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北路上的故事(十二)天津邮政博物馆(3)

水木山人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美篇号:34150727</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大清邮政津局建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中国邮政进入近代历程</b></p> <p class="ql-block">  1896年3月20日,光绪皇帝准奏开办大清邮政。1897年2月2日,大清邮政津局正式成立,仍由天津海关税务司管理,随后陆续建立津城及内地分局,扩大了覆盖范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天津各邮局普遍遭到破坏。事后战乱尚未停息,天津开始努力恢复与重建各邮局,天津邮界在全面恢复的基础上迈向十年(1902-1911年)持续发展阶段。通信能力不断提高,邮件业务量不断增长,业务收入每年都有增加,并开始扭亏为盈。1911年5月,大清邮传部接管邮政系统,邮政从此脱离海关独立经营。</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津邮政博物馆第四展室陈列了大清邮政津局的建立与发展方面的内容。</span></p> <p class="ql-block">  1897年2月2日(丙申大年初一),大清邮政津局率先成立。原来悬挂在大门上方正中的英文牌匾“海关拨驷达局”(CUSTOMS RIA POST OFFICE),换成了"大清邮政津局"中文牌匾。左侧挂法文牌匾:POST E IMPERIALE ,右侧为英文牌匾: TIENTSIN POST OFFICE 。除中文牌匾外,还悬挂法文与英文牌匾,可能是因为大清邮政津局位于英法租界分界线:营口道法方一侧,需要兼顾英法两国侨民。</p><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第四展室陈列的大清邮政津局的牌匾复制品。第一张中间偏下是大清邮政津局的模型。</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第四展室陈列的“大清邮政戳”(复制品)。没想明白这戳是干什么用的,盖在邮件上的戳应该带日期的,如果是相当于现在公章的戳,外形是否应该规矩?</p> <p class="ql-block">  1899年,也就是大清邮政津局正式开办二年后,开始实施 《大清邮政章程》,这是我国近代邮政的第一部法规。这部章程由赫德1892年草拟,大清邮政正式开办后,进行了修改与补充,1899年,由邮政总署正式颁布施行。该章程内容包括邮政局所设立、业务开办、邮件处理与运送、邮资的缴纳等26章。</p><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第四展室陈列的“大清邮政章程”。</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第四展室陈列的大清邮政津局实寄明信片。</p> <p class="ql-block">  1896年,清政府准予邮政推广全国,设立大清邮政局,1897年天津海关拨驷达局更名为天津大清邮政局(即大清邮政津局),仍由天津海关管理。同年,宫北分局、大沽邮政局、唐山邮政局及秦皇岛邮件转运站等分支机构相继设立,天津邮政进入发展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下面是第四展室陈列的“开设宫北邮政分局通知”(复制品)。</span>大清邮政宫北分局位于天津宫北宣家胡同,是中国第一家邮政分支机构。“宫北”的“宫”指的是天津天后宫(天津人称娘娘庙),这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妈祖庙,在天津很有名,所以成了地标,当年天后宫周围也是天津老城最繁华地段之一。</p><p class="ql-block"> 据资料介绍,我国有三大妈祖庙享有盛名。其中包括湄洲妈祖庙、台湾北港朝天宫和天津天后宫。湄洲妈祖庙位于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那里是妈祖的诞生地,是全球妈祖信众的朝圣中心。台湾北港朝天宫是台湾地区最著名的妈祖庙。天津天后宫则是中国北方地区历史悠久、规模最大的妈祖庙。</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第四展室陈列的“总理衙门遵议兴办邮政奏折”(复制品),就是大清总理衙门根据赫德兴办邮政的提议,写给皇上的奏折,请皇上批准。左边第一行字是皇帝批示同意了,第一个字怎么看也没认出来。</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第四展室陈列的“赫德所拟开办邮政章程”(复制品),这个应该就是上面介绍过《大清邮政章程》的初稿。文件左上角有一个红色的“览”,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朱批”:就是皇上的批示。因为用朱砂做颜料,所以是红色的。“览”表示皇上看过了。</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第四展室陈列的大清邮政信箱(复制品)。这信箱容量比邮筒小,也许是早期信件不多时使用的。</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第四展室陈列的大清邮政津局全景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第四展室陈列的署理天津海关税务司安格联关于开办邮政局的通知(复制品)。</p><p class="ql-block"> 安格联是英国人,第3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1896年至1897年曾以代理税务司职务,负责天津海关工作。“署理”即代理。</p> <p class="ql-block">  大清邮政津局开办后,陆续开办了一些邮政分局,扩大了覆盖范围。下面是第四展室陈列的大清邮政津城各分局开办日期一览表。</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第四展室陈列的大清邮政津局旧址壁灯,新的时候应该是很精致的,不知道是否是当时国产的。</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第四展室陈列的大清邮政津局旧址的暖气片。铸造很精细,上面还有花纹儿。这个应该是进口的,当时国内虽然有铸造厂,但除了铸币厂,其他工艺都比较落后,难以铸造这样精细的制品。</p> <p class="ql-block">  1900年,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席卷燕赵大地,英、俄、日、美、德、法、意、奥组成"八国联军"入侵我国,也波及邮政。各地邮政局普遍遭到破坏,陷入瘫痪状态,给大清邮政以致命打击。战乱稍有平息,天津邮政即开始恢复重建,并取得显著业绩。</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第四展室陈列的大清邮政津局的实寄明信片。</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第四展室陈列的明信片。上面没有邮票、邮戳,应该是没用过的,为待售品。</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第四展室陈列的《邮政通喻》。这是一本16开精装书,从磨损程度看,没少翻阅。没有查到这本书的相关资料,从字面看,这应该是介绍邮政系统内部人员需要通晓的有关知识的书籍。</p><p class="ql-block"> 据资料介绍,“通喻(或通谕)”是宗教领域术语,特指由主教、高级教会机构或教皇发布的官方文件,用于处理重大或严重事件,并要求广泛传播。由此可知,《邮政通喻》应该是官方发行的邮政系统运行规范要求。</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第四展室陈列的《大清邮政代办管局供事规则》。这本书的名字已经把用途说清楚了:邮政代办管理机构的工作规则。</p><p class="ql-block"> 这本手册是英文版的,看来在清代邮政系统、至少在管理层面,是通用英文的。</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第四展室陈列的《直界拨归津界之图(复制品)》。看来清末时,直隶省把自己的邮管范围划拨了一部分给天津管理——可能是天津是当时中国邮政的中心吧。</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第四展室陈列的直隶省地图。和现在的河北省地图相比,差别还比较大。</p> <p class="ql-block">  1896年,清政府准予邮政推广全国,设立大清邮政局,1897年天津海关拨驷达局更名为天津大清邮政局(即大清邮政津局),但仍由天津海关管理。1899年,全国按照海关管辖区划分35个邮界,每个邮界设邮政总局,大清邮政津局因此改为天津邮政总局。1909年,天津邮界改为副邮界,天津邮政总局变为天津副邮政总局。1911年邮传部接管邮政,下设邮政总局管理邮政业务,邮政正式脱离海关,天津副邮政总局改名为天津邮政分局。</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第四展室陈列的《天津副邮界图》。</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第四展室陈列的《大清邮政地图》。这本地图册幅面很大,大约有四张A3纸那么大,我真没想到清末能印刷出版这么大幅面的精装地图册。可惜没看到里面的地图。</p><p class="ql-block"> 我从地图册封面还看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中国老式书写规矩是从右往左,而这本地图册封面的中文是从左往右的。我想这应该是遵照了英语从左往右的书写规矩吧。</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第四展室陈列的邮筒模型——展室内陈列有一个邮筒实物,因光线暗,所以拍了这个模型。</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第四展室陈列的邮差制服纽扣,样数很多。那时的邮差是穿制服的,邮政是当时社会上不多的几个穿制服行业之一。</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第四展室陈列的天津邮界所属内地分局开办日期一览表。表中共有36家分局,还不少。其中有一家是丰台局,天津邮政已经管到北京的地界上去了——也可能那时丰台属直隶省(河北省)管。</p> <p class="ql-block">  1902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主持倡办了《北洋官报》。这是清末创办最早、最有影响的地方政府官报,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家官报。</p><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网上搜来的《北洋官报》照片。</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第四展室陈列的天津邮政总局与北洋官报局签定的邮发合同(复制品)。有了此合同,北洋官报局寄发邮件就不用每件都贴邮票了,而采用定期集中方法进行结算。</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第四展室陈列的一份“铺保”:到天津邮政局供事(工作),还需要有两家店铺的老板作保,以保不出事儿。而且保证金不便宜,肆仟银元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据资料介绍,当时一个普通店员月薪只有10银元左右。从“保书”中看到,被保人的名字是用流畅的英文书写的,说明被保人熟悉英文。这也从侧面说明,当时的邮政局、起码在管理人员当中是通行英语的。</p> <p class="ql-block">‌ 1896年3月20日‌,光绪皇帝批准总理衙门的奏议,正式设立国家邮政系统。1897年2月20日,各海关邮局统一改制为“大清邮政局”对外营业。‌‌1896年3月20日被广泛认为是官方邮政体系的开端。</p><p class="ql-block"> 1906年,清政府设立邮传部,主管轮船、铁路、电信、邮政事务。1911年,清政府设立邮传部邮政总局,统管全国邮政系统。从此邮政脱离海关独立经营,标志着中国近代邮政体系的重要转折。李鸿章长子李经方于1911年5月28日出任第一任邮政总局局长。</p><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第四展室陈列的李经方照片。</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第四展室陈列的《1904-1911天津邮务统计表》。从表中可以看到当时邮政业务繁忙,1911年,仅邮件收发就近4000万件,这还只是天津一地的数据。</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第四展室陈列的“大清邮政天津戳记”。从戳记的数量众多,可以想见当时天津邮政业务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第四展室陈列的《最新学商两界容易信》小册子。从封面看,这可能是讲解邮政与寄信知识的书籍。</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第四展室陈列的《普通商务应用尺牍教本》,是教人怎么写信的教材。</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书信也被称为“尺牍”,这是因为古代使用一尺长的木牍来书写信件,由此而得名,这一名称随历史沿用成为了信件代称。“尺牍”一词由“尺”(长度单位)和“牍”(木片)构成,其命名反映古代书写信件载体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第四展室陈列的《新关文件录》,这大约是天津老海关的文件集,其中应该包括邮政方面的文件:因为最初的邮政系统是海关的下属机构。</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第四展室陈列的天津邮政局当时的实寄封。</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第四展室陈列的带有火漆封印的实寄封。火漆封印以前听说过,这次看到了实物。</p><p class="ql-block"> 火漆封印是一种传统的封口方式,通过加热熔化的火漆滴在信函或物件封口,并在结硬前盖印,防止未经授权的拆阅。火漆由松脂、石蜡和颜料混合制成,加热后具有黏性,冷却后形成坚硬的密封层。‌‌</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第四展室陈列的“大清邮政局的业务单证”。从单证内容看,当时的管理已经相当规范了。</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第四展室陈列的“大清邮政三次加紧信件单票”——就是寄快件的三联票据。右联是寄件凭证:说明寄了邮件,左联是收件凭证:凭此联收邮件,中间一联是贴在邮件上的付费凭证:表示已经付了快件费。这一三联票据说明当时的业务项目还比较多,也从侧面说明了邮政业的发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