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騎行第二十二天,2025.4.23。</p><p class="ql-block">和縣~南京。騎行80公里。</p><p class="ql-block">八十公里的路途中,載滿了晨霧與歲月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清晨離開和縣時,天地間還籠罩著一層薄薄的靄靄霧氣,轉眼間朝陽躍出雲層,金色的光暈灑在車輪與路麵的交匯處,為這段旅程鋪上溫暖的底色。</p><p class="ql-block">途中經過烏江,心裡一直惦念著那位“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西楚霸王。他在我心中,是最具豪情與骨氣的真男人,可惜當日景區未開放,只能隔著遠處的風景遙寄敬意,也算為這段旅程留下一絲小小的遺憾與念想。</p> <p class="ql-block">越過省界,我們從安徽踏入江蘇境內,地圖上的界線在腳下化為風景的轉換。</p><p class="ql-block">特意繞道浦口,只為徒步走一次南京長江大橋——這座在記憶中閃著光的建築,早已超越了交通設施的意義。</p> <p class="ql-block">踏上橋面的那一刻,腳下的水泥路面帶著歲月磨礪的溫潤。橋欄上的浮雕在陽光下清晰可見,那些描繪著勞動場景與時代標語的圖案,雖歷經風雨卻依舊鮮活,每一筆刻痕都藏著當年建設者的熱情。江風從江面撲面而來,夾雜著江水的濕潤氣息,遠處輪船鳴笛劃過水面,與橋上車輛的轟鳴交織成獨特的聲景。</p> <p class="ql-block">今天恰逢4月23日,正是當年解放軍攻占南京的日子。站在橋上眺望江面,歷史的畫面與現實的風景在腦海中疊印:從渡江戰役的槍聲到建橋時期的號子,從課本裡的文字記載到老一輩口中的親身經歷,這座橋早已與時代的記憶緊緊相連。它的鋼梁不僅支撐著往來的車流,更支撐著一代人對“奮鬥”與“跨越”的集體想象。</p> <p class="ql-block">漫步其間,看橋墩紮根江底,如歷史的根基穩固不動;看橋體橫跨兩岸,似時代的步伐從未停歇。對我們這一代人而言,它從來不只是連接南北的交通樞紐,更是一個時代的精神印記,是童年照片裡的背景、課堂講述中的典範、記憶深處的集體情結。</p> <p class="ql-block">八十公里的車輪印記,從晨霧中的烏江懷古到晴空下的橋畔憶昔,從皖東的鄉間小路到江蘇的江畔長橋。這一天的騎行,不只是距離的跨越,更是一場與歷史對話、與記憶重逢的旅程。當南京的燈火漸次亮起,回頭望見長江大橋的燈光如長龍臥波,便知這一路的風景與感懷,都已成為這趟“隨心騎”中最珍貴的收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7.28於四川 綿竹</p><p class="ql-block">沙漏 時光</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