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每次去旅行,只要有时间有精力有两个地方必去的:那就是博物馆和菜市场。</p><p class="ql-block">菜市场能感受到人间烟火,博物馆则是灵魂与历史的沉淀。</p><p class="ql-block">一个属于过往历史的博物,一个属于当下生活的博物 。</p><p class="ql-block">还有我这个摄影人,用镜头去感受遥远的过去,一件件精美的艺术作品,当地的民族风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先被精妙绝伦的彩陶艺术陶醉啦!还有木雕坛城、彩绘木版画、马尾线绣唐卡。</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精妙绝伦彩陶艺术</p><p class="ql-block">柳湾墓地出土彩陶约2万件。彩陶艺术集制陶、雕塑、绘画于一体,其中绘画艺术是彩陶艺术的灵魂,其色彩搭配古朴,图案组合生动,线条粗细得体,画面等分均匀,画工技艺娴熟。</p><p class="ql-block">彩陶纹样以锯齿纹、涡纹、菱形方格纹、葫芦形纹、圆圈纹、圆点纹、变形蛙纹、垂帐连弧纹、网纹、平行线纹、折线纹、三角纹为主。有的像流动的水波,有的像洒落的种子,有的像张开的渔网,有的像游弋的鱼蛙,这些简单而原始的线条描绘着史前人类心目中自然而朴素的美。同一种纹样不断演变的过程则是史前先民思维与认知成长与成熟的反映,其中变形蛙纹一度成为马厂类型彩陶的主题纹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柳湾遗址房屋复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木雕坛城</p><p class="ql-block">清/1636年一1912年</p><p class="ql-block">木质立体坛城通高179厘米,底径222厘米。</p><p class="ql-block">该坛城由数十部件榫铆拼对而成。圆底盘,方供台。</p><p class="ql-block">其体形庞大,制作工艺精湛,为藏传佛教同类文物中之精品。</p><p class="ql-block">坛城又名曼陀罗,是梵文的音译,藏语称作"吉廓"。</p><p class="ql-block">坛城既是一种供器,也是一种法器。</p><p class="ql-block">其源于古代印度的密宗本尊及其眷属聚集的道场。那时的人们为了防止"魔众"的入侵,修秘法时就在修法场地修筑起一个圆形或者方形的土坛,在土坛上修法,邀请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亲临作证,并在土坛上绘出他们的形象,由此构成了后世坛城的基本框架,演变出多种形式和类别的坛城,陈设于佛堂,以供观赏。</p><p class="ql-block">其制作方式有许多种,可透过平面或立体形式表现,手绘、铜铸、沙砌、木雕,各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瞿昙寺</p><p class="ql-block">瞿昙寺位于乐都区瞿昙镇,是青海唯一一座由皇帝敕建的佛教寺院,也是明朝同青海藏区进行联系推行"抚边"政策的枢纽。</p><p class="ql-block">明朝初年,人称"三罗喇嘛"的西藏高僧,从西藏来青海弘扬佛法。后朱元璋表其忠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请至南京,尊为上师,后被封为西宁僧纲司都纲,是西宁卫的宗教领袖。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开始建寺,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特赐寺额"瞿昙寺",瞿昙即"乔达摩",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姓氏和尊称。瞿昙寺历时36年修建完成,是明代青海东部最大的佛寺。</p><p class="ql-block">瞿昙寺的建筑群是典型的官式宫殿,从山门起的中轴线上,有金刚殿、瞿昙殿、宝光殿、隆国殿等大建筑,左右两边陪衬以碑亭,壁画廊,大小钟鼓楼等小建筑,风格不同的殿堂,古朴的斗拱,构成了明代建筑特色,被誉为"青海小故宫"。</p><p class="ql-block">雍正元年(1723年),瞿昙寺寺主阿旺宗泽参与了青海蒙古贵族罗卜藏丹津发动的叛乱,寺主封号被革,领地也大大削减,瞿昙寺地位日渐衰微,随即被塔尔寺替代。</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