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关四周山峦起伏,地势险要,为桂南通往桂中的交通咽喉,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在此曾爆发多次大规模战役,其中最著名的有北宋狄青大战侬智高和1939年中日昆仑关战役。 昆仑关战役(1939年12月至1940年1月),是中国军队在广西南宁市区东北50公里的昆仑关地区对入侵的日本军队取得的一次山地攻坚战胜利,是中国抗日战争中桂南会战的重要战役。 1939年11月15日,日本侵略军为截断中国西南国际运输线,威慑云贵,动摇抗战大后方,达到其“逼和”的目的,派出约五六万兵力,进占南宁外围的战略要地昆仑关。12月16日,桂林行营下达反攻南宁的作战命令,将桂南兵力分为东、西、北三路军,并于12月18日拂晓发起反攻。此次战役以杜聿明第五军为主力。战争初期,中国军队利用地形优势,迅速突破日军防线,逼近日军主阵地。由于日军构筑坚固防御工事,中国军队在进攻中受阻,战役进入胶着状态。经过数次调整战术,第五军集中优势兵力,采用逐个击破、迂回包抄、夜袭等方式,逐步占领昆仑关周边高地,并最终于1940年2月24日攻克昆仑关,歼灭日军精锐师团,取得胜利。 昆仑关一战,中日双方都伤亡空前巨大:日军死亡5500人,几乎全歼了日军最精锐的第5师团第21旅团,击毙日军21旅团长少将中村正雄;中国军队共伤亡约2.4万人,第5军伤11000人,阵亡5600多人,失踪800多人,最壮烈的是荣誉第1师1.3万人,最后撤下战场的只有700多名能战斗的士兵。中村正雄临死前在日记本上写道:“在昆仑关,我应该承认,我遇到了一支比俄国更强的军队。”昆仑关血战,保住了中国的战略补给线,保证了抗战血液的输送,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 昆仑关战役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军队同广西社会各界、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共御外侮取得的桂南会战阶段性胜利。该战役的胜利,重挫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极大地增强了中国军民坚持抗战的必胜信心,体现了中国军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