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印万象,意在笔先

半山

<p class="ql-block"> 孟东岭</p> <p class="ql-block">  中国绘画历来重“意”甚于重“形”,以心驭笔,以情运墨,追求的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p><p class="ql-block"> 所谓“意在笔先”,并非指落笔之前已有固定图式,而是画家在观物、感世、养气之后,内心酝酿出的一种浑融而勃发的精神气象。此“意”,既是立意,也是心境,更是人格与学问的凝结之体现。它不拘泥于物象外貌之像,而是直指生命之本然。</p><p class="ql-block"> 古人论画分四品‌,逸品、神品、妙品、能品。其中逸品艺术境界为最高,<span style="font-size:18px;">追求自然天成与超然物外;神品次之,</span>强调形神兼备、气韵生动;能品则是侧重技法精湛。由此看来,古人认为画作非技高而优。</p><p class="ql-block"> 作画非为炫技,实为涵养心胸。胸中有丘壑,笔下方能见万象。若心中无物,纵使笔墨精能,亦不过是技巧之堆砌,终落下乘。从宗炳“澄怀味象”到董其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皆是以生命经验去印证天地生机,使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皆着我之色彩、含我之呼吸。</p><p class="ql-block"> “心印万象”,是说天地万物并非外在之客体,而是可与心灵相互映照、彼此共鸣的生命整体。作画者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不是摹仿物象,而是以自己的精神回应万物之精神。倪瓒逸笔草草,写竹如写胸中逸气;徐渭泼墨狂扫,绘葡萄若泻不平之鸣。他们画的已非眼中之物,而是心中之象、意中之境。正所谓“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最终落于缣素之上的,是经过心灵浸润的意象世界。</p><p class="ql-block"> 而“意在笔先”,更强调创作瞬间的凝神寂照与直觉把握。此“意”并非预设之构思,而是一种充沛饱满、呼之欲出的精神状态。它要求画家在落笔之际心手合一、忘技忘法,如庖丁解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笔随气运,墨由心发,一点一拂皆有意蕴,一皴一染俱见性情。正因为有此“意”主导全局,中国写意画虽用笔简率,却仍能结构严谨、气韵贯通,于“似与不似之间”达至高远的审美境界。</p><p class="ql-block"> 从王维“画中有诗”到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从石涛“一画论”到黄宾虹“内美”之说,中国画学始终将心灵与人格的修炼置于技艺之上。“心印万象,意在笔先”不仅道出了中国画的创作方法,更揭示出其根本的艺术精神——画者,不过是借笔墨写出自己一段心绪、一片天机、一个与世界共感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面对喧嚣的商品社会与图像时代,重温“心印万象,意在笔先”的古训,别具深意。它提醒我们:真正的艺术创造,从来不只是视觉的革新,更是心灵的修行。唯有回归内心,与万物相通,意在笔先,以神写形,方能于笔墨间安顿生命,在混沌里开出清明,也使中国画之精神,在现代得以真正延续和新生。</p> <p class="ql-block">《太行秋暝》2023年 孟东岭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