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触摸铜文明与水乡诗意

zmzg长乐

皖南自驾行的途中,我特意绕向了铜陵 —— 这座以 “铜” 为名、因铜而兴的城市。很多人规划旅行时,目光总会投向那些声名显赫的大都市或热门景点。但真正的惊喜,可能就藏在那些低调的地方——比如铜陵,它不喧哗,却自有光芒;不张扬,却底蕴深厚。这趟铜陵自驾之旅,邂逅了一场跨越三千年的文明对话。 <p class="ql-block">要读懂这座 “中国古铜都”,首站必然是铜陵博物馆。这座国家级二级博物馆,从建筑到展陈都浸透着 “铜” 的灵魂:主体设计融入 “天圆地方” 哲学,以铜陵出土的春秋兽耳鸟纹鉴为原型,暗合 “以铜为镜” 的深意;近 3000 平方米的圆形铜幕墙由 50 吨青铜拼装而成,是中国最大单体装饰铜幕墙。</p> 铜陵博物馆前的“铜道”,是一条以青铜材质打造的文化长廊。它通过浮雕、刻纹等工艺,在地面镶嵌铜板与纹饰,生动展现了从商周至明清的青铜艺术演变。铜道融合矿冶元素与互动设计,象征铜陵三千年冶铜历史,既是视觉化的“青铜编年史”,也是引导观众进入博物馆的沉浸式序曲,一步一景,寓意深远。 <p class="ql-block">此行恰逢 “铜济天下 —— 师姑墩遗址考古成果展”,200 余件文物与考古实证,将长江下游青铜文明的神秘面纱缓缓揭开。展览以夏商周的陶器、青铜器、刻纹陶范,搭配炉渣、炉壁等冶铸遗存,仿佛重现了古铜陵先民 “开山凿矿、熔旧铸新” 的壮阔场景。</p> <p class="ql-block">其中西周铸铜刻纹陶范的首次系统展出,填补了长江下游青铜铸造技术研究的空白,被誉为 “改写区域文明史的实证”;而师姑墩遗址更证实,铜陵早在夏代便形成了采、冶、铸完整产业链,陶范上的纹饰,正是长江流域工匠智慧与中原文明交融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站在这些古老器物前,不仅能触摸到高超的古冶铸技艺,更能听见中华文明蓬勃生长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更令人惊喜的是,博物馆并未止步于传统的展陈方式。数字铜博物馆通过三维建模、VR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冰冷的青铜器被“复活”了,感受铜矿开采、青铜铸造的历史现场,从铜矿资源到青铜文化演变,真正理解铜在中华文明进程中扮演的核心角色。</p> <p class="ql-block">站在博物馆的平台上,对面烟雨蒙蒙的西湖湿地尽收眼底,远眺云雾缭绕的铜官山,宛如一幅流动的水墨丹青,为青铜的厚重增添了几分诗意。</p> <p class="ql-block">离开博物馆,我直奔此行的另一处期待 —— 大通古镇。它是中国独一无二的 “双古镇”:一边是滨江的澜溪老街,一边是江心的和悦洲。大通古名澜溪,西汉设 “梅冶”,唐代立水驿,宋代正式建镇。清末民初作为《烟台条约》通商口岸,与安庆、芜湖、蚌埠并称安徽 “四大商埠”,和悦洲更以 “小上海” 名扬天下。</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澜溪老街,仍是 “活着的历史文化街区”,脚下是全国古镇中独一无二的四方石铺就的道路,两旁老建筑静静伫立。盐务招商局的清代建筑、侵华日军俱乐部旧址(区级文保单位)、老电影院、澜溪书院……时光在这里仿佛按下慢放键。</p> 在这间夏洪兴老秤行里,老师傅正打磨着一根纤细的秤杆。他的眼神精准如尺,指尖在微毫之间游走,为星花盘钉做最后的校准。这门要求绝对公平的手艺,如今已近乎绝迹,每一杆秤的完成,都是对匠心与诚信的无声颂歌。 街角屋檐下,几位老人手指翻飞,梭子在尼龙线间灵活穿梭,发出有节奏的“唰唰”声。他们编织的不仅是谋生的工具,更是澜溪老街与滔滔江水千年不变的契约。那一张张逐渐成形的渔网,网住了流逝的时光,也网住了渔镇的记忆。 空气中最诱人的,无疑是那挥之不去的五香味。这香味源自街边老字号里正在制作的大通豆干——当地最负盛名的土特产。买上几块真空包装的带走,便是把澜溪老街最地道的烟火气,妥妥地带回了家。 瞥见一间老式理发店,两个老师傅正忙着。客人半躺在老旧的铸铁理发椅上,神情放松。师傅用热毛巾敷软客人的胡须,接着用刷子涂上雪白的肥皂泡沫,最后抽出锋利的剃刀,在一条油光锃亮的牛皮上反复荡磨几下,便开始修面。他手腕轻转,刀锋贴着皮肤缓缓游走,每一下都精准、沉稳,不见半分拖沓。这种近乎失传的、极致享受的古老技艺,是男人之间沉默的信任与托付。 老街那口嘉庆年间的“龙泉井”,巨大的圆形井圈由整块青石凿成,而最令人震撼的,是井口内壁上那数十道深陷的绳痕。那是自清朝以来,无数个日夜、无数只水桶被井绳拉扯摩擦留下的印记,无声地记录着老街的繁荣、居民的生计与一代代人的生息。触摸这些痕迹,指尖传来的粗粝感,是两百多年光阴最直观的触感。 正是这一切 —— 对老手艺的执着坚守、在舌尖流转的味觉传承、藏在剃刀与热毛巾里的古老享受,还有那一道道刻着岁月的永恒井痕 —— 共同织就了澜溪老街独一无二的灵魂。它是仍在呼吸、仍有生活温度的 “活历史”:杆秤匠人的刨木声、豆干作坊的卤香、理发店里的荡刀声,都是它鲜活的脉搏。 本想乘免费渡轮去和悦洲,看看三街十三巷与国家级淡水豚保护区(世界首座白鱀豚、江豚易地养护场所),无奈等候时乌云密布,一场暴雨将至,只好带着遗憾离去,留个念想下次再来。 从大通古镇出来,为寻找住宿,偶然瞥见 “犁桥水镇” 的介绍 —— 那里的非遗打铁花表演瞬间勾住了我的心。当即在网上订房,景区内度假酒店只剩最后一间,这份幸运还让我免了门票。 <p class="ql-block">这座国家 AAAA 级景区,以 “梦里水乡,古韵犁桥” 为定位,移建复建了 119 栋明清古建筑,朱文公祠、更楼、古县衙、古戏台、文昌阁、万丰塔散落其间,8 条古建街道与临水亭台相映,2024 年还获评 “长三角慢生活旅游最佳体验度特色小镇”。</p> <p class="ql-block">水镇的历史可追溯至明嘉靖年间,因水网密布、古桥纵横得名。8 座明清古桥保存完好,石拱桥与平桥交错,石板巷曲径通幽,河埠头、缆船石上的磨损痕迹,都是时光的印章;移建的上百幢明清老宅,经传统工艺修复,处处彰显匠心。</p> <p class="ql-block">这里原是犁桥村,村民世代务农,近年依托民间收藏家抢救的古建资源,以 “修旧如旧” 打造文旅街区,既保留农耕底色,又活化了老宅、古塔等历史符号,2010 年入选农业部 “美丽乡村” 试点,成了皖南小众水乡的代表。</p> 漫步水镇,水系发达如西塘,故有 “铜陵西塘” 之称。连廊间的雾森系统营造出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的意境,向水中撒食,成群锦鲤争相涌来,灵动得让人驻足;青石板路、石牌坊勾勒出徽派街巷的肌理,每一步都像踩在历史的脉络上。 傍晚的犁桥水镇,烟火气随暮色渐浓——岸边灯笼次第亮起,暖黄的光映在水面,晃出细碎的涟漪,原本静谧的水乡慢慢热闹起来。 在方塘一隅寻得“梦记小院”,依水而坐,点上几道地道风味,就一壶小酒浅酌慢饮,闲看暮色渐染水波。此间温度明显低于城中,凉风徐来,夹杂着泥土与植物的清香,令人神清气爽。 恍惚间,仿佛重回儿时夏夜——那时乘凉是家家户户的习俗,邻里闲话,孩童嬉戏,我们跑得满头大汗,却从不觉热,只当是一场夏夜里的欢聚。算算日子,竟已过去了几十年。 暖场的是高杆船技。表演者带着孩子在水面高杆间腾挪翻转:时而凌空跃起,身影掠过幽暗的湖心;时而俯身点水,脚尖轻漾涟漪。每一个惊险动作都引动岸边惊呼连连。 酒至微醺,方塘对岸的高台倏然亮起灯火——铁花炉中的烈焰“腾”地跃起,金红的星火抢先划破夜空,我心头蓦然一动:这场火与铁交织的千年大戏,终于拉开了序幕。 紧接着,音乐渐起,声光电与水镇的烟雨意境巧妙交融。两名艺人抬出炽热的铁水,手臂奋力一挥,铁水被击向空中的刹那,化作千万点流星四散飞溅,落在水面又映出层层镜面光影。当漫天金雨簌簌落下,那极致的璀璨与炽热,直直撞进心底,带来难以言喻的视觉震撼。 <p class="ql-block">这场打铁花,不是简单的表演 —— 每一滴铁水的温度、每一次击打的力度,都藏着老祖宗传下来的匠艺与智慧,是中华传统技艺最鲜活的传承。它无疑是我见过的最佳打铁花,仅凭一火一锤,便把传统技艺的力量与浪漫,深深烙进了记忆里。</p> <p class="ql-block">表演尾声,高杆上的演员再度将气氛推向高潮 —— 只见他们在细细的杆上腾转翻转,时而如飞燕掠空,身体悬空划出流畅弧线;时而稳稳倒立,仅以单手或脚尖支撑,每一个动作都惊险万分,却被他们演绎得游刃有余、从容不迫。 岸边观众的心跟着演员的动作悬起又落下,惊呼声未落,喝彩便此起彼伏,久久回荡在水镇的夜色里。</p> <p class="ql-block">打铁花表演结束后,太太先回酒店歇息。夜风吹散了白日的暑热,带着水乡特有的湿润凉意,我却仍意犹未尽,沿着石板路继续闲逛。 行至状元楼前,远远便听见婉转的唱腔 —— 楼前早已挤满了人,拱门内、二楼窗棂间,戏曲表演正演到酣处。</p> <p class="ql-block">五彩灯澜漫过水面,粉墙黛瓦漾成潋滟,飞檐翘角挑碎金波。乍看,有乌镇的温软、西塘的灵动,又隐着秦淮的缱绻;细看,却在青石板的肌理、马头墙的弧度里,透着徽州独有的清雅风骨,不艳不燥,恰如江南烟雨里走出的故人,既有水乡的柔,更有古徽州的韵。</p> <p class="ql-block">万丰塔畔,远处一座顶端嵌着巨大圆球的建筑如夜明珠般灼灼明亮,恍如天宫明珠坠入人间。天上一轮月,水中一轮月,岸上灯火楼台,水中倒影摇曳,虚实交错,光影交融。在这一刻,“梦里水乡”的意境,忽然便懂了。</p> <p class="ql-block">深夜,回到酒店时,雷声滚滚,雨打窗棂,时而淅淅沥沥絮语,时而噼噼啪啪争吵,万籁俱寂中,梦也随着雨声渐渐长大。</p> 次日清晨倚窗而望,凌霄花被雨打落一地,美得让人词穷。再逛水镇,青石板路的凹痕里还留着雨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的意境在此刻具象 —— 远处古寺钟声悠悠,为水乡添了几分空灵。 铜陵或许不是网红,但它用三千年的铜矿故事、千年的古镇烟火和一夜的打铁流星,告诉我:真正的旅行,就像 “慢品人间烟火色,闲观万事岁月长” 说的那样,不必急于赶路,驻足欣赏时,才能读懂这本 “历史画册” 最动人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