曼一世(1520–1566,立法者/壮丽者苏莱曼)。</p><p class="ql-block"> • 横跨三大洲(欧洲东南部、西亚、中东北非)。</p><p class="ql-block"> • 包括巴尔干、安纳托利亚、阿拉伯半岛、埃及、北非、两河流域。</p><p class="ql-block"> • 文化与建筑:</p><p class="ql-block"> • 建筑师米马尔·希南 创作了苏莱曼尼耶清真寺、塞利米耶清真寺等杰作。</p><p class="ql-block"> • 伊斯坦布尔成为全球最繁荣的大都市之一。</p><p class="ql-block">x 停滞与衰落(17 世纪末 – 18 世纪)</p><p class="ql-block"> • 1683 年维也纳之战失败:奥斯曼扩张受阻。</p><p class="ql-block"> • 18 世纪:欧洲进入近代化,而奥斯曼仍停留在传统封建军政体制。</p><p class="ql-block"> • 帝国被称为“欧洲病夫”。</p><p class="ql-block">🏛 改革与危机(19 世纪)</p><p class="ql-block"> • 坦志麦特改革(1839–1876):学习西方,推动法律、军事、教育现代化。</p><p class="ql-block"> • 修建铁路、电报、现代建筑(如多尔玛巴赫切宫)。</p><p class="ql-block"> • 但因民族独立运动(希腊、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等)和列强瓜分,国力持续衰落。</p><p class="ql-block">⚑ 灭亡(20 世纪初)</p><p class="ql-block"> • 一战(1914–1918):奥斯曼加入同盟国,战败。</p><p class="ql-block"> • 1922 年:最后一任苏丹被废黜,奥斯曼帝国正式终结。</p><p class="ql-block"> • 1923 年:凯末尔在安卡拉建立 土耳其共和国,伊斯坦布尔失去首都地位。</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1, 100, 250);">蓝色清真寺</b></p><p class="ql-block">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Sultan Ahmet Camii),因内部镶嵌了两万多片伊兹尼克蓝色瓷砖而得名“蓝色清真寺”。它由苏丹艾哈迈德一世下令修建,1609 年动工,1616 年完工。与其它大多数清真寺不同,蓝色清真寺周围有六根宣礼塔环绕⬆️上图中间,颇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b>蓝色清真寺的穹顶</b></p><p class="ql-block">穹顶上开有超过 200 扇窗户,许多镶嵌彩色玻璃,让自然光洒入,显得明亮柔和。</p><p class="ql-block">伊斯兰艺术中常见的八角星、蔓藤花卉、阿拉伯式图案,在穹顶镶嵌与绘饰中交织,营造出无限延伸的空间感。</p><p class="ql-block">走进清真寺,视线会自然被抬升到穹顶:</p><p class="ql-block"> • 白天,阳光透过彩色玻璃渗入,蓝色与金色交织成流动的光影。</p><p class="ql-block"> • 夜晚,灯盏点亮后,穹顶的经文与花纹仿佛悬浮在半空,更显神圣与宁静。</p><p class="ql-block">从祈祷大厅中央仰望主穹顶,能最直观感受到建筑师 Mehmet Ağa 在 17 世纪设计时的“天地合一”理念。</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托普卡帕宫——奥斯曼帝国的宫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Topkapı Sarayı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1453 年: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征服者穆罕默德)攻下君士坦丁堡。1459 年,他下令修建新皇宫,选址在金角湾、博斯普鲁斯海峡与马尔马拉海交汇的岬角。1465 年,宫殿主体建成,成为奥斯曼帝国在伊斯坦布尔的皇宫⬇️</p> <p class="ql-block">从 1465 年 起,托普卡帕宫一直是奥斯曼帝国的皇宫与行政中心,直至 1856 年,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迁居新建的多尔玛巴赫切宫(Dolmabahçe Sarayı), 即所谓的新皇宫。</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的是伊斯坦布尔托普卡帕皇宫(Topkapı Sarayı)入口处的“帝王门”内景。</p><p class="ql-block">帝王门修建于15世纪末,后经18世纪巴洛克风格改造,因而你能看到典雅的洛可可式浮雕与奥斯曼传统纹样融合。它是苏丹进入宫殿的专用门,象征帝国威严与神圣性。</p> <p class="ql-block">御前庭——苏丹休息和会客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御前庭长廊</p> <p class="ql-block">金碧辉煌的内宫。通过丝绸之路运来的瓷器是王室的最爱。</p> <p class="ql-block">后宫里的浴池(Hamam),极尽奢华。</p> <p class="ql-block">皇宫内的大门和镶满马赛克的墙</p> <p class="ql-block">1747年,奥斯曼苏丹马哈茂德一世(Mahmud I)下令打造这把匕首,原本是作为礼物送给波斯统治者纳迪尔沙(Nadir Shah)的。不巧的是,纳迪尔沙在礼物抵达前就被刺杀,匕首未能送达。最终,这件匕首被保留在奥斯曼宫廷,成为珍藏。</p> <p class="ql-block">王宫出口处碰到一群土耳其小学生。他们特别热情,见到外国人就主动用英文搭讪,令我想起80年代我们学英语时的情景。</p><p class="ql-block">后面戴着红高帽的是模拟奥斯曼帝国时期宫廷的守卫。</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宫廷美食Serbet</b></p><p class="ql-block">冰糕和炖果汁是在被称为serbethane或(冰糕厨房)或reçelhane(果酱厨房)的糖果厨房准备的。冰糕由许多不同的水果、鲜花、芳香的草药、香料和蜂蜜制成。品种包括薄荷、罗望子、酸橙、芦荟、石榴、苹果、酸樱桃、桃子、樱桃、柠檬、桑、葡萄、葡萄干、玫瑰、紫罗兰、百合和枣花。有些类型的冰糕是用从土耳其其它地区购买的现成浓缩物。某些类型的冰糕用于药用目的。主任医生监督了苏丹冰糕的准备工作,以确保只使用最好的原料。</p> <p class="ql-block">“Sherbet urn” 表示它是盛放沙尔贝特(Şerbet,土耳其传统甜饮) 的容器。沙尔贝特在奥斯曼帝国宫廷和宴会中是非常重要的饮品,常用果汁、花瓣、香料、糖调制,象征待客的礼仪与奢华。</p><p class="ql-block">⬆️永乐年间中国制造沙尔贝特壶(1403-1424)</p> <p class="ql-block">⬆️奥斯曼制,18—19世纪。</p> <p class="ql-block">⬆️这件展品是一只典型的青花瓷罐与配套碗,但它有几个很有意思的跨文化细节:</p><p class="ql-block">1. 瓷器本身</p><p class="ql-block"> • 主体是中国青花瓷(可能为明末清初外销瓷,17–18世纪),白地蓝彩,以植物、花卉、鸟类为主要纹饰。</p><p class="ql-block"> • 罐身绘有繁密的花卉枝叶,碗内则画有飞鸟、花草,具有浓厚的中国瓷器绘画风格。</p><p class="ql-block"> • 从画工看,更接近景德镇外销瓷的典型风格,主要面向中东、欧洲市场。</p><p class="ql-block">2. 金属装饰与底座</p><p class="ql-block"> • 瓶盖和底座上加有银质/鎏银金属配件,包括顶端的橡实形饰件、卷草式的三足支架等。</p><p class="ql-block"> • 这种“瓷+金属”的组合在奥斯曼帝国和欧洲宫廷中很常见:进口的中国瓷往往会加上本地金工,既起到保护作用,也体现权力与奢华。</p><p class="ql-block"> • 装饰风格带有巴洛克/洛可可风格的卷草纹,显示这是在西方或奥斯曼工匠手中完成的二次加工。</p><p class="ql-block">3. 使用功能</p><p class="ql-block"> • 从造型和支架来看,这件瓷罐可能被用作盛放饮品的容器(例如水、果汁、或奥斯曼常见的雪酪/şerbet)。</p><p class="ql-block"> • 下方的碗很可能是配套的饮用器具,表明它不是单纯的观赏花瓶,而有明确的实用功能。</p><p class="ql-block">4. 跨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 • 中国 → 奥斯曼帝国/欧洲:瓷器来自景德镇,但在土耳其或欧洲宫廷中被“再设计”。</p><p class="ql-block"> • 它展示了17–18世纪东西方贸易与文化交流:瓷器作为“奢侈品”,进入伊斯兰宫廷和欧洲皇室,被重新赋予装饰与礼仪用途。</p><p class="ql-block"> • 这类“加银座”的瓷器在托普卡帕宫(Topkapı Sarayı)的珍宝馆和欧洲王室收藏中都很常见。</p> <p class="ql-block">⬆️中国产17-18世纪。表面带有葡萄藤和葡萄🍇花纹。</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杨青创作于 2025.8.30. 北卡夏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