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心镜六十三载个人故事缩影,【2025年第42期 总第70期】,《江心镜随笔杂谈》原创连载

林夕草堂

<p class="ql-block"><b>【编者按】</b></p><p class="ql-block"> 1962 年 8 月 26 日,北京房山县城的一声啼哭与《人民日报》“安装新设备”的文章相遇,更与壬寅虎年的脉搏撞了个满怀——这个名为“江心镜”的生命之镜,自此开始映照时代。这面“江心镜”照见的从来不是孤立的花甲岁月,而是每个平凡生命与共和国同频的证明:每个个体人生的轨迹,都会留下时代的辙痕。</p><p class="ql-block"> <b>铁水为镜,照见工业初心。</b>青年时的铁水浇铸着双重印记:燕山石化车间里,造型铲整修的砂型模具,映照着中国石化从蹒跚到腾飞的轨迹;师傅周振华覆在他手背上的老茧混着铁水的热浪,烙下了“人心不能凉”的嘱托。那时的铁水映射在高大厂房窗棂下的铸铁产品上,照见的不仅是机器零件的雏形,更是一代人“工业报国”的赤诚,那时的铁水映照出他最初的“镜”。</p><p class="ql-block"> <b>光影为镜,见证改革潮涌。</b>改革开放的风掀动了命运的齿轮:1982 年初冬,他将沾着石墨粉的工装叠进箱底,与1978年三中全会公报剪报相触。百货商场的柜台前,顾客口袋里的布票、工业券在木质柜台上摊成短诗,而他点数票证的指尖,已触到市场经济的第一缕曙光。1987 年的照相机镜头里,电子表盘上的荧光渐次取代机械表的滴答,木质照相座机的“皮球”释放着快门打开,拍下的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身的光影。</p><p class="ql-block"> <b>笔墨为镜,丈量山河变迁。</b>当《人民日报》的“工业建设”让位于“文化遗产”,他的镜头与纸笔转向更深沉的土地。在房山广播电视岗位上,他撰写的《京郊小西藏试种小麦获得成功》等新闻作品,镌刻下京西山河的时代脚步瞬间;转岗文化工作岗位后,他带着卫星接收器走进深山,让山区老人在“一汪水”般的电视画面里,读懂了“党和政府”四个字的分量。查处网吧安全隐患时,店主从拍桌抗拒到沉默低头的转变,让他悟透:时代的进步,藏在“理解而非对抗”的细节场景中。</p><p class="ql-block"> <b>灯火为镜,照见古今同频。</b>花甲之后,林夕草堂的灯影成了新的镜面。江心镜以“奉化山人”为号,将《大辽范阳豐山章庆禅院实录》拓片与京西卫星地图叠在屏幕上,921 年(1104—2025)的时光在鼠标光影的移动瞬间相融。网友正在读他的原创连载《解码立秋时序与物候时空变奏》、《京西豐山华严古道上遗韵流芳》——这份文化反哺,让他终于看清:从万宁古城房顶上的青石板到广阳故国新城的路灯,他走过的六十三载就像一串省略号,原来是一部用生命书写的“文化传承史”。</p><p class="ql-block"> 如今,他在珍藏的1962 年8月26日《人民日报》上,圈出的“生产能力”与电脑屏幕里“文化生产力”隔时空相望,恰似铁水余温与像素光韵相拥。当个体记忆与祖国叙事在文字中相遇,让他读懂了:每个普通人的生命轨迹,都是时代长河里一朵小小的浪花;而那些藏在岁月褶皱里的故事,恰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生动的注脚。 </p><p class="ql-block"> 文章最后,引用2025年8月26日《人民日报》头版,一篇“时代之问”的文章和一位老党员的叮嘱,给出了作者对祖国母亲的真情告白!强化了“自我对标”的行动自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一家之言 姑妄言之 絮絮叨叨 不足为训】</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人生旅程足迹 祖国变化图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江心镜六十三载个人故事缩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 2025 年 8 月 30日星期六,在黄帝开元纪年里是 4722 年七月初八,正值乙巳蛇年甲申月辛未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江心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心头常亮一盏灯,世事过眸自分明。</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思君如春暖不透,受恩似露记终生。</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风霜来袭思援手,岁月回甘念旧情。</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磨尽铅华真意在,镜中犹见感恩行。</span></p><p class="ql-block">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我这六十三载旅程,恰是这“代谢”里的一粒微尘,却也映着时代的万千光影。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今,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大到朝代更替,小到一家兴衰,以及一个人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和事总是在不停止地变化着,没有谁没有感觉到。人类社会总是在发展变化着,长江后浪催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法则。过去的一切都已不存,今天的一切很快又会成为过去,古往今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永在无情地流逝。</p> <p class="ql-block"> 1962 年 8 月 26 日,《人民日报》的油墨间尚带着农耕文明的温润与工业建设的铿锵:头版头条以《多下功夫积肥,打好秋播底子》为题,报道了北京房山《南韩继大队肥料逐年增加粮食连年增产》、《辽宁十四个厂安装新设备》、《入侵印军又向我边防部队开枪挑衅》,一版右下角刊载了本报评论员《这笔账值得算一算》的文章…… 这一天,我就在北京房山县城的一声啼哭中,与壬寅虎年的脉搏撞了个满怀。</p><p class="ql-block"> 我的人生,是从这 800多年前始建于金海陵王时期的万宁县(后改称奉先县、房山县)土地起步,花甲之年后又迁居广阳故城(今北京房山区长阳)赤位,与上图泛黄报纸上的时代剪影一同生长。六十三载春秋流转,祖国的山河早已换了人间,而我的生命轨迹,恰如一条穿越时光的河水,载着铁器的温度、笔墨的重量、山河的回响,始终与祖国的奔流同频。这趟人生旅程里,我恰似唐代扬州进贡传奇“百炼”的青铜镜——江心镜,以个体微光映照着时代波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一、铸造与摄影:工业年轮的青春印记</b></p><p class="ql-block"> 房山故城的青砖灰瓦间,少年时期的我在城关小学、房山中学浸润着万宁古城 800 余年的古韵长大,青年时期则伴着北京石油化工总厂机修厂的机器轰鸣成长。1962 年的报纸总在诉说着“新设备”与“生产能力”,那时的中国正从困难时期走出,工业建设是国家的重中之重。这份时代基因仿佛早早嵌入了我的生命——1980 年,18 岁的我从北京石油化工总厂机修厂技工学校毕业后,手握铸造工人的造型铲整修着砂型模具,与报纸上“安装新设备”的工人遥相呼应。</p><p class="ql-block"> 在铸造车间的铁花里,我见证了中国石化工业从蹒跚学步到跻身世界前列的蜕变,那些滚烫的铁水浇铸的不仅是机器零件雏形,更是我这一代人“工业报国”的赤诚。我的师傅<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u>周振华</u></b>满是老茧的手掌,轻轻覆在我紧握造型铲的手背上,掌心的粗糙与铁水蒸腾的热浪交织,他目光灼灼地盯着泛着红光的铁水包说:“铁水凉了就浇铸不出合格的产品,咱们这一代人的心,可不能凉呀!”他是在告诫我,做人做事要脚踏实地、要对得起良心,师傅“人心不能凉”的嘱托始终萦绕在我的耳畔。 那时的铁水映着厂房的窗户,是我最初的“镜”—— 照见我工业报国的滚烫,也照见一代人的赤诚。工业时代的铁花与光影,不仅在我青春里烙下深刻印记,也为我后来转向文化领域埋下伏笔。</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人民日报》上的报道开始出现“市场经济”、“个体户”等新鲜词汇。1982 年初冬,我把铸造车间的工作服郑重地叠进了箱底,袖口残留的“石墨粉”、“煤粉”、“70 沙”,与箱底压着的 1978 年“三中全会公报”剪报轻轻相触——那时用毛巾缝制的手提袋里,还揣着用了三年多的铝制饭盒,边角已磕出斑驳的凹痕,饭盒里面装着定量供应的玉米饼;而木质柜台的玻璃下,电子表的荧光正悄悄替代机械表的滴答声,已成为计划经济时代步入市场经济时代转型的注脚。</p><p class="ql-block"> 从工厂的高炉旁我走进了房山百货商场的柜台,售货员如同钟表修理台上的精密齿轮,日复一日地做着为广大顾客服务的工作。北京手表厂<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u>张之义</u></b>先生是我修表的师傅,他告诉我说,钟表不仅是计时工具,时、分、秒指针循环往复地回到子午重合的“12点”;人生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归零,归零不是回到原点,而是意味着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状态,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要懂得放下,重新开始。</p><p class="ql-block"> 1987 年我又拿起照相机记录时代的容颜,此间,北京大美照相器材公司的<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u>刘文伯</u></b>先生教会了我修理照相机,他告诉我说:选择修理一台相机,是相信“问题可以通过努力得到解决”,修理相机的意义,就在于它让我们学会珍惜、学会耐心、学会在“不完美”中寻找“修复的可能”,而这正是我们经营人生的核心能力。</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街小巷,人民生活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我的镜头里,每一幅低调、高调人像“光影的取舍”里,通过“藏”与“放”,聚焦情绪与质感,传递清新与柔和,都展现在内敛或张扬拍摄风格的“光画”里,也都藏着一个时代的细腻变迁。</p><p class="ql-block"> 1982 年柜台前的大爷从蓝布中山装口袋里摸出一沓票证,购货本、工业券、布票、粮票在玻璃柜台上摊开,像一页页写满计划经济时代的短诗——而我数票证的手指,正触到市场经济的第一缕风。到 1985 年,柜台里的电子表已醒目地摆在最显著位置;我的身影曾在房山商业大楼开业前,为新录用的钟表组售货员讲解着如何进行商品展示,如何面对紧俏商品抢购时的顾客拥挤。计划经济的票证渐渐淡出,市场经济的活力让商品流通如江河奔涌,而我手中的钟表修理螺丝刀与照相室里木质照相座机的快门“皮球”,恰是这股浪潮里的一朵微小浪花。</p><p class="ql-block"> 我在照相馆工作的师傅<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u>谢大森</u></b>先生告诉我说:人像摄影艺术的创作,贵在思想性,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的摄影老师<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u>马福</u></b>先生和我语重心长地说:跟我学摄影,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人要有问心无愧的态度,做事要有精益求精的精神。这些谆谆教导,就像胶片的冲洗流程,显影时间要适度,定影时间要充分,做人做事亦是如此。这些话始终温暖地留存于我的脑海中,无论是在我成长的过程中还是现实的生活中,这些话语就像是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之路。</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二、笔墨与山河:体制内外的文化寻路</b></p><p class="ql-block"> 当改革开放的浪潮从经济领域向文化领域渐次延伸,《人民日报》的版面上,“工业建设”黑体字开始渐渐让位于“文化遗产”的专题报道时,我的人生也从“照相馆摄影师”转向“媒体从业者”——1989 年的春天,我走进房山广播电视局,手里的相机还带着照相馆的温度,镜头却已对准了更广阔的山河。这就是我人生中与新闻媒体的不解之缘,还记得一篇不足 200 字的消息,被当时的局长<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u>宋春华</u></b>先生发现了存在的许多问题,他说“一篇新闻稿要具备“5 个 W、1 个 H 的新闻六要素,要确保新闻来源不失实、要迅速抓住新闻要点、要明了新闻体裁的要义,做人亦是如此。”掷地有声的话语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中,引领着我在媒体之路上执着的追求。1990 年我撰写的新闻稿《京郊小西藏(蒲洼乡芦子水村)试种小麦获得成功》荣获北京市第 8 届“好新闻”二等奖;1992 年主创的电视专题片《京师奇境上方山》分别荣获北京新闻奖(93 年)二等奖和北京电视奖(93 年)一等奖;新闻通讯《龙乡又升一新星(韩村河村)》分别荣获北京广播奖(93 年)一等奖、北京新闻奖(93 年)二等奖和全国优秀农村广播节目三等奖,我在编辑部里犹如当代的“太史公”,书写着房山大地上时代变迁的篇章。</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 1989 年《人民日报》社机动记者、高级编辑、《新闻战线》杂志副总编辑<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u>王武录</u></b>老师殷切地告诫我说: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一要能耐心地“听你不爱听的话,听你听不懂的话”,二要学会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去审视每一个新闻事件;三要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记录当代的历史。撰写的新闻报道要做到“我要和你不一样……” 因为“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世界也正在进入中国”。指引我从更高维度上,提升观察身边事物的认知,不断解开事物内在与外在的底层逻辑。 </p><p class="ql-block"> 王武录老师的教诲让我学会以包容视角看待事物,也让我从中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凡是你所抗拒的都会持续,凡是你所接纳的都会消散。这种“境随心转”的智慧,后来在查处“未成年人进入网吧”案例时愈发清晰——当店主从拍着桌子抗拒,到看着我们整理的“未成年人沉迷数据”时低头不语,我忽然明白了,改变往往始于“理解而非对抗”。 </p><p class="ql-block"> 2002 年,随着政府职能机构改革,转岗到文化委员会的工作岗位,我历时五年见证了房山区山区广播电视从无信号到有线、从模拟到高清的跨越,又历时五年完成了房山文化行政执法的启航。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在张坊镇东关上村榆树窑子自然片,当村民们打开我受市广电局局长<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u>赵东鸣</u></b>先生、副局长<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u>于知峰</u></b>先生等领导嘱托送来的彩色电视机,通过卫星接收器(俗称“大锅”)看到清晰的电视画面时,朴实的老人眼含热泪发自肺腑地说:这画面像“一汪水”似的清晰,真是要感谢党!感谢政府呀!让我用为时五年参与的山区广播电视覆盖工程辛勤付出为之欣慰,至此房山区山区百姓彻底结束了看不到电视、听不到广播的历史,实现了“户户通”。也记得查处“歌厅安全隐患”案由时,店主从一开始的抗拒到主动邀请的转变,这些细节都被我记在了工作手册里,字迹里能读出时代的褶皱。房山这片古老的土地,自金朝海陵王完颜亮时期便与北京的建都史血脉相连,在广阳郡的汉砖秦瓦故地,我这个流淌着浙江奉化江水血脉的人,花甲之年后以“奉化山人”为号,延续着京甬(北京-宁波)的文化根脉。</p><p class="ql-block"> 2012 年后,我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岗位上,既守护着法律的尊严和现代城市的秩序,又呵护着那些历经千年风雨的故城遗迹,这种双重使命,让我对“传承”二字有了更深的体悟。我的工作同事、民主建国会会员、法制科长<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u>安欣</u></b>先生告诉我说,我们既要保证行政执法人员的权利,也要保证行政相对人的权利。法律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的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照见的是对党对人民的赤胆忠心。</p><p class="ql-block"> 镜头里的山河、屏幕上的文字,成了新的“镜”——照见改革开放的浪潮,也照见文化寻路的执着。2022 年 8 月 26 日退休那天,我整理行囊时发现,早年在照相馆冲洗的黑白照片已泛出褐色,边角还留着当年暗房里定影不充分的痕迹;而手机相册里的房山新貌却色彩鲜亮。我亲历了广播电视信号从模拟到高清的迭代,正如信息传播从铅字到像素的革命——我亲历的房山广播电视从无线到有线,从450兆到750兆带宽发展建设片段,最终都汇入了 5G 的星辰大海。这种变迁,恰似1962年报纸上的铅字油墨,终将会被电子显示屏上的流光溢彩所接替,但却始终承载着记录时代的历史使命。</p> <p class="ql-block"> 也是在这一年,我原创的美术作品<b>《福在眼前》</b>,经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审核,获得国家版权局《作品登记证书》,登记号为:国作登字-2022-F-10229905,成为了自己 60 寿辰颇具深意的纪念。《福在眼前》通过甲骨文的厚重、建筑美学的庄重、福文化的美好,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思想,诠释了“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大禹谟》)”,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十六字心传”的“底色”。我衷心希望华夏福文化的文明火种世代相传,也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微薄之力,更希望能给您带去一份美好的祝“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三、草堂与春秋:花甲之年的文化反哺</b></p><p class="ql-block"> 林夕草堂工作室的灯,在每个周六的凌晨都会准时亮起。花甲之后,我以字“心镜”行世,在美篇号:5057543 上,推送《京西圣境上方山》、《京西豐山文化圈》和《江心镜随笔漫谈》的原创连载,那些关于古刹钟声、山林气韵、民俗文化的文字,与我祖籍明州府的浙东文脉遥相呼应。周六的凌晨,灯影里我正为《京西豐山麻峪古道上照见道心》配图,屏幕左侧是辽代乾统甲申四年(1104 年),了洙和尚撰写的《大辽范阳豐山章庆禅院实录》碑刻拓片图文,右侧是前几天下载的京西豐山区域卫星图,鼠标一点便把跨越了 921 年(1104—2025)两代人的目光叠加在了一起。</p><p class="ql-block"> 我写《京西圣境上方山》的纸质、木质版南、北《大藏经》,会特意对比 1972 年报纸上“文物抢救”的简讯与如今数字化保护的成果;写《京西豐山文化圈》,总不忘附上通过卫星地图制作的图片;我笔下被人们淡忘的民俗节日和二十四节气,不再是 1962 年报纸上指导农耕的物候表,而是化作朋友圈里的文化符号——上周还收到网友小陈的私信,说读了8月9日《解码立秋时序与物候时空变奏》的原创连载后,他在家中的餐桌上,还与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和孩子一起,制作了健脾益胃、养心安神的山药莲子粥,以及鸡胸肉沙拉与传统红烧肉并置的“秋膘宴”,照片里的“蜂蜜雪梨水”上,还摆着打印的“广阳郡(国)”字样。当全国各省区的网友在我的文章里,重读“夏天无病三分虚”,也重新拾起立秋“贴秋膘”的习俗——这习俗,正是对苦夏的温柔补偿;当网上的朋友为“广阳郡(国)”的历史溯源时,我忽然明白:自己走过的六十三载,正是一部微观的文化传承史篇章。</p><p class="ql-block"> 林夕草堂的屏幕与纸笔,是此刻的“镜”——照见古今对话的微光,也照见文明传承的重量。从房山(万宁)故城房顶上的青石板,到广阳郡(国)遗址的夯土层遗迹;从燕山石化的高炉烈焰,到林夕草堂的键盘屏幕,我的人生轨迹,恰如 1962 年 8 月 26 日那张报纸褶皱里藏着的密码——国家的每一次转型,都在我个体生命里刻下深深的辙痕。古人以“江心镜”照水观天,我花甲后以“江心镜”行世,以人生足迹为镜,照见山河变迁——这面“镜”,曾是铸造车间的“铁水”、手表上的“表蒙”、照相馆的“镜头”、电视上的“画面”,如今是案头的“屏幕”,始终映照着祖国发展进步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b>(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从铁水到像素,从票证到屏幕,我走过的路正如孟浩然所言,本就是“江山胜迹”的一部分。其大意是江山各处保留的名胜古迹,而今我们又可以登攀亲临。“江山留胜迹”是承首联的“古”字,“我辈复登临”是承“今”字。引言和结语开头所引用的诗句,同为唐代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的首联和颔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唐诗近体》中说,起四语凭空落笔,若不著题,而与羊公登山之意自然神会。移置他处登山,便成泛语。全诗感生命之短促,表怀才不遇之悲伤。同时,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平淡深远见长。清代沈德潜评孟浩然诗词说:“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p><p class="ql-block"> 正如 1962 年那张《人民日报》一版右下角《这笔账值得算一算》的文章所启,勾起了我对人生足迹的回忆。从铸造车间的铁花到林夕草堂工作室的台灯,从计划经济的票证到数字时代像素的洪流,我已经走过六十三载人生之旅,像是一部镌刻在个体生命里的微观史诗。我手中的造型铲和修理钟表时眼睛上扣着的放大镜,照相机的快门线与电脑键盘,先后触碰过工业报国的赤诚、改革开放的浪潮、文化寻路的执着,最终在笔墨与山河间,让我找到了传承的密码。</p><p class="ql-block"> 已经泛黄的《人民日报》一版《辽宁十四个厂安装新设备》的标题下,我用红色圈出眉题的“生产能力”四个字,与电脑里《斋号印鼎天映射北京城市之源》中“文化生产力”的表述,隔着 63 年的时光遥遥相对。窗外,“广阳国”新城的路灯亮了,像是一串1962年延续至今的省略号,每一盏都映着铁水的余温与像素的光韵,等着我继续写下新的篇章。那些篇章里,1980 年我手中用来浇铸的铁水,仍在泛着红色的火焰;中华优秀历史民俗文化就像新时代的火种,已经照亮祖国壮美山河。</p><p class="ql-block"> 原来,个人的花甲岁月从不是孤立的年轮——正如孟浩然笔下“往来成古今”的感慨,每一个生命的轨迹,都是时代长河里的浪花;每段平凡的人生历程,终将汇入祖国的春秋史诗。我的故事,恰似无数与共和国同频者的缩影:我走过的路,早已成为山河巨变的注脚;而我从未停歇的笔,仍在为新时代的华章,添染着属于自己的墨香。</p> <p class="ql-block"> 时隔63年后, 2025年8月26日在《人民日报》一版上,刊登了《党员干部为什么要“活到老、学到老、修养到老”?》的文章,文中提出了新时期的“时代之问”。文章强调,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持之以恒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只有不断“问心”,问出修为和定力,才能做到无愧;要不断去杂质、除病毒、防污染,确保“心中始终有一盏明亮的灯”。昨天(29日),新华网刊文,“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这是当下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的心灵之“镜”,映照出的是“真正的共产党人从来都是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展现出党性的光辉和人格力量”。 </p><p class="ql-block"> 最后,我用一位十分敬仰的老前辈——房山广播站老站长<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u>李平</u></b>先生的话结束此文,与您共勉。上世纪 90 年代,怹曾语重心长地告诫我说:“孩子!我们白天做的事,不能让自己晚上做噩梦,这是做人的底线;每天做的事,要对得起组织发给我们的工资,这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基本底线啊!”</p><p class="ql-block"> 感恩老先生“做人守底线,党员守初心”的教诲,这份叮嘱如同一面澄澈的心镜,既像“头上三尺有神灵”般时刻警醒着我,也深深萦绕在我的灵魂深处,更在精神世界里余音绕梁。它提醒我要常以党章和入党誓词约束自身,常给思想“除尘”、常给精神“补钙”、常给灵魂“充氧”,始终不忘入党“初心”,感恩生命里每一份遇见与指引。</p><p class="ql-block"> 这份跨越岁月的嘱托,既是一位老党员对信仰的坚守,也成为我人生路上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往后岁月,纵然霜雪染鬓、步履渐缓,这份“初心”都将是我前行的火种,这份“感恩”都将是我跋涉的行囊;我会带着它们,执着地续写与时代同行的每一页篇章,誓让个体这缕微光,始终与祖国星河的壮阔韵律紧紧相拥,同频跳动,永不相离,直至生命尽头。这就是一个华夏儿女,给祖国母亲的真情告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黄帝开元纪年 4722 年乙巳年七月初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耶稣诞辰纪年 2025 年8月30日 星期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资料恐有虚传谬误 敬请知情不吝赐教】</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林夕草堂】</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青蛇圆梦】</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祈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圆梦》</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钟爱】</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萤窗】</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