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中国公谊救护队队长罗光普的一封亲笔信

天华(字伯杰)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抗战时期中国公谊救护队队长罗光普的一封亲笔信</b></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赵天华 </div><br>尽管抗战宣传被空前重视,但有关中国公谊救护队的情况仍然鲜为人知。</div><div><br></div><div>而书桌上这封写于1945年1月的信,却清晰地回放着那段值得珍惜的故事。</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缪: 缪安成(1906~1982),字静生。主持云南省卫生工作。</h5> 罗光普(1900-1991)。又名罗明远,即罗伯特•麦克卢尔(Dr.Robert McClure)。他和白求恩是老乡,都来自加拿大的安大略省,都是苏格兰人后裔,都有基督教长老会背景,都是受人尊敬的医生。他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医学博士,英国爱丁堡大学皇家外科医学会会员,1924年,作为医学传教士来到中国河南。抗战爆发后,他投身于中国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并先后担任国际红十字会中国北部、中部、西南部的负责人,主持沿滇缅公路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工作,成为驻云南曲靖的公谊救护队队长。 <p class="ql-block">1938年,罗光普曾与包安德、布朗医生一起经过艰难行程到达延安,自荐为加拿大医疗传教士,并以国际红十字会代表身份与八路军代表讨论了提供医药物品的援助事项,曾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的接见。返回后,他安排了物资运输的计划,由于通信联络困难,以及国共对立等原因而未能如愿。1938年2月,他还受国际红十字会的委托帮助寻找白求恩。当时白求恩医生正在赴延安途中,中途与有关方面失去了联络。有记者报道,他被日本人抓获并杀害了。罗光普骑上自行车去追寻白求恩的踪迹。他终于在郑州与开封之间的一个小镇上找到了白求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9年,罗光普担任国际红十字会中国西部和西南部的负责人,主管沿中缅公路运输援华物资,这是一项繁重、艰苦而又危险的工作,但是战时的急需。1939年底,他因受伤回国休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1年,罗光普接到谭信医生的电报,谭信医生作为英国受难中华救济基金会的秘书长,邀请罗光普到中国领导一支名为公谊救护队的队伍。当年,这支公谊救护队通过缅甸的普鲁德到达中国。公谊救护队是一个国际性的宗教慈善组织,于1890年成立,总会设在英国伦敦,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发挥重要作用。公谊救护队中国支队的成员来自英、中、美、加、葡、新西兰等国,分为运输队与医疗队两个分支。公谊救护队把大量的医疗物资运送到大后方和游击区,并组织巡回医疗队深入战区服务。当时,公谊救护队总部(车库)驻云南曲靖志舟西路中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2年,罗光普受美国第十空队之邀,为坠机伤员写了一本求生指南,其中不仅包括急救知识,还写了当地风土人情、地理格局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3年,罗光普亲自率领一个9人的成员进入中缅边界的丛林,来到位于雁山的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九师所在地。第九师1943年1月从贵州盘县开往云南下关整训,3月移驻镇康。公谊救护队在此地支援第三野战医院。</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片引自《中国挚友》281页</h5>